全球旱災拖累火力、核能發電 為何台灣「沒在怕」?

◎郭家宏

今年夏季,旱災襲擊中國、歐洲、美國,導致美國半數水庫缺水, 長江、萊茵河等全球主要河川水位大降, 嚴重衝擊民生與內河航運。此外,旱災也導致能源短缺,不僅水力發電失效, 火力發電、核能發電也因為冷卻水不足只能降載,引發缺電危機。烏俄戰爭之後,旱災讓歐洲能源更吃緊,處境雪上加霜。


▲台灣去年遭逢旱災,日月潭乾旱見底,水力發電重創。圖為去年乾涸的日月潭。(資料照,柯承惠攝)

水力發電缺水,火力、核能機組也沒有水冷卻

旱災來襲,水力發電首當其衝。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旱災資訊系統(NIDIS )的資訊,目前美國中部與西部水庫嚴重缺水。沙斯塔湖(Lake Shasta )水電機組過往夏天可生產710 MW 的電力,但今年7 月僅有500MW,少了大約30% ;而奧羅維爾湖(Lake Oroville )去年大旱枯竭後,導致水力發電站在8月停擺,直到今年初才恢復發電,損失電力多達750 MW。

大名鼎鼎的胡佛水壩(Hoover Dam )也受缺水所苦,它有全美國前十大,裝置容量2,000 MW 的水力發電機組,但今年7 月發電量下跌25%。美國網媒Vox 引述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 在8 月警告,若乾旱情況持續,將重創胡佛大壩的發電能力。以1 MW 可提供約1,000 戶美國家庭用電計算,若胡佛大壩停擺,將使得多達200 萬戶美國家庭陷入缺電危機,只能由火力與核電填補。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 )圖表顯示, 美國西部是水力發電重鎮,缺水讓美國能源產生大缺口。

除了美國,旱災也導致歐洲的水力發電下降。根據化石能源研究機構Rystad Energy 的資訊,歐洲今年1 月至7 月水力發電下滑20%,但義大利卻下滑了40%, 西班牙則是44%。BBC 報導,Rystad Energy 能源分析師Fabian Rønningen 表示,水力發電本來就容易波動,但下跌幅度達40% 仍是很極端的現象。在中國,水力發電提供四川省80% 電力,旱災導致發電量大打折扣, 當地政府不得不祭出限電令,工廠被迫停產。

火力發電,核能發電也因為旱災而受阻。火力、核電機組皆是將水加溫沸騰, 產生蒸氣推動渦輪運轉來發電,蒸氣接著會冷凝成液態水,再回到鍋爐加熱, 形成發電循環。由於循環是封閉的,電廠對該環節的水需求較低。有問題的會是冷卻水,若河川、湖泊水量不夠,就無法有效冷卻機組,導致發電效能降低。另外,水量不夠也會造成冷卻水溫度過高,對自然環境造成熱汙染。歐美政府皆制定法規限制廢冷卻水溫度,若溫度超標,電廠就必須降載。法國56 個核反應爐中,有將近一半停擺;法國政府已放寬廢冷卻水的溫度限制,讓核電廠維持運轉。


▲原油開採、提煉會消耗水資源,火力發電廠也需要大量水冷卻。圖為底特律煉油廠的儲油槽。(美聯社)

Vox 也報導,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地質局資深學者Bridget Scanlon 表示,雖然火力發電需要大量水資源,但98%會回歸大自然,只是溫度變高而已。此外,冷卻未必要用淡水,也可以使用鹹水或是其他不適合飲用的水,因此不太會影響民生與農業。然而,原油開採與提煉也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這些就很難再利用。

美國原油與天然氣大多透過水力壓裂(hydraulic fracturing )的技術開採, 需要將水輸送到地下來壓裂岩層,進而提取能源。平均一個壓裂井需要400 萬加侖、約1,500 萬公升的淡水,而提煉1 桶( 約159 公升)原油,也需要1.5 桶( 約238.5 公升)的水。乾旱抑制原油開採與提煉,導致供給吃緊,價格上升,對通膨高漲的全球經濟來說並非好消息。乾旱也影響能源運輸,以萊茵河為例,水位下降導致德國的煤礦與原油運輸受阻。

台灣去年春季旱災嚴重,水力發電量損失76%

台灣若遭遇嚴重旱災,是否也會發生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失能的最糟狀況?

萬幸的是,台灣是海島,核電廠與多數火力發電廠建於海邊,因此可以用海水冷卻,不會有缺水限制運轉的問題。從下圖的台灣火力發電廠分布圖可以看到,台電電廠(紅點)皆位於海邊,包含總裝置容量破4000 MW 的大潭、台中、興達電廠。民營火力機組( 棕點) 也大多在海邊。

因此,台灣唯一會受到旱災影響的是水力發電。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全台共有41 座水力發電廠,88 個機組,裝置容量4,652 MW。位於德基水庫的青山電廠是全台裝置容量最大的慣常水力電廠,為368 MW,位於日月潭的明潭電廠則是全台裝置容量最大的抽蓄水力電廠,為1,602 MW。

去年春季台灣遭逢大旱,德基水庫蓄水量僅剩1.27%,導致青山電廠停擺; 日月潭蓄水量也跌破25%,發電受阻。雖然台灣水力發電量僅佔2%,抽蓄水力僅1.3%,但水力發電有啟動快速的特性,僅3 到5 分鐘就可為電網供電,是缺電時的救援投手。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資料,去年興達電廠故障引發517 大停電,若日月潭有足夠的水,其實可以提供電力支援,但當時已缺水,導致水力發電失效,讓台灣多區停電50分鐘。

根據台電資料,去年台灣水力全年發電量為347 萬MWh( 不含抽蓄水力), 低於十年平均值484 萬MWh。若深入檢視缺水最嚴重的3、4、5 月,總發電量僅45 萬MWh,遠低於今年同期的191 萬MWh ;也就是說,旱災讓台灣損失76% 的水力發電資源。

極端旱災愈發頻繁,半導體、電動車、再生能源皆受衝擊

氣候暖化加劇,極端旱災的發生頻率提升,對產業產生全面性的衝擊,不僅無法耕種作物,從近兩年的旱災也可看到,半導體、電動車、再生能源等產業也會受到影響。

台積電是全台用水量第二大的企業, 每天要消耗近16萬噸的水,相當於8,000車次的水車總量。雖然台積電平均製程用水回收率達86%,但要讓回收水重回製程,淨化成本很大,因此回收水會另做他用,不會再投入製程。台積電賴以為生的寶山、寶二水庫去年皆創下水量新低,寶二蓄水量甚至跌破6%,供水嚴重吃緊。當時適逢半導體短缺,台灣缺水引發全球擔憂,台積電調派大量水車供水,維持晶圓廠運作。

目前全球正推行電動車,然而在這次的旱災中,寧德時代的電池工廠停擺。此外,電動車充電仰賴大量電力,根據Inside EVs 的資料,蔚來汽車有換電功能,而一個中國換電站有10 個電池模組,同持充電需要100 KW 的電; 至於超級充電站,一個V3 充電樁需要250 kW 的電,一整個充電站則會超過1MW,相當於一列火車的運行電量。乾旱導致成都、重慶的充、換電站停擺,僅有少數的特斯拉充電站允許離峰時段充電。
至於再生能源,雖然全球正大力發展太陽能與風能,但水力發電已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再生能源,供應全球16% 的電,世界前10 大發電廠中,就有8 座為水力發電機組,水資源不夠,水力發電自然受限。生質能也受旱災所苦。作物耕種需要水,缺水導致植物無法收成, 進而造成燃料短缺。

而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需要儲能設備,水庫就是最成熟的儲能工具。早在鋰電池商用前,人們就透過抽蓄水力來儲存電能,達到「 削峰填谷」的調節作用。在台灣,日月潭不只是觀光勝地, 也宛如一顆「 大電池」,擁有1,600MW 裝置容量的明潭抽蓄水力電廠,就是利用日月潭的水來發電,補台灣的用電缺口。去年旱災期間的517 停電,就可見水庫儲能的重要性。

在美國,水力發電機組總容量為80GW,全年有6% 至7% 的電力來自於水力發電,但停電時,水力發電至少可提供40% 的電力,是重要的應急電力來源。另外,全美也有超過40個抽蓄水力發電站,能將多餘的電能儲存。雖然水力僅提供一小部分電能,卻是調控電網的重要資源。


▲旱災襲擊重慶、四川,電動車充電站停擺。圖為重慶嘉陵江的乾涸河床。(美聯社)

火力發電填補缺口,與2050 淨零碳排背道而馳

就算火力發電受旱災的影響較小,但使用燃煤、燃氣填補缺口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與2050 淨零碳排背道而馳。極端乾旱讓多國依賴火力發電。以巴西為例,以亞馬遜河為主的水力發電提供全巴西多達61% 電力,但路透社報導,巴西政府表示,乾旱讓水壩水位降到91 年新低,因此必須使用天然氣發電替代, 燃氣發電量因而提升52%。

美國有40% 的水資源用於能源生產, 除了水力發電,水也用於採油、煉油、冷卻火力與核能機組等等。好消息是, 能源水需求正在下降。美國2015 年需要14,928 加侖( 約5.7 萬公升)的水來發1 MWh 的電,但2020 年僅需11,857 加侖( 約4.5 萬公升)。因為美國在這段時間大力發展燃氣電廠,它們的發電效率較高,冷卻水的需求也較低。目前也有乾式冷卻(dry cooling )技術,能降低95% 的冷卻水需求;但這類系統的設置成本較高,也需要更多的營運能源, 進而降低發電效率與提升溫室氣體排放。

太陽能與風能不需要水,也能拉低發電的水資源需求。不僅美國,巴西礦物暨能源部長Bento Albuquerque 也表示, 巴西缺電的解決方案是太陽能與風能, 透過電力來源的多樣性,來降低對水力發電的依賴與電網穩定。


▲日月潭不僅是觀光勝地,也是一顆大電池。去年春季台灣遭逢旱災,導致日月潭見底,水力發電受阻。圖為2021 年乾涸的日月潭。(柯承惠攝)


▲太陽能、風能不易受乾旱影響,提升能源多樣性有助於應對極端氣候威脅。(美聯社)

除了能源多樣性,電網連結也是對抗缺電的解決方案。歐洲因電廠停擺而出現能源危機,但美國西部並未有此問題, 原因在於美國區域廣大,電廠眾多,透過電網連結,彼此能互相支援。另外, 美國西北部由於今年冬季豐沛降雪,因此並不缺水,發電不受影響,可以支援缺水缺電的加州。但德州是獨立電網, 能源短缺的問題比較嚴重,德州電網營運單位ERCOT 因此敦促居民省水省電。

氣候暖化不僅帶來極端旱災,也帶來極端降雨。旱災過後,台灣去年5 月底受到梅雨鋒面襲擊,6 月也有接二連三的梅雨鋒面,不但在一個月內填滿全台水庫,解除旱災警報,水量還多到讓石門、南化等大水庫溢流,極端氣候的樣態由此可見。面對極端缺水,除了節水節電外,基礎建設也必須相應調整,以善用稀少的水資源,降低旱災傷害。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9月 第1854期

本文摘錄自‎

得天獨厚!全球旱災拖累火力、核能發電 為何台灣「 沒在怕」?

新新聞

2022/9月 第18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