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老師5訣竅,讓奧運選手輕鬆說英語
外語變比賽阻礙,文藻、國訓中心聯手破40年瓶頸
時間回到去年三月,當時的戴資穎對英語仍沒信心,在全英公開賽上,她害羞的說了兩句英文:「我很喜歡在這裡打球的氛圍,謝謝所有很棒的支持,」說到一半還忍不住擦去額頭冷汗。但今年初她在泰國羽球公開賽第一次用全英語受訪,連世界羽球聯盟官網都讚她有了新技能。
透過翻譯,資訊有落差選手聽不懂裁判,溝通有礙
戴資穎也說,因為疫情在台灣時間變多了,她透過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英語課程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因為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一些可以讓球迷理解,或是回答自己感覺的問題,有時候透過翻譯,會不這麼完全。」
選手練英語,不只有助個人交流與國家形象,背後更有運動全球化的大趨勢。依據國際調查機構Plunkett Research研究,二○一六年全球運動相關產業年產值已達一兆五千億美元,每年以平均五.七%的速率成長,運動賽事跨國界展開。國訓中心運動教育訓練處處長皮友華就說:「我們要與國際接軌,溝通要先可以接軌。」
她觀察,翻譯難免會有落差外,而且若翻譯對運動專項不太了解,還可能延伸其他的問題。此外,賽事的技術會議上,如果臨時宣布新規定,教練聽不懂,也會造成資訊落差。在國際賽事上,各國選手、教練交流也很重要,「過去我們的選手不敢用英文跟別的選手交流,甚至都會躲在一個角落,」這都是很可惜的事情,這是皮友華的擔憂。
奧運前國手、「有飛躍的羚羊」之稱的紀政感嘆,已故跳遠名將李木財在洛杉磯奧運上就因為聽不懂裁判說他跳遠距離不對, 產生溝通不良的情況,「若是語言能力不好,要爭取權益都很不利。」這也是紀政自一九七七年返台之後,積極想要推動選手學英語的動力之一。
雖然過去四十年,仍有少數選手可以到國外留學,但在推行選手語言學習這塊一直很不順利,她不諱言多半是選手沒有興趣。
直到二○ 一七年底,教育部為推廣產學合作,鼓勵文藻外語大學協助同在高雄的國家訓練中心培訓選手的語言能力,這件事才有了轉機。當時擔任系主任的文藻外語大學英文系教授林文川,本身是高爾夫球運動愛好者,對於台灣選手的語言能力他很有感觸。他曾聽聞有高爾夫球老將在打亞巡賽時,好不容易通過決賽門檻,晚上卻對其他選手坦言,「明天最後一天,不要打太好,免得頒獎時,外國媒體採訪,英文說不出來。」
林文川才明白,英語不好,不只可能讓選手無法跟其他國際選手、教練、裁判交流,甚至可能會影響選手表現!
但是四十年來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該如何下手呢?
三層級打造安心教學環境靠陪練、住宿舍,拉近距離
他說:「得用科學方法。」在正式「上課」之前,文藻和國訓中心必須先了解過往的問題點。他們透過分析需求做問卷調查,先了解選手想學英語的動機是什麼,目前沒辦法學的原因是什麼?
他們發現,其實選手都很想學英語,但是過去多為大班制上課,可是選手們都已經是很有國際地位的人,會怕說錯出糗,上課很有壓力,根本不願意去上課。有的選手看到外國人就會冒冷汗,沒有安全感的環境是主因。
「要解決安全感,就要符合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的原則,」林文川解釋,要讓選手明白這個訓練是在安全的環境下,跟老師是平等的,創造出一種共鳴。
他們先分三個層級,最基礎的是大班制的課輔,以大學通識英文為主,按能力分班。第二個層級則是助教制,讓實習生做為選手、教練的家教,私下的對話練習,透過最平級化的溝通,降低學習障礙。第三個層級是菁英式教學,針對戴資穎、郭婞淳等國際級選手做一對一的訓練。
基礎的目標是,讓選手在得獎時, 可以清楚介紹自己的國家、想感謝的人。所以一開始就是請選手先擬好想講的稿子,再透過不斷修改和背誦達到目標。
從第二個層級開始是客製化的設計,林文川舉例,他幫拳擊選手陳念琴上英語課的時候,會用共同信仰拉近距離,從英文禱告開始教起。
另一位負責指導射箭選手的陳蓮娜老師,在授課之前,她也選擇先到射箭場請選手教她射箭,再從中教學射箭的英文名詞。「此時師生角色互換,讓選手有了更高的學習動機與成效,」林文川表示這只是第一步。
文藻外語大學副教授翁一珍笑說最難的是,老師的心態必須改變,「他們不是文藻的學生,不是我教他,而是我要知道他們需要什麼,運動單項的規則、文化,什麼是黑帶,牌子舉高是什麼意思?每一位都要客製化。」
她跟林文川甚至各自申請一學期的深耕計畫,進駐到國訓中心,專心陪同選手和教練們上課,甚至住進選手宿舍,就是要同理選手生活的每一個環節。
郭婞淳洗澡都在背稿選…
手認真激勵老師編寫教材
此次為台灣拿下本屆奧運第一面獎牌的柔道國手楊勇緯就表示,過去曾有日本移地訓練經驗的他,發現到了當地大小事都要自己來,「光是飲食就要會點餐,不然我也不用活了。」他也希望可以跟外籍教練溝通,卻不知怎麼開口,學習效果打折扣;因此他主動詢問翁一珍,「比起英文,我更需要日文的對話練習,」國訓中心立刻幫他配對會日文的實習生。
從上課時間、場地、方式,甚至連測驗方法都要隨著選手而變化。好比舉重金牌郭婞淳長期在外比賽,經常上兩天就會停兩個月,一開始翁一珍擔心效果不好,但是有一天郭婞淳在視訊中對她說:「老師,我每天洗澡都在背稿子, 妳聽。」發現郭婞淳幾乎一字不漏的把她想說的得獎感言,都錄了下來,前後練習了上百次。
「他們都有一個特質,就是非常有韌性,無論在哪一個起點,都是非常的認真。」翁一珍感動的說,選手們的積極與行動力,讓老師們甚至特別為此編寫了一套運動英文教材,不只教學肌肉重訓生活用語,到運動用藥學習都涵蓋其中,計畫在明年上市,提供給各運動系所,這是一個從點到面的產業轉型。
這也是國訓中心、文藻、選手教練的三方努力,這次的奧運會之所以能夠帶給國人無比感動,不僅是因為選手們的熱血奮鬥,更重要的是,他們使力用各種方法,讓台灣在這個國際舞台被世界看到。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