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吃蛋就靠一群老母雞!現場追蹤蛋荒為何又來了?

蛋農還原》才隔一年重演危機,什麼讓他們不敢買小雞

台灣人吃蛋就靠一群老母雞!現場追蹤蛋荒為何又來了?


文●蔡茹涵 攝影●程思迪

自二月中開始,雞蛋彷彿成為全台最夯關鍵字,缺不缺蛋、哪裡能買到蛋,都成為社群上的熱門議題。

走進全聯和家樂福,貨架都貼上了「每人每次限購兩盒」的公告,更不忘呼籲消費者適量購買、切勿囤貨,好讓更多人能順利買到蛋。

轉移陣地到傳統市場,這回總算看見了雞蛋的蹤影。不過,以往一顆五元左右的便宜散裝白蛋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顆換算起來約九元至十二元的雞蛋,「現在(便宜的蛋)叫不到貨,只有這些,賣完就沒了!」賣蛋小販直言。


這波缺蛋潮,也從通路悄悄延伸至餐廳。二月底,有網友翻拍某間麥當勞門市公告:「因銷售超出預期,『蛋系列』商品如吉士蛋堡、豬肉滿福堡加蛋等,暫時無法供應。」引發譁然;知名壽喜燒吃到飽業者也貼出公告:「為保證每位客人都有蛋可使用,即日起每人限量一顆,無法加點。」

明明去年此時,台灣才引爆過一場嚴重的蛋荒,為何一模一樣的場景又再現?商周遍訪上中下游業者,發現這是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政策方向、以及最關鍵的「人性」所綜合而成的結果。

我們先從種雞場開始。這裡負責從歐美進口、孵化雛雞;緊接著交給第二棒中雞場,養成三個多月大的小母雞;再交給第三棒蛋雞場,一路養到六、七個月左右,才能開始生蛋。


▲通路蛋架上一片空空如也,晚來的消費者只能對著雞蛋限購公告興嘆。這個畫面,已成為不少買菜族近幾週來的日常。


第一關》產業最上游——種雞場 三級警戒、禽流感,都導致少買小雞

由於種雞場肩負著從歐美買進受精卵,確保雛雞存活的任務,它也格外需要資本與專業技術。目前,全台灣只有五間種雞場,每年進口約二十萬隻種雞,就能繁殖出全台市場需要的二千二百萬隻蛋雞。

如此縝密且環環相扣的產業鏈,為何會從去年開始失序?其實,最初的始作俑者,竟是二○二一年的三級警戒。

一名不願具名的蛋農告訴我們,當年由於三級警戒,外食需求驟降,全台雞蛋消費量大減兩成,蛋價也大跌,不少蛋農眼看市場需求縮小,飼料又因為海運塞港大漲,乾脆選擇主動減養。去年,台灣第三大、永光蛋種雞場總經理黃烈文就曾告訴商周:「一年少訂了一百五十萬隻小雞,換算下來,一天就少了一百二十萬顆雞蛋。」

這個主動減產的缺口,再加上每年都有的禽流感,是二○二二年第一波蛋荒的主因。

當時,總統蔡英文特別在國安會議指示,要穩定蛋價、物價;而農委會為了壓抑蛋價上漲,不僅祭出補貼,更鼓勵產業延後淘汰老母雞,將其飼養時間再延長二十週,雖然效率較差,但至少,可以確保市場持續有蛋,且價格變動不大。

這樣的做法是否適當?台大農業經濟系系主任張宏浩分析,短期來看確實見效。原因是去年俄烏戰爭開打,玉米等大宗穀物價格上漲,這正是雞飼料主要來源:「去年雞蛋就該漲了,但當時農委會是用補貼吸收成本,短時間內的確可以這樣處理,政府也有達到它平抑物價的政策目標。」

然而,它的潛在風險卻在一年後引爆。

「你想想看,去年蛋價規定不能漲、飼料成本飆高、疫情還有變數。政府又補貼大家繼續養老母雞,如果是你,會不會乾脆再減養(小雞)?」一名蛋農直言,一連串不可控的風險,確實影響大家投資買小雞的意願。

另一名蛋農則補充:「不是不訂(小雞),是會把需求往後延。但是延到今年,正好碰上歐美史上最大規模禽流感,變成種源進不來,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我們直接向黃烈文求證這個問題,他在電話中表示,由於歐美禽流感的關係,種源前陣子確實很缺,「但現在已經正常了。現在就是一個銜接性的問題,因為從買到種源到它可以生蛋,至少也要六、七個月!(雞蛋)量能會慢慢出來,最怕就是大家恐慌性囤貨⋯⋯。」說到這裡,他匆匆掛斷,趕赴下一場會議去了。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去年的雞蛋價格,確實在政策介入之下,控制得相當平穩。例如美國的蛋價,一年來漲幅超過一○○%。


▲多數連鎖通路販售的蛋,都要經過「洗選」以確保衛生,但此環節也會間接造成雞蛋損耗。


第二關》雞蛋誕生地——蛋雞場 老母雞沒淘汰仍在生,產蛋率難提高

但是,這個強行與市場行情脫鉤的價格,背後代價是什麼?答案就是:遲遲不淘汰老母雞,導致全台蛋雞數量不減,產蛋率卻一路下滑。

「一般來講,蛋雞的平均產蛋率大概在七成到八成。去年那批老母雞,我相信很多人都還在養,那產蛋率頂多四成到五成了,」一位蛋雞場的高層告訴我們。此外,雞蛋在運輸、撿蛋和洗選的過程都會損耗,假設平時的損耗率為一○%,老母雞由於體質較差,生的蛋殼普遍也較薄,損耗率大約會拉高至二○%至二五%。

另一位蛋農坦言,壓抑市場價格,確實可能讓很多中小型蛋雞場賣一顆賠一顆:「就算靠老母雞多撐一陣子,但可能我售價漲三○%,產蛋率掉四○%,整體還是虧的啊!」

為了避免越賣越虧,這些蛋農通常只有兩個選擇:收手不做,或是盡量壓低成本。「但壓低成本,也會間接造成產蛋率下滑,」他舉例,像是種源不敢買太好、飼料不敢用太好、清潔打掃的間隔稍微再拉長⋯⋯,以上每個環節,只要各自稍微降低成本一點點,雞隻的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據農委會統計,從二二年一月初至今年二月上旬,全台因禽流感而撲殺的蛋雞數量,就有約二十二萬隻。

面對年年捲土重來的病毒,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日前宣布,針對蛋荒議題的中長期解方,就是全力推動傳統開放式禽舍轉型為非開放式、或者密閉水簾環控禽舍,更有助於降低大規模傳染:「我們已經從行政院爭取到三十三億七千六百萬元,預估改建一百八十八座場!」

其實,傳統蛋雞場轉型這個命題並不新,早在去年蛋荒之前,就已有不少人呼籲。之所以至今未見成效,原因很簡單:投資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

「其實不管是封閉式還是水簾,硬體都不難,難的是執行。你要先停止飼養、清空雞隻、把舊雞舍拆掉、水電管線跟廢棄物處理甚至還得過環評、蓋好還要檢驗,取得許可⋯⋯,我保守估計,至少得花整整一年。這個場至少會有一整年, 產不出一顆雞蛋!」一家數十年前就已轉型為封閉式雞舍的品牌業者直言。


▲採用自動化管理的封閉式雞舍,可減少雞隻間大規模傳染,讓產能和品質更穩定。農委會已將其列入中長期計畫,要從根本防止缺蛋。


第三關》消費者必訪點——零售通路 大家越想囤雞蛋,供貨量就越難正常

疫情期間不確定的大環境,讓無數公司都選擇暫緩投資,先縮手觀望。放在利潤更低、更容易受到天災衝擊的雞蛋產業,也是同樣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當網路上處處流傳著「買不到蛋」的耳語;新聞中隨處可見民眾搶蛋、撲空的畫面,消費者一緊張,平時只買一盒的瞬間改買兩盒,蛋的需求量,反而水漲船高。

對此,全聯發出一紙聲明給媒體,強調雞蛋供貨將每日採取分批上架,好讓不同時段到店的人都可購買;家樂福則告訴商周,目前缺貨的以洗選蛋和一般常溫蛋為主,而動福蛋、冷藏蛋等因為價格較高,因此供貨量其實都算穩定。

「比起叫不到貨,我們最怕的,還是各種風向所導致的囤貨效應,現在(需求量)明顯是比平時更高!偏偏消費者越怕,市場就越晚恢復正常⋯⋯。」看著網路上曬圖炫耀,動輒三、四十顆庫存的「雞蛋富翁」,一位零售業高層無奈表示。

一路走訪下來,我們發現,每一個角色的選擇都合情合理、符合人性;但也可以說,這場從去年延燒至今的蛋荒,每個人都間接推了一把。

「政策要考量長、短、中期,比如天災人禍就可以用短期政策先解決,但農業比較複雜,短期政策,反而會讓制度僵固,」張宏浩直言。去年的凍漲、補貼和老母雞,讓台灣人多享受了一年相對便宜的蛋價,挑戰卻只是延後引爆。

其實,最大關鍵仍在於消費者的力量——想安心吃蛋,你我就必須接受飼料漲價、雞舍升級、用健康添加物的成本,讓台灣蛋價回到真正符合市場的標準,才能避免缺蛋困境,再一次捲土重來。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2023/3月 第1842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人吃蛋就靠一群老母雞!現場追蹤蛋荒為何又來了?

商業周刊

2023/3月 第18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