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是烏克蘭,但切記自助人

台灣是下一個烏克蘭嗎?

論相異處,台灣民主自由度遠高於烏克蘭,自由之家對台灣民主自由評分為九十四分, 但烏克蘭只有六十一分;兩者經濟程度差異極大,台灣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五, 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是烏克蘭的六倍以上。

同為強權圍繞下的中小國家「要知道怎麼跟敵人打交道」

何況烏克蘭與俄羅斯國土緊鄰,其邊境城市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約六百公里,美國主力戰車M1最快只要九小時可達,而台灣和鄰近強權中國隔著海峽。

不過,論相似處,台灣和烏克蘭都是處在強權競爭的中小國家,戰略地位都極其重要。而且,兩個國家均出口重要物資,烏克蘭出口糧食,號稱「歐洲糧倉」,更擁有全球五%的礦產資源,而且半導體用到的氖氣,它的全球市占高達七成;而台灣出口半導體,晶圓代工全球市占超過六成。


烏克蘭爆發戰事,在台外國人與台灣民眾於台北街頭發起聲援行動,他們舉著「台灣與烏克蘭站在一起」的牌示,呼籲停止戰爭。

台灣未必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但俄烏戰爭,卻讓全台沸騰,因為投射了台灣的處境。除了指責強權,我們更需要思索,如何保護自己。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楊三億便指出,此次戰爭帶給台灣最大的啟示是:台灣必須思考自己的安全策略。
首先,凡是處在兩強間的中小型國家,抉擇上要極端小心謹慎,「你要知道你的敵人是誰,要怎麼跟他們打交道,」他說。

楊三億指出,同樣在歐俄之間的小國如塞爾維亞、亞美尼亞等,都在尋找最佳的「避險策略」(見左頁表),讓他們免於強國欺凌;當強權沒有逼你選邊站時,避險通常就是最好的策略,但,烏克蘭因政權更迭與政策擺盪,避險策略不清楚,且民間缺乏團結共識,「政權不穩定,反而是它不能加入北約的其中一個因素。」

烏國政經不穩,北約拒其加入台灣邦交國少,外交處境更艱難

其次,領導人不可躁進,否則容易給對方進犯的理由,招致戰禍。「因為烏克蘭社會高度分裂,加上俄羅斯和歐美兩強競爭,澤倫斯基(烏克蘭總統)選擇冒進的路,結果這場豪賭最終招致戰爭,」楊三億指出。
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指出,二○一四年到二○年間,俄烏在克里米亞與頓巴斯發生軍事衝突,估計烏克蘭每年損失約四百億美元,約占衝突前的GDP近兩成。

這一次俄烏戰爭仍在持續,若戰事擴大,潛在衝擊恐怕比上一次更劇烈。台灣必須認清身處美中競爭核心,謹慎盤點各強權關心或擔憂等先後順序,找出雙方的平衡點,不但能避免戰爭,也能獲取最大利益。

再者,烏克蘭雖為聯合國成員國,但卻是「國際孤兒」,歐盟因對申請加入國家有篩選標準,烏克蘭在經濟、社會、政治等無法標準,因此遲遲不能加入;北約是軍事組織,加入的國家須政治穩定,且領土不能有潛在爭議,烏克蘭也不符合。
相形之下,邦交國只有十四個的台灣,外交處境更為艱難。「台灣沒辦法參加國際重要組織,但要想辦法參與國際區域整合,把自己和其他國家聯繫起來,」楊三億表示。當台灣發生戰事,其他國家若「痛感」強烈,則有可能獲得援助。

雖然台灣擁有全球舉足輕重的半導體產業,號稱「矽盾」,當台灣遭受攻擊,全球產業將陷入停擺(見第六十四頁文)。但「矽盾」不見得能永保台灣安全,美國等均著手增加對自己國家內部半導體供應鏈的投資,若有朝一日被其他國家取代或侵蝕,盾牌終將被刺穿。台灣的確應持續提升「矽盾」的競爭實力,讓台灣獲得更多的國際連結與談判優勢,但只依賴它卻萬萬不可。

「在疫情後,國際情勢對台灣有利,但應該要掌握機會之窗,」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紫雲指出,台灣必須把手上的「籌碼」持續加重,直到變成「砝碼」,才能讓國際各國為台灣傾斜。這些籌碼,包括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國際連結,每增加一份籌碼,都能讓自己變強,提高強權侵略須付出的成本。

拜登代表團緊張時刻訪台雖警示中國,但你我保台決心最重要

而最重要的一份籌碼是:保護自己的決心。
在本文截稿前,三月二日,美國總統拜登指派跨黨派資深代表團來台,與總統蔡英文會談,這是台美斷交以來,首見美國跨兩黨前任高官以「國安主題」來台的訪問團,選在俄烏戰爭緊張時刻,除了展現美國政府對台灣的支持,更重要的意義恐怕是,斬除有心人想藉戰爭操作西方無用、美國棄台等論述,明確對中共領導人表態:別想把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

看見俄羅斯飛彈與坦克逼近基輔,身在台灣的我們,更關心的是:中國會不會打過來?美國會不會保護台灣?

儘管拜登特使團在這敏感時刻訪台,安定人心,但研究歷史與民主進程的學者,都起身呼籲:不能仰賴矽盾,也不能依賴美國。「台灣如果不為自己而戰,不能期待美國會來救台灣,」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公開演講時表示。

被譽為「民主先生」的美國重量級學者戴雅門(Larry Diamond)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我相信美國願意積極協助,但除非台灣更積極、更全面的幫助自己。」「台灣社會要有保衛島嶼的決心,才能成為台灣的支柱。」

這場戰爭撼動歐洲,也提醒台灣:居安思危。正如孫子兵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唯有在各方面厚植實力,展現保護自己的決心,才能在地緣政治風險中,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1789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不是烏克蘭,但切記自助人助

商業周刊

2022/第17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