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未完的夢 幫雲林解套一年廚餘大戰

禁餵廚餘抗豬瘟,養豬大縣如何全身而退?

文●侯良儒 攝影●陳宗怡


六輕南亞廚餘廠的工人,正用肉眼挑選機器無法剔除的廚餘雜質,他們說常有瓶蓋、菜瓜布甚至菸屁股混在裡面。

今年農曆春節過後,產值超過一兆元的台塑六輕園區,將啟動三年來第一個建廠工程, 不過,這座工廠未來的產品既不是汽油、也不是石化品,而是「肥料」;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製作肥料的原料,還是來自六十八萬雲林縣居民吃剩的廚餘。

這也讓雲林歷時一年的「 廚餘之戰」,即將畫上句點。雲林是全台飼養最多豬隻的養豬大縣,能在這場大戰安全下莊的關鍵,是分工明確的「官民合作」模式。

縣長一聲令下 全縣88噸菜尾去化成問題

時間撥回到二○ 一八年的十二月。

當時,非洲豬瘟在亞洲延燒四個月, 曾遭口蹄疫重創的台灣,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繃緊神經。耶誕節當天,新科雲林縣長張麗善上午才宣誓就職,下午就召開記者會,宣布禁止廚餘養豬,率全台之先。

「那天縣長宣布的很緊急,緊急到我們只能馬上想對策。」雲林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長吳其臻回憶,環保局人員幾乎都是看了電視轉播才知道這禁令。他們最傷腦筋的是,全縣每天八十八噸的「菜尾」(台語,指廚餘),該怎麼消化?

回顧過去一年,曾陷入廚餘之戰的縣市,多是祭出焚化、掩埋兩種解方。但,雲林縣政府既沒有焚化爐、掩埋場也不足,他們想到的第三條路是:找人做成肥料。而被找上的,就是經常被雲林環保局「 盯上」、近五年平均每年吃下該局十件環保罰單的雲林最大投資者—台塑集團。

經營之神曾有解 設工廠製肥料,可惜遭抗爭

石化品、廚餘、肥料,三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東西,卻巧妙交集在台塑六輕園區。這個故事,得從「經營之神」王永慶還在世的九○年代末說起。

當年,王永慶看到台灣人口往都市高度集中,認為人們吃剩的菜尾,將成為新的都市問題,於是一九九九年台朔環保成立,專攻廚餘處理技術,當時還在六輕設實驗工廠,即是現在六輕南亞廚餘廠的前身。

由於王永慶的支持,台朔環保一度計畫在八個縣市興建廚餘回收廠,以高溫發酵將廚餘製成肥料。不過,設在雲林東勢的第一間廚餘廠,因為遭居民激烈抗爭,最後在二○○九年關廠。此後,台朔環保結束廚餘事業、轉進有機蔬果種植,六輕的實驗工廠也跟著停擺。
想不到,幾年過去,廚餘真的成為雲林縣頭痛的問題。二○一三年,在台塑、環保署、雲林環保局三方協調下,六輕重整廚餘實驗工廠,重新營運。截至二○一九年底,全雲林每天二十噸的生廚餘(蔬果殘渣等),就是被運往該廠處理,每月約五百萬元的成本由南亞自行吸收,當作回饋地方、打好在地關係。

然而,當廚餘禁止養豬,每天清潔隊收到的廚餘, 硬生生多了六十八噸的熟廚餘要處理,問題是,六輕廚餘廠的產能上限僅三十噸,須另謀出路。

在二○一八年耶誕節傍晚,環保局逾十名的各科代表,齊聚三樓局長室商討對策,眾人想到先把一部分的廚餘,做成肥料的原料後,再送去六輕,以減輕其產能負擔。於是,肥料廠的上游業者、專門把病死豬雞分解成「肉骨粉」的化製廠,也加入作戰。

才上路,產品就被嫌 官民混編花三個月不停試

只是,這支官民混編團隊,才上路就遇到挑戰。

一開始,化製業者接收到熟廚餘後,發現因為含大量湯汁,得花上加倍的時間處理;為了避免去化不順暢,環保局緊急採購脫水設備,解決含水量過高的問題。

另一個挑戰是製作技術。過去台灣的廚餘製肥,大多只用生廚餘發酵,極少採用生、熟混合的做法,導致外界發出「熟廚餘做肥料太鹹!」「你們的肥料能用嗎?」的質疑聲浪。

「我們就從一比一(生、熟廚餘混合比),一路試到一比十,」南亞資源回收處課長沈東明說,為了符合肥料規範的碳氮比,嘗試了十種以上的配方比,歷經三個月測試、送驗,終於確認配方,並從一九年六月起免費發放給農民,迄今已送出約三萬三千包。

目前,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花蓮縣,都有類似解決廚餘的做法。不過,像花蓮縣環保局告訴商周,由於境內找不到肥料廠接手,環保局只能自行把廚餘先處理成「土壤改良劑」,在鳳林的倉庫中堆了超過一百噸無處去。

有的縣市則是從收廚餘到製肥統統自己來, 雖然流程簡單,但也因為對肥料市場相對陌生,導致常遇到肥料做完後,農民不願使用的情況。

農糧署技正李英明肯定雲林模式,認為公有清潔隊收完廚餘、做完脫水後,就可轉交給具製肥技術的民間業者,「(畢竟)肥料廠的強項是技術跟通路,」也更了解農民需求。

在地方政府資源有限下,雲林縣槓桿了民間資源,打贏廚餘大戰,也讓王永慶當年的廚餘夢,又重新燃起機會。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77期

本文摘錄自‎

王永慶未完的夢 幫雲林解套一年廚餘大戰

商業周刊

2019/第16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