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1 該怎麼贏?

即將進入尾聲的2020年,充滿了變數,新冠肺炎重創各國經濟,疫情至今尚未緩解。反觀台灣,由於防疫有成,經濟逆勢成長,與全球相比宛如平行宇宙。然而,置身世界變局中,2021年仍有四大生存關卡,台灣絕不能掉以輕心。

文/羅之盈
初冬的北風挾著微雨,時而流瀉乍寒還暖的溫度,宛若為詭譎多變的2020年,言定終章。

11月,台灣迎來國際大提琴家馬友友,這是他全境封鎖八個月來首場公開演奏會,亦可能是疫情期間的唯一場次。而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4000多名戴著口罩的台灣樂迷,獨享了這場絕無僅有的音樂饗宴。

「你們整個團體團結起來,一起保護彼此⋯⋯讓全世界的人可以學習,這真是了不起的事!」馬友友微微欠身,以不甚流利的中文向台灣樂迷表達謝意,語氣裡盡是慨嘆。

畢竟,就在他來台演出的這一週,美國新確診案例就高達100萬例,儼然進入二次大流行,而全球更已累計逾130萬人死亡、5400萬人染疫,與仍守在7人死亡、約600例確診的台灣,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景。


▲美國總統大選已大致落定,拜登上、川普下,普遍預期相對溫和的拜登,將可望緩解國際關係。

台灣防疫有成,成功舉辦無數萬人聚會

其實,不只馬友友演奏會,舉凡1.3萬人的田馥甄演唱會、1.6萬人的田中馬拉松;3萬人的日月潭花火節、8.6萬人的蘭陽媽祖文化節、13萬人的彩虹大遊行⋯⋯等,都一一向世人宣告,2020的台灣,是一座處於平行宇宙的島,就連經濟數字也不例外。

史丹佛經濟學教授與賓州大學經濟學教授日前聯合發表一份報告,分析疫情對全球各國經濟的影響,然而,眼尖的台灣重症醫師陳志金,在看完該報告中圖表後,立馬在臉書上PO文:「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最低,GDP損失最低(還是負數,表示GDP是唯一成長的),這個大家戲稱是『角落生物』處於『平行世界』的國家,就是台灣」。

而這起「角落生物」說,立即引起全民的共鳴,並且立刻將此圖廣為流傳。但,這絕非台灣人的自嗨⋯⋯。

全球經濟成長率衰退台灣卻一枝獨秀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orldEconomic Outlook),預估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4.4%,主要經濟體中,美國衰退-4.3%,歐元區全區平均-8.3%(表1),一片慘澹。

綜觀全球,2020年可謂為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經濟損失甚至還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兩倍,足足讓近9000萬人的每日收入,降到1.90美元的極度貧窮線之下。

反觀台灣,在挺過第二季-0.58%的黑暗幽谷後,行政院主計總處隨後上修2020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到1.56%,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更分別樂觀推估1.91%與1.76%(表3)。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指出,儘管疫情致使國際貿易緊縮,但台灣受惠於半導體、5G、AI、高階運算等應用需求強硬,以及全球科技大廠積極搶占未來市場,致使先進製程為主的台積電,訂單需求一路暢旺。

同時,寛鬆貨幣政策讓台灣投資熱潮,飆至最高點。只是,展望前程似錦的2021年,由於「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還在不斷變異中,台灣稍一不慎,極可能從烽火之外,跌進戰場,令人馬虎不得。四大生存關卡,左右著台灣未來的命運⋯⋯。

生存關卡1〉疫苗爭奪烽煙起,台灣得找盟友

11月,美國輝瑞藥廠(Pfizer)率先傳出疫苗捷報,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共同研發的疫苗,初步試驗證實90%有效,旋即美國Moderna生物技術公司宣布同樣製程有效疫苗。

輝瑞進一步公告,今年底可生產5000萬劑的疫苗、2021年最多將供應13億劑疫苗。若以每人施打兩劑估算,台灣需求量約1500萬劑,但,台灣拿得到嗎?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指出,輝瑞協議之中,美國最多可以購買6億劑,英國已預訂4000萬劑,而日本和歐盟分別訂購1.2億和3億劑。
根據杜克大學全球衛生創新中心的數據,顯示加拿大、澳洲、英美、歐盟,以及日本等高收入國家,已預訂五成以上的疫苗。這批疫苗,台灣取得有限。整體來看,台灣疫苗策略主要有兩路,一是本土自製,二是國外進口。

台灣共有三家廠商研發COVID-19疫苗,分別是國光生技、高端疫苗及聯亞生技,成果持續推進。

衛福部長陳時中在回答「何時可打疫苗」時,時程也幾次調整。11月時,他預估,「國產疫苗在第二季末應該可以出爐,但這是緊急授權使用,」意思是,大規模施打還要再等一等。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分析,全球資源很快就會集中到最快推出疫苗的前幾家藥廠,資源排擠之下,愈後面所得資源愈少。在自製疫苗部分,若要盡早取得國外成功疫苗,一來需要「多方壓寶」,加入更多醫藥生技研發組織;二來嘗試「加入生產鏈」。

王智弘分析,除了疫苗本身,還有裝瓶、運送等程序,台灣可以嘗試加入生產鏈,協助大廠製作供不應求的疫苗,藉此換取取得疫苗的機會,「不管自製,還是進口,都需要尋找盟友,跟國際有更多合作。」

疫苗的取得不容失誤,因為它是解封關鍵,經濟復甦命脈。

生存關卡2〉國際緊張趨緩,供應鏈重組成定局

IMF、EIU及IHS Markit等機構皆預測2021年全球全球及各主要國家經濟將由負轉正,其中,IMF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達5.2%。

IMF報告指出,在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復甦動能下,預計2021年全球GDP水準,相較疫情前的2019年略高出0.6%,但仍與疫情纏鬥的美國、歐元區、日本,尚未回到2019年的榮景。

不過,還是出現一個對經濟成長有助的轉折。

高潮迭起的美國總統大選接近落幕,拜登(JoeBiden)可望入主白宮,讓造成無數國際關係不確定性的「黑天鵝」川普(Donald Trump)摔落。

雖然國際關係可望趨緩,但國際智庫預測,川普四年總統任內激起的美中關係矛盾,迫使供應鏈重組,都已回不去,未來美國與中國兩大體系的世界局勢,已成定局。

「台灣過度依賴美國,是危險的!」國際關係專家、前外交部長錢復語重心長地表示,拜登就任後,不像川普會逼著做選擇,這是好事。而未來一年的國際關係可望趨緩,但不要選邊,「朋友多一個好一個,冤家少一個好一個,都作朋友!」
生存關卡3〉房市股市高漲,新興產業能否承接能量

回頭看台灣本土經濟,一般預測,可望回到疫情之前的長期成長趨勢。尤其島內熱錢湧進,讓股市在第四季越過1萬3000點大關,而國泰房價指數(新成屋)來到127.7、信義房價指數(中古屋)同步頂上311.23,也雙雙突破歷史高點。

只是,這波疫情驅動下的寬鬆貨幣政策,帶動的滾滾錢潮,發展脈絡是否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表示,「這次或許會走不一樣的路。」他分析,至少在2023年之前,各國央行都將採用寬鬆貨幣政策,主要央行也都不會升息。因此,金融資產將持續看漲,但2021年可望修正2008年金融海嘯後寬鬆政策的錯誤。

當時,貨幣寬鬆政策讓長端利率下壓,整體利率曲線變得扁平,使得仰賴長短利差獲利的金融產業變得保守,寧願自行投資可控風險的項目,不見得願意把錢貸出去。間接壓抑了活絡實體經濟的效果,反倒讓絕大多數資金進入金融資產,股、匯、債市紛紛上漲,房市也居高不下,但實體民生與經濟的增長效果有限。

羅瑋表示,這一次,主要央行開始修正,從日本開始,控制短期利率,長端利率放由市場操控,長短利差之下,金融機構願意承擔更高放款風險、也就願意把錢放貸出去。

「5G、AI、平台經濟、智慧城市等新興項目,將引發科技產業全新的發展,這時候,只要有人敢投資,金融機構就敢放錢!」羅瑋表示,這麼一來,寬鬆貨幣政策下的熱錢,有機會由新興產業承接,刺激實體經濟發展。


▲疫情時代,數位浪潮迫使K型經濟復甦,結構性失業恐將到來。加上一路上漲的股市、房市,將容易激起階級仇恨,社會不安。

生存關卡4〉K型復甦,失業率蘊藏社會仇恨

疫後經濟復甦是V型、U型、L型,還是Nike型?「最後證明是K型!」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表示,網路與電腦程式相關應用與產業,不斷往上飛漲,包括遠距商務、遠距教學、遠距醫療等,而且是相對高收入的族群。

然而,另一方面,需要跟人接觸的職務,例如,服務業、觀光業,或是低階勞工行業,經濟狀況一路下滑,「每個國家都面臨工作機會萎縮,而且,財富分配惡化、城鄉差距拉大,然後,就是高教育、低教育程度的階級分點,」陳正祺直言。

IMF報告指出同樣提醒,2021年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將出現巨大的「負產出缺口」和「高失業率」。台灣相對疫情控制不錯,但不代表絕無影響。根據主計總處台灣失業率數據,疫情之前、2020年1月為3.64%,疫情最烈時的5月來到4.07%,9月時則下降到3.83%。

長期來看,K型復甦代表經濟結構與形式的永久性的改變,典範轉移下的結構性失業將不可避免。再加上一路上漲的股市、房市,將容易激起階級仇恨,社會不安。

病毒重塑世界面貌所有人類禍福與共

疫情、國際關係緊張、經濟波動起伏,2020這一年,全人類一同經歷恐懼與不安。

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暢銷全球1600萬本的《人類大歷史》寫道,「有鑑於人類在20世紀的成就,如果以後的人類仍然苦於饑荒、瘟疫和戰爭,已不能再怪在自然或上帝的頭上。我們已有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並減少未來受苦的發生率。」

關於2020的疫情,他對《遠見雜誌》記者表示,「2020是重塑世界面貌的關鍵年。病毒顛覆所有秩序,世界變得流動而具可塑性!」

他樂觀提醒,這場疫情並不會把人類逼向某個絕對的未來,而是逼著人們做出種種不同的決定,「人類的明天,取決於今天的決定!」

防疫有成的台灣,已寫下2020涼中帶暖的篇章,期許持續打好底子,迎向2021新一波生存戰。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414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2021 該怎麼贏?

遠見雜誌

2020/第4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