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網路時代而言,能夠快速達到行銷目的無疑是企業不可或缺的要求,而「成長駭客」就因應而生,但過度崇拜成長駭客,會造成網路行銷架構發生什麼致命問題?可能比業主預想的還要嚴重。如何善用這把利刃,或許聚焦背後的需求才是正確解方。
網路行銷「相對低成本、可精準捕捉受眾」的兩大特色,很適合企業用做前期經營工具,協助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取得前期成長績效。談到企業成長,許多行銷人員可能會聯想到「成長駭客」,可以協助許多知名品牌快速成長之行銷方法,但卻不一定能於品牌或產品複製其成功模式,甚至會是企業經營中後期最大盲點?
談此行銷方法主要源於矽谷,根本上就存有產業類別的差異性,勢必在應用上會存在盲點,舉例來說:網路科技服務Facebook 或Dropbox,都能透過網路讓消費者先免費體驗產品的適切性和優劣,因此,若產品本身具備優勢且養成用戶習慣時,自然會升級為付費會員。
但套用在零售產業占多數的中小企業時,因為無法讓消費者先「免費」使用之情況下,就必須重新思考該如何轉化成長駭客的方式,改以其精神來整合網路行銷架構。
成長駭客看似為新奇網路行銷方法,事實上只是將許多企業已經使用許久之工具、方法重新整合,針對最容易取得轉換的部分,於行銷前期放大企業獲利進而提高存活率。不過,成長駭客在協助初期成長及存活時,最大問題在於,當企業不懂得於中後期變更經營模式、及行銷工具應用思考,就會忽略最重要之經營重點:留存。
對新創品牌而言,過度崇尚成長駭客,會造成網路行銷架構發生什麼致命問題?首先,在產品開發端可能產生漏洞,就會造成企業成長受限!
盲點1 追求最小可行性產品
在成長駭客相關書籍中常見的一個名詞: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其意義就是在企業剛新創推出第一個產品時,與其追求百分百完美成熟商品,倒不如在最短時間內推出能滿足多數消費者基本需求之商品進入市場,取得第一批使用者。
此概念在網路科技產業上相當可行,但僅限於「新技術」或「新概念」商品,就像Dropbox及Facebook 都是該領域之先驅者,當然能在商品尚未成熟且僅有基本功能時獲取第一批為數不少的消費者。
試問:若今日仍以雲端硬碟服務為產品,卻用最小可行性來面對市場,成功的可能性如何?原則上此階段最小可行性,入門規格早已高上許多倍;舉例來說:在Facebook 成功後才問世的Google+ 下場,相信就是最好借鏡;特別是一般零售市場,當各個產業領域都已經趨近飽和時,還想要以最小可行性市場切入,或利用成長駭客思維在網路行銷殺出一片天,只能說是癡人夢話。
然而,成長駭客所提出MVP概念也並非是完全無用,只是必須要轉換思考,嘗試以「單一最優化產品」作為企業初期成長主力。舉例:同樣賣服飾,只賣各種款式白T,或保養品只銷售一款基本單品,就是一種轉化的「最小可行性」成長思維。
成長駭客2 大盲點
盲點1追求最小可行性商品
僅限於「新技術」或「新概念」商品,積極搶得第一批消費者,效果會隨次數遞減。
盲點2導向「單品思考」
習慣以「行銷工具」及「行銷方法」作為企業經營主軸,而非思考該如何透過產品組合,活化既有消費者名單,進而加出倍增效益。
Google 推出的Google+ 犯了最小可行性產品的盲點以致乏人問津。
盲點2 導向「單品思考」
更多崇尚成長駭客最可能犯下錯誤,就是從最小可行性產品切入後,容易將企業經營導向「單品思考」。也就是每次開發產品都是想著該如何讓每一支產品都能獲取最大化利益,甚至迷失在追求「爆款」商品。
這樣思考的盲點就是─在網路行銷領域中習慣以「行銷工具」及「行銷方法」作為企業經營主軸,進一步演化為靠產品及廣告觸擊消費者並轉換訂單,而非思考該如何透過產品組合,活化既有消費者名單,進而疊加出倍增效益。
一般零售商品若想發展品牌,其最小可行性雖然讓企業在前期取得較高的成長能量─最小化也象徵具備價格優勢,但若中後期無法進一步提高產品價格或客單價,或為了追求爆品、爆款而不斷在沒有關聯性的產品間遊走,這會使得消費者認為品牌的定位模糊,而無法有效留存。
為了補足這些流失之消費者可能貢獻的營業額,企業得重新利用廣告捕捉新客、甚至開發更吸引人的新產品重新面對市場,對邁入中後期的企業來說,此做法會產生較大的經營風險。
關鍵 1 提高顧客留存率
分析中小企業投入網路行銷最常見的問題,多數是過度關注業績成長,卻又沒有進一步分析此番成長的來源─因為新客數成長或提高既有消費者留存率,帶來的業績成長,而兩者間的差異卻正好能用來了解企業的網路行銷優勢,而此一分析已能透過購買數據進行完整監測。
將2 者購買數據做完整分析及區隔,主要是新客購買與舊客回購,兩者所產生之價值不同,許多企業習慣透過數位廣告工具臉書廣告來分析,由於現今取得1 張新客訂單所需投入成本遠比過去高上不少,但只要產品毛利夠高、廣告成本控制得好,又投入足夠廣告預算,原則上每次廣告專案都是賺錢居多,甚至廣告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Ad Spend, ROAS) 都可達到約平均3 左右(投入1 萬元廣告預算可獲取3 萬元營業額。)
隨著這幾年廣告成本升高,且Google 聯播網廣告成本約為Facebook 廣告2 ∼ 3 倍時,若產品本身並無成本優勢,那麼只要廣告費稍微一提高,企業就會瀕臨賠錢邊緣時,此時應該考慮,當未來數位廣告成本持續攀高時,該如何因應?解決之道就是拋棄只追求業績成長的想法,更要考慮如何在業績成長的同時提高留存率所帶來之價值。
同樣都是訂單轉換,企業要獲取新客訂單需要投入時間及實質成本都高於舊客回購,因此,重視舊客留存率對企業來說,風險在於最終已將整個市場榨乾卻還不自知。
深入剖析數據,才可以發現產品本身問題,才能有效帶動留存率。
關鍵 2 剖析顧客回購率
當業績數字都有持續成長,若沒有深入分析數據,最普遍會發生之問題就是產品本身可能存在問題卻不自知。
即便網路行銷所能觸及客戶及轉換營業額,卻只是整體消費市場的極小占比,但透過數位廣告所能觸及的受眾也足夠企業獲取不少訂單;特別是企業不會只用一組素材、一支廣告從頭打到尾,當廣告訴求有轉換時,就能進一步活化已觸及廣告卻還沒購買之消費者,於第2 波、甚至是第3 波觸及當中進行購買。
然而,決定企業存活的關鍵並不在於到底有多少陌生消費者購買商品,而是這些購買過商品的消費者是否持續回購?消費者留存率是否都有深入分析過呢?如果回購率過低,其過低原因為何?是因為CRM 流程沒有建立落實,所以這些顧客於購買後就再也沒有接收過品牌商品訊息?又或者是因為產品本身根本不如消費者預期而將品牌列為拒絕往來戶?
無論是何種情況,嘗試找出問題並修正,進一步提高留存率才是一般零售型品牌應該要有的「成長駭客」思維─因為透過留存率帶動之業績成長,獲利才真正驚人!
關鍵 3 高推薦率降低成本
提高顧客留存,目的當然是希望多數消費者都能有穩定回購,逐漸養成購買習慣後成為目的性購買;甚至不只是回購,企業也要能透過商品組合,控制消費者於2 至3 個月就能產生購買。
此架構建立後,企業就能利用留存率及平均回購業績,計算出平均每月基礎獲利;但若無法建立回購頻率或回購週期太長,此時企業會落入超賣盲點中,那就是為了補足回購前業績空窗期,就必須投入更多廣告預算來獲取新客戶,才能維持存活率。
因此,顧客留存價值除了回購所能為企業帶來高獲利外,若能讓既有消費者主動推薦產品或品牌為企業帶來更多陌生訪客,所能產生留存價值又將更高。
透過廣告觸及陌生消費者,之所以會拉高溝通週期及訂單取得成本,多半是因為多數消費者難以對陌生品牌建立信任。因此,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但若是透過親友推薦來認知品牌,也許初期就能建立高度信任及好奇感,有效降低新客取得成本,尤其是當消費者推薦親友並產生購買,也等於提高該消費者終身價值。
著眼成長駭客、追求業績成長並非是錯,關鍵在於企業能否進一步釐清成長是因為新客戶帶來成長,還是留存率提高而獲取業績成長?如果沒有認清這些營業額背後的數據,那麼,終究只是被網路行銷工具給綁架,並非真正的善用網路行銷。(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 http://www.iwant-in.net/tw/iMarketing/)
透過親友推薦來認知品牌,有效降低新客取得成本。
成長駭客3 大關鍵
關鍵1提高顧客留存率
未來數位廣告成本持續攀高,關注業績成長時,更應該同步提高顧客留存率的價值。
關鍵2剖析顧客回購率透過剖析顧客回購率,嘗試找出問題並修正,才真正帶動業績成長。
關鍵3高推薦率低成本
透過親友推薦來認知品牌,初期就能建立高度信任及好奇感,有效降低新客取得成本。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