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究竟容不容得下兩個「偉大」強權?
對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川普而言,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逐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中國,展露出稱霸全球的野心;現任霸主美國,當然不會束手就擒。
因此,這場由川普發動的貿易戰,核心目的只有一個:徹底拋開中國威脅。
無論鬥爭的結局,是美國拉開領先差距,或中國逆勢超車,
過去半世紀的全球經貿秩序與國際政治格局,勢必都將大幅改寫。
美國時間八月二十一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率領的談判團隊,正準備前往華府,與美方代表進行最新一輪貿易磋商;同一天晚間,美國總統川普則飛到了西維吉尼亞州,為共和黨期中選舉造勢。
如果中國代表團全程關注川普動態,大概再也不會對這趟行程懷抱任何一絲期望。
二○一六年總統大選,川普在飽受失業與貧窮問題所苦的西維吉尼亞,囊括了將近七成選票;近兩年後,他再次回到這個礦業州,依舊受到英雄式的歡迎。「說到做到」(Promises Made, Promises Kept),是整場造勢晚會的主旋律,群眾多次亢奮地齊聲呼喊這句口號,力挺川普。
貿易戰表皮下王者之爭川普心思昭然若揭
在川普一個多小時的演說裡,中美貿易紛爭只占了極小部分;但自詡「說到做到」的他,只用幾句話,就明確宣示了立場:「我剛當選的時候,美國正朝著一個方向前進,那就是容許中國在極短時間內,變得比我們更強大。但現在,這件事再也不可能發生了。我不會讓它發生。」
在貿易戰開打將近半年、新一波關稅制裁清單生效前夕,川普終於在他的大票倉裡,揭開了手中的底牌。原來,這場中美之間的鬥爭,意義遠遠不只有貿易利益,而是誰能擁有主宰世界秩序霸權的「王者之爭」。
這場晚會過後兩天,注定徒勞無功的中美貿易談判,一如預期地以「未見具體磋商結果」告終。美國政府第二波對價值一六○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的二五%關稅,如期在八月二十三日生效,後續還有兩千億美元的關稅制裁清單,正等候國會審議評論。已持續了半年的中美對峙,暫時看不見降溫可能。
當二○一八年三月,川普宣布對進入美國的鋼、鋁製品加徵關稅,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一度以為,這位狂人是要對全世界發動貿易戰爭。但隨著事態發展,所有人很快就明白,川普的一切動作,都是衝著中國而來。
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川普確實有充分的動機。據美國商務部統計,一七年,美國貨品貿易逆差, 達到歷史新高的八一○○億美元,而中國就「貢獻」了其中的三七五二億美元。再加上川普自參選總統以來,就不斷指控中國操控匯率、「竊取」美國人工作與智慧財產權,揚言對「中國製造」商品課徵高額關稅。對中國開刀,符合 「說到做到」的形象。
美國出手後,中方立刻強硬反擊,對等值商品進行關稅制裁。但另一方面,中國高層也同時釋放善意,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上,宣示將實施放寬外資准入市場限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四大開放舉措」;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五月赴美談判時,也承諾藉由加購農產品與能源產品,實質減少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
七傷拳損人不利己美國智庫納悶「誰是贏家」
然而,中國的「軟硬兼施」,絲毫沒有影響川普出手的決心與力度,白宮依舊在五月底宣布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制裁清單,此後更不斷加碼,考慮對兩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增稅。
報復性貿易制裁,無疑是記損人不利己的七傷拳;但問題是,一向擅長交易的川普,使出如此激烈手段,究竟是想「交換」什麼好處?這一點,連美國智庫都摸不著頭腦。
「我不認為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已經想清楚哪些條件是一定要得到的,因此釋出過一些互相矛盾的訊息。所以中國也會對『美國想要什麼』,感到相當疑惑。」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梅爾澤(Joshua Meltzer),在七月初第一波三四○億美元制裁清單生效後,如此評論。
約莫同時,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伍人英(Mark Wu) 也分析, 這場貿易戰會演變成持續性衝突,或是達成協議,端視中國政府願意做出多少讓步,以及川普政府怎樣才覺得滿意,「但目前看來,這兩者都還不清楚。」
但川普在造勢晚會上的發言, 破除了一切未解的謎團。無論美方在談判桌上提出的條件是什麼,目的都只有一個:「不能讓中國變得比美國強大」。
既然川普的目的是「美國持續稱霸全球」,我們就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單純從貿易與科技的角度,看待這場角力;反而必須先理解中美之間為何從過去四十多年來的合作格局,走向正面較勁,然後才能進一步分析,這場戰役將如何改變全球情勢。
「過去一段時間的美國,因為反恐戰爭,錯過及早因應中國崛起的時機,如今卻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因為如果再給中國十年或十五年,美國想維持全球主宰地位,恐怕會變得非常困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分析,中國若按計畫發展,確實可能挑戰美國霸權,川普這時候出手的用意,除了表面上的化解經貿逆差與維持科技領先,更包含了對美國國際領導角色的焦慮。
中國崛起可能威脅美國,並不是什麼創新論點。受川普任命為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的經濟學家納瓦羅(Peter Navarro),早在一一年合著的《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就已呼籲美國政府正視中國以掏空製造業、建築非關稅壁壘、竊取國防工業技術等形式危害美國利益的現象。到了一五年,納瓦羅措詞更加強烈地斷定,中國快速發展的軍事與經濟力量,與中國領導人口中的「和平崛起」根本是兩回事。
類似納瓦羅的聲音雖然一直存在,但始終不是主流意見,畢竟從一九七○年代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都是「建設性交往」(constructive engagement)。研究中國超過四十年的美國國防政策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指出,「民主黨與共和黨總統各有不同的外交政策觀點,但一致認為,與中國交往、提攜它崛起,非常重要。」
美國政府持續近半世紀的「建設性交往」方針,是出於一項樂觀的假設:中國會在美國的協助下,藉由參與國際事務、加入全球自由貿易市場,逐步走向自由民主。
追求經濟發展的中國,多年來也一直謹守毛澤東提出的「廣積糧、不稱霸」策略,刻意不讓美國產生戒心。例如胡錦濤時代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戴秉國曾發表文章指出:「說中國要取代美國、稱霸世界,那是神話。」白邦瑞也直言,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中國專家,長年被中國刻意釋放的「中國其實很脆弱」、「中國即將崩潰」等訊息所誤導。
一切的樂觀假設或錯誤想像,都隨著習近平上台後的各種作為,逐漸幻滅。
「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是美國不再對中國抱持期待的導火線。」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顏建發分析,習近平上台後的外交戰略,確實比過去幾任領導人更為積極,除了強化在南海與太平洋的影響力,也想透過「一帶一路」戰略突破美國島鏈封鎖,但這一切對西方世界的震撼,都比不上習近平延任,「任期限制是西方民主的核心價值,修憲案通過以後,再也沒有人主張中國能成為民主國家。」
顏建發進一步分析,「中國不僅沒有如西方國家期待,走向自由市場與民主政體,還逐漸形成一種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典範,如果越來越多威權國家擁戴『中國式民主』,由美國制定的國際秩序,又會受到更強烈的挑戰。」
這樣的推論,絕非台灣學者憑空想像。
美國重量級學者卜大年(Dan Blumenthal),今年三月就以「普丁化是美國的重大警訊」為題發文,強調「普丁化後的中國,就算沒能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也會製造很多麻煩。別忘了俄羅斯經濟還處於蕭條,卻能威脅歐洲、騷擾中東、襲擊美國民主制度;而現在的中國比俄羅斯更強大,如果不出手限制它,對美國的傷害勢必更大。」
中國有沒有試圖運用日益增加的影響力,改變既有國際秩序?台灣人的感受一定最直接。
中國破壞秩序矮化台灣白宮批「歐威爾式胡言亂語」
今年四月,中國民航局致函四十四家外籍航空公司,要求這些私人企業將訂位網站上的台灣,與中國、香港、澳門列入同一欄位;地圖上的中國與台灣,也須以同樣顏色呈現,因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對此,白宮發言人發表聲明,批評中國要求航空公司改變稱謂是「歐威爾式胡言亂語」(Orwellian nonsense),凸顯中國共產黨不斷將自身政治觀點,強加於美國公民及私人企業上的趨勢。
白宮聲明雖然沒有解釋什麼是「歐威爾式胡言亂語」,但讀過歐威爾名著《一九八四》的人都知道,川普政府是以書中名言「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諷刺中國平常在自己家裡扭曲現實、洗腦人民就算了,現在竟還妄想把這套「政治正確」觀點,強迫推銷給全世界。
正因為中國不再壓抑重塑國際秩序的野心,讓川普以「對抗中國」取代「提攜中國」的新路線,不再只是自己喊得爽快,如今甚至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美國共識」。就連一向站在川普對立面的民主黨人,支持制裁中國的,也不在少數。
民主黨參議院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就公開肯定第一波五百億美元的關稅制裁清單,「在貿易上,中國是我們的敵人…,川普總統找到了對的目標。」民主黨眾議員薛曼(Brad Sherman)也在聽證會上表示,「我們一直聽到這是『川普的貿易戰』,事情不是這樣,是中國在十八年前(協議加入WTO時),對我們宣戰。」
川普強硬反讓民調走高更有本錢對中國開火
就連收入直接受中國關稅制裁影響的大豆農,也暫時將個人財富擺在一旁,優先考慮國家利益,一位伊利諾州的農人就對CBS聯播網說:「我相信長期來說,這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只不過現在,有一些人得承受打擊。」
事實上,自從三月對中國「宣戰」後,川普的民意支持度不減反升。據有線電視聯播網(CNN)民調,川普在二月底的施政滿意度是三九%,八月上旬為四四%;同一時間的蓋洛普民調,川普滿意度也從三九%上升至四二%。
讓川普民調走高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貿易戰,而是美國強健的經濟表現。美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高達四.一%,連帶標普五○○與那斯達克指數八月底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天時」與「人和」兼具,讓川普更有本錢對中國開火,難怪他在西維吉尼亞的造勢晚會上意氣風發地說,「中國正在走下坡,我不是故對的目標。」民主黨眾議員薛曼(Brad Sherman)也在聽證會上表示,「我們一直聽到這是『川普的貿易戰』,事情不是這樣,是中國在十八年前(協議加入WTO時),對我們宣戰。」川普強硬反讓民調走高更有本錢對中國開火就連收入直接受中國關稅制裁影響的大豆農,也暫時將個人財富擺在一旁,優先考慮國家利益,一位伊利諾州的農人就對CBS聯播網說:「我相信長期來說,這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只不過現在,有一些人得承受打擊。」事實上,自從三月對中國「宣戰」後,川普的民意支持度不減反升。據有線電視聯播網(CNN)民調,川普在二月底的施政滿意度是三九%,八月上旬為四四%;同一時間的蓋洛普民調,川普滿意度也從三九%上升至四二%。意想讓他們走下坡。我也希望他們過得好,但該做的,我還是得做。」
反觀中國方面,起先顯然誤判了川普與美國政府全力壓制中國的決心。除了官員不約而同強調,「不會屈服於任何威脅,將採取一切手段進行反擊。」權威媒體《人民日報》也認定,「不僅是其他國家,就連美國國內的聲音,都對這場貿易戰強烈不滿…面對美國的公然挑釁,中國有信心、有實力、有底牌,在任何貿易戰面前給予強有力的反擊,讓美國為自己不負責任的霸道行為付出代價。」
以強硬鷹派立場聞名的《環球時報》,更喊出「用抗美援朝的意志打對美貿易戰」,挑動中國民眾反美情緒,強調中美雙方如今已經勢均力敵,「北京有能力在每一場貿易戰交鋒中痛打華盛頓。」
但數字會說話,隨中美貿易戰開打,人民幣匯率與中國股市明顯走弱,加上中興通訊遭美國重罰後瞬間瀕死,以及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原本就讓川普手上握有更多開徵關稅籌碼,種種跡象都證明了,「勢均力敵」只是中國不切實際的樂觀想像。
意識到煽動愛國主義或威脅兩敗俱傷的「膽小鬼博弈」都嚇不倒川普,中國官方也快速調整策略,試圖讓反美情緒降溫,減輕政府必須對美國強硬的壓力。其中最明顯的兩個轉彎,就是用來彰顯宣揚中國「舉世矚目成就」的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四月間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要求下架;以及在一到五月間大幅報導「中國製造二○二五」的《新華社》,在六月之後幾乎隻字不提這項計畫。
《經濟學人》也觀察到這股氣氛,推測習近平是憂心中國內部的反川普言論,可能對貿易戰產生副作用,因此降低了宣傳力度。
不只宣傳降溫,在白宮宣布第一波關稅制裁生效時間後,中國知識界也開始湧現「理性反省」的聲音,例如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就提醒,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更重大國家戰略利益,是遏制中國崛起,不能被誤解為川普個人意願;而中國應從貿易戰中學會的兩項教訓是「拋棄盲目的自大情緒」,以及「迄今為止的中國經濟成長已經難以為繼」。
更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中國科技部主管的《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直言,「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說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劉亞東口中所批判的「中國國力超美論」,指的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主任胡鞍鋼在一七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美爆發貿易戰後,胡鞍鋼這份研究在中國知識界引起重大爭議,有上千名清華校友參與連署,要求清華大學解聘「拿納稅人錢做出違背常識、誤國誤民研究」的胡鞍鋼。
全球政經板塊合縱連橫將成貿易戰後主秀
有趣的是,劉亞東的演說在網上暴紅後,幾個月前鼓勵中國人民「用抗美援朝意志打貿易戰」的《環球時報》,竟以社論盛讚劉亞東的演講是「輿論場近段時間對中國能力反思的一種代表性聲音,這波反思是中美貿易戰、特別是美國用停止供貨對中興通訊一劍封喉觸發的…。有官方身分背景的人對誇大的中國成就進行批判,可謂來得正逢其實。」
除了「導正」輿論風向,中國政府也透過減稅期望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市場,做好與美國進行「長期抗戰」的準備。今年五月,先對製造業與中小企業主減稅四千億人民幣;六月底又公布《所得稅法》修正草案,提高個人所得起徵點,替勞工階級減稅。
「從中國的立場來看,當然是能求和就不要求戰 。」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黃奎博分析,回到貿易戰之前的狀態,絕對最符合中國利益,但從川普得理不饒人、中國也無法輕易退讓的態勢下,雙方戰線極可能不斷延長,各自尋找盟友助陣。於是,除了中美關係的巨大顛覆之外,全球政經板塊的合縱連橫,也有可能成為這場川普貿易戰的後續大秀。
川普三月宣布對進口鋼、鋁課稅後,立刻引起全球恐慌。但過沒多久,白宮就發布了一份暫時豁免名單,包括韓國、澳洲、加拿大、歐盟、墨西哥等美國重要盟友都榜上有名。
這些獲得暫時豁免的國家,紛紛和美國展開磋商,如韓國同意修訂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換取永久豁免、歐盟同意購買更多美國農產品與天然氣、墨西哥也在八月與美國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而在七月雙方第一波關稅制裁生效後不久,習近平也親自出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非洲三國,與各國領袖洽談「一帶一路」倡議,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習近平預計九月再次訪問俄羅斯,可望與普丁進行高峰會。
▲雖然川普(左)多次稱習近平(右)是「好朋友」,但談到國家利益,依舊絲毫不留情面。
今年五月,馬來西亞大選後的新政府,宣布將退出一帶一路下的新馬高鐵計畫,習近平也在八月當面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溝通,成功讓馬哈地回心轉意,支持一帶一路。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會不會拿台灣出氣,釋放內部壓力?」黃奎博如此提醒,畢竟,台灣,一直是觀察中美關係的重要指標。
蔡英文政府上台以來,遭遇五次斷交;每次斷交,美方照例會發表意見,而在貿易戰開打後,美國政府態度明顯趨於強硬,八月二十一日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後,美國更罕見地由白宮發表聲明,痛批中國「干涉西半球國家內政」。
兩強可望「鬥而不破」一言一行牽動台灣命運
黃介正也認為,中美之間的爭議,不會在短期內煙消雲散,因為試圖「制定規範」的兩大強權,都不樂見讓衝突無限上綱或爆發戰爭;另一方面,由於雙方實力都相當雄厚,不至於出現如九○年代蘇聯「解體」的結局,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鬥而不破」格局,是較為合理的推測。
沒人能知道這場戰爭將如何演變,但幾乎可確定的是,「美國追殺中國」將不僅是現在進行式,恐怕也是一種未來常態。中美關係半世紀以來的最大轉變正在發生,而當山姆大叔對中國的基本路線從「提攜」改為「對抗」,你我熟悉的中國成長故事、全球經貿秩序、國際政治格局,都有重新改寫的可能。
當然,這兩大強權的一舉一動,也將牽動著身處第一線的台灣命運…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