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戲班子組明星隊 原住民古謠玩電音
全球首屆「文化奧運」在巴黎舉辦,共聚集十四個國家,一場國際型的文化運動會熱鬧開場,台灣館把廟會搬進巴黎,在廟埕融合不同語言、種族、表演項目,呈現台味文化。 撰文/蔡佳玲巴黎奧運,不只中華隊要在各項運動競技場上拚出最佳表現,位於巴黎十九區的拉維特園區(Parcdela Villette),也聚集了一群台灣演藝團隊。他們是這次「文化奧運」(Olympiade Culturelle)的表演者,這群由文化部支持並籌組的「文化台灣隊」,雖然毋須爭分奪秒、不搶金牌,但肩負的任務與運動員如出一轍——要竭盡全力,在國際會場上讓世界看見台灣! 身為藝術之都,巴黎這回不僅承辦四年一次的奧運,更首創在比賽期間邀請不同國家前來參與藝文活動,堪稱「文化運動會」。這老牌戲班子組明星隊原住民古謠玩電音台灣文化攻進奧運讓台味廟會嗨翻巴黎場跨國的文化盛宴從七月二十七日開始,為期十五天,共十四個國家同場較勁。 三年前,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上任時,就收到法國有意籌備文化奧運的消息,當時她心裡唯一想法,就是要把台灣的文化送進奧運。胡晴舫說:「我們積極爭取,甚至把園區總監送回台灣看表演,要讓他知道台灣年輕人有站上舞台的實力。」 玩電子花車、廟埕辦桌概念 而法方確實也考慮許久,除了顧慮地緣政治,國家有沒有特色、能不能撐起場館,有沒有「文化力」,都是考量原因,直到去年一月才決定給表演場地,「能被選中參加不是僥倖,我們努力耕耘,讓台灣文化在法國有品牌辨識度。」胡晴舫說。 過去為屠宰場和交易市場的拉維特園區,經過整復,如今已是巴黎市最大的綠地公園,設置有科博館、音樂廳等藝文館場。要在盈滿藝文氣息的場域表演,從前置的選角、節目安排,到入場後的硬體安裝,細節之多,儼然成了跨國策展活動。 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的共同創辦人林昆穎,是此次活動的策畫人之一,他擔任過世大運開幕導演,也策畫過台灣文博會、台南藝術節府城流水席等大型展演,「我喜歡做唯一一次的東西,那種場合、機會對我來說很迷人,組織大家的力道也會非常強。」
122名演出者說出台灣故事 文化部文化奧運團隊花了超過一年半籌畫,動員上百位工作人員,以替選手「應援」為角色定位,目標要呈現台灣文化樣貌。一得知位於運河交界處的台灣場館,有座喜氣洋洋的大型紅色雕塑,讓團隊與台灣廟宇產生聯想,熱鬧、接地氣的廟埕形象,成了場館設計的基本定調。 從頭到尾全力參與的,還有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她曾提出以大型變化舞台為主場地的想法,五光十色的「變形金剛」電子花車立刻成為選項,雖然礙於檢驗複雜難過關,但這個富有「台灣味」的概念被留下,最終仍以不同形式轉化呈現。 會場上,數個LED大螢幕播映變化萬千的影像,投射出電子花車獨有的繽紛光彩;雨備用的遮棚分三個層次細作,邊角末端,堅持得往上勾出一個小角,「法國人不明白,為什麼屋簷要往上勾出一角?這是為了要模仿台灣廟宇屋簷的形象。」林昆穎說。 這場移植到法國巴黎的台味廟埕聚會,色調以紅中帶橘的經典「台灣紅」為主色,再混入螢光綠、螢光粉紅的亮眼色。辦桌常用的圓形大紅桌、紅椅子和高掛的大紅燈籠,再一一排成三角形,形塑出台灣島嶼的輪廓,「雖然手法較為抽象、當代,但是當我們在講島的聚集、多元,因為顏色統一,法國人秒懂並覺得有趣。」林昆穎說。 其他國家多以展覽、交流日的形式做主軸,唯有台灣以表演文化為主,節目安排分成自由之聲、島嶼風華、當代新藝、世界共融四種類別,分享國家自由、多元,以及傳承與新創並進、接軌國際的表演文化。 演出者包含擅長原民電子混音的ABAO阿爆、變裝皇后妮妃雅、曾獲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的邱淑蟬、入圍過金曲獎多項大獎的Aroot同根生樂團,以及主打女子馬戲團的創造焦點、在台灣傳統祭儀中出場的風中燈牽亡歌團,也在這次演出名單之列。 二十四組表演團隊、一二二名演出者,在十五天內進行每場四十分鐘、共五十七場的演出。林昆穎說:「一開始的名單有上百個,後來策畫組定調,希望讓這兩、三年嶄露頭角的年輕表演者上場,在這個舞台走上國際,原汁原味呈現。」從排灣族的電子混音歌曲,到台語名曲〈丟丟銅〉的新創,節目安排顧及台灣多元種族的文化表現。 有別於其他國家的場館採售票模式,台灣館每日下午五點免費開放進場,開場前一小時就有觀眾排隊,人流很快塞滿會場,十天累計破四萬人次。 除了表演必看,每日發放兩百份的台味紀念品,更天天被搶光。從傳統的古早味茄芷袋、義美小泡芙、可樂果和零酒精的台灣啤酒,到聞名全球的珍珠奶茶製成的冰棒,每項限量發放。
阿爆領唱 原民古謠混電音 擔任第一天壓軸表演的歌手阿爆,和那屋瓦少女隊等表演者,各自代表不同原住民族,一出場就把氣氛炒到高點。阿爆說:「法國是一個很能做自己的地方,只需要誠實告訴別人你的音樂是什麼樣子,真誠地交流,把想說的話透過音樂告訴他們。」 身為排灣族,這次遠征巴黎演出,她將想表達的三個面向融入表演。阿爆說:「希望有傳統所以放入古謠,再來是呈現族語加電音,還要加一些現代、年輕原住民的創作,表現台灣原住民音樂現在的樣子。」 他們勤練的十多首歌,曲風多種,連在台上說話的時間都刻意減少,「我想讓大家可以一直聽音樂,不用講話和聊天。」她藉由歌曲〈1-10〉的歌詞,教聽眾怎麼用排灣族語數數字,〈無奈〉是台語、排灣族語的合唱曲,族語混電音的〈母親的舌頭〉音樂一下,台下觀眾即使聽不懂歌詞寓意,喜歡電音的法國人,仍不由自主跟著節奏搖擺。 新曲〈美好之意〉,正好與美好的運動賽事寓意吻合,阿爆想傳遞這樣的正能量,除了首次公開演唱,更直接拍起歌曲MV,帶大家「開箱」文化奧運現場,也算準原住民正名三十周年的八月一日,正是釋出這支影片的最佳時機。 阿爆說:「我的歌單安排就像一堂有氧課,節奏慢、快、慢。這裡的人很愛跳舞,只要給他們不同節奏的音樂就會跟著跳,像一場舞曲派對。」 台灣戲曲文化雖然代表傳統,經過新一代年輕人的努力,從演員、故事到服裝,也正致力於守舊兼顧創新。節目特闢的「戲曲新編」項目,由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接下導演,「我們的任務,是向世界介紹台灣,戲曲想分享的是有多元價值、更有態度、更年輕的台灣。」他說。 為了讓台灣戲劇戲曲在傳統底蘊下彰顯新價值,他組了新的戲班子,邀集重要戲班的第二代、第三代傳人共同合演四齣戲。
戲班二三代演繹潮味歌仔戲 這支堪稱「奧運明星夢幻隊」的成員陣容,來自三十年歷史以上的戲團。包括講究唱腔與身段的薪傳歌仔戲劇團,明華園日字戲劇團也代表家族參與,台南的秀琴歌劇團由從小在戲班長大的第二代出場,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則派出二十多歲的演員,而保存、推廣台灣歌仔戲與閩南文化的閩南嶼,也找底下的年輕藝生出席,另外再邀請兩位歌仔戲自由藝術家助陣。 共約十七位演員組隊,演出《在恁佮意》、《苦憐个人》、《戇神》、《鬧壽》四齣戲劇。汪兆謙說:「老外看亞洲人分不出來自哪個國家,所以演出的戲曲必須要有辨識度,是只有台灣人會做的戲劇。」 台灣是亞洲國家當中,民權、民主相對進步的國家,而傳統廟宇是民間重要文化,聘請戲班作戲酬神,請出眾神祝壽的「扮仙」是最常見的戲碼。這些故事因為帶點封建、涉及偶像崇拜,所以特別在演出上做了設計,讓凡人能混入神仙群,有當神的機會,企圖探究百姓得到權力後如何迷失自我?一向握有統治權的眾神明又能不能接受? 比武招親的橋段重新編劇,竟散發出同志相愛的浪漫情懷;傳統官兵抓強盜的劇情改以客語演出,要探討懲罰強盜時引起的憐憫之心,以及犯罪背後的深層原因,也隱約向法國名著《悲慘世界》致敬。 汪兆謙說:「台灣推動同性婚姻,談死刑、國民法官,我們要展現的是能大方面對挑戰,並且敢在這個場合談這件事情的台灣。」 為了要傳遞更有態度、更年輕的文化,褪下傳統厚重、金光閃閃的戲服,找來時裝設計師操刀,以較當代的色調、剪裁和線條重製服裝。至於配樂呈現除了傳統的文、武樂手,這回也特地做了「混血」,融入簧琴、鼻笛,甚至有一段音樂僅以雷鬼符號襯底。 「做新東西難度會拉很高,但只要是好東西,大家都能理解。」去年才迎來阮劇團成立二十周年,身為劇團創辦人,汪兆謙接下這次戲曲新編的任務的同時,也沒忘記自我,「我們會更大力地往前,大力往前的基礎,是要更用力地往回看,看這些建立在傳統背景文化之下的脈絡連結,要做出深度跟廣度,記得你從何而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