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掀起第四波遷徙潮,是危機還是轉機?

中美衝突升溫 電子產業也吹起遷廠風

中美貿易戰開打近一年,引發台商的第四波遷徙。專家建議,台商應趁機重新審視布局,確保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未必不是件壞事。

兩年前,沒人想到川普會當選美國總統;一年前,也沒人能想到川普會啟動中美貿易戰,引發大陸台商的逃亡潮。

其實,中美貿易戰從2018年3月開始後,不少業者抱一線希望,心想不會是玩真的,應該會和解吧?

但一天盼過一天,「現在,應該沒有人敢觀望了,台商已被品牌商催促著展開轉型與遷徙計畫了,」味丹(越南)策略長謝朝煌說。

最近頻頻接待考察團的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長曾顯照表示,不少台商原本就在考量生產線遷徙,中美貿易戰變成催化劑,可能會加快了遷徙的速度與規格。

幾十年來,台廠早已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供應商,孕育出許多指標型企業:寶成、豐泰、清祿、聚陽、儒鴻、鴻海、和碩、廣達等。但傲人成績背後,卻是代工廠被品牌商綁架的宿命。

「品牌商要你去哪裡,你就得去哪裡?」一位接美國訂單的傳產業者說。

從10幾年前開始,品牌商為控制成本,更進一步要求代工廠將各項成本攤在陽光下,僅給固定利潤。而且,每家代工廠都會拿到全球零配件供應商的名單,僅能向名單中商家採購零組件。

如果發生突發狀況,如延遲出貨,代工廠還得自行負擔,「生產線的主管壓力很大,流程要控制順暢,不然會侵蝕到利潤,」一位越南廠區的主管說。

製球大廠受制品牌 無奈遷廠

從台灣的製球業(籃球、足球、橄欖球等),就能一窺供應商受制於品牌商的無奈。

目前全世界前五大球廠的老闆都是台商,原本僅有一家在越南設廠,其餘都把重心擺在大陸。2016年時,有一家被品牌商要求到越南、柬埔寨等地設廠,但該業者剛斥資30幾億台幣在大陸興建嶄新工廠,不可能遷移,買主二話不說,直接抽走訂單。

這位台商原以為可以撐下去,未料大單不見後,只能削價賠錢搶單,近來遇上中美貿易戰,更是雪上加霜。不僅大陸的投資回收遙遙無期,就算想撤都撤不掉了,「大家都不看好前景,在大陸的業者還有誰敢買機器、買廠房?」

2018年年初,中美貿易戰才剛開打,美國品牌商已掌握情資,再度主動要求在大陸的四家球廠全部到越南設廠。如今全球五大廠已全部齊聚越南了。

其實,這已不是台商第一次遷移了。細數過去30年來,連同這次的中美貿易戰,台商共已經歷四波的遷徙潮。

▲不少台商原本就考量生產線遷徙,貿易戰變成催化劑,更加快遷徙的速度與規格。


紡拓會祕書長黃偉基指出,台商第一波外移落在1986至1988年間,當時新台幣兌換美元,從1:40升到1:25.5,業者開始到鄰近的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找機會。

第二波外移出現在1990年左右。1987年11月2日,政府開放兩岸探親,第一批台商開始到深圳一帶設廠,陸續吸引玩具、雨傘、製鞋、成衣業者大舉西進。台商深耕大陸20年後,也帶動當地的衛星工廠,形成各種完整的產業聚落。

 

沒想到,2008年卻再度迎來第三波的遷徙。主要是大陸落實勞動合同法,經營成本飆漲。例如一家製造大廠,光勞工保險費就增加上百億台幣。當時在品牌商的要求下,勞力密集產業又開始尋找新的製造基地,並遷往東南亞各國。

台南紡織總經理陳鴻模說,大陸的經營環境惡化後,紡織廠、成衣廠都陸續撤出,到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設廠。

此波貿易戰 電子業衝擊最大

經過多次布局,業者原以為生產基地夠分散了。誰會想到10年後,川普點燃的中美貿易戰,再度引爆台商第四波遷徙。只是跟過去不同的是,這次衝擊最大的是電子業,而非傳統製造業。

國紡企業總經理戴宏怡分析,因為大陸製造成本遽增,及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的原因,幾年前很多在大陸的傳產業者都已先轉移至TPP的成員國,以享有優惠關稅貿易,例如越南就是參與國之一。

雖然川普於2017年初退出TPP,讓廠商一度很錯愕,還好日本接手,改名為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目前11個簽署國中,已有6國完成審議程序,協定於2018年12月30日生效。

戴宏怡進一步說明,CPTPP規定出口到會員國的產品必須符合原產地規定,始能享有關稅優惠。在川普未退出TPP前,很多接美國訂單的外銷產業,如紡織業的中上游遠東、南亞也跟著成衣廠轉入越南,就近提供紗線及布料等原物料。

但越南重點產業已產生變化。2009年越南出口前三大產業是紡織、製鞋與石化業,而台商就是主要貢獻者。之後越南電子業崛起,台商卻沒有跟上投資。

2008年韓國三星大筆投資越南後,2013年手機躍升為越南出口的第一大產業。2015年三星在越南生產的手機高達兩億多支,占三星全球手機生產量50%以上。

相比韓國,台灣電子業大多仰賴在大陸的生產基地,在越南的投資規模小且零星,導致五大電子代工業者近來面對中美貿易戰時,有些焦頭爛額。

為何台灣電子業對中國大陸情有獨鍾?

以手機製造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分析師邱昰芳指出,2017年鴻海的手機組裝出貨量全球第二、和碩第五,兩家的主要生產基地都在大陸。富士康在大陸各省共聘雇數十萬名工人;和碩在上海的昌碩廠也有十萬名員工,生產線全年無休,衣食住行都靠工廠對角的一條街,被稱為「華碩街」。

手機電腦製造業離不開大陸

由於手機涉及零配數百種,大陸的產業鏈完整且成熟,加上中國就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台商離不開也不能離開大陸。

筆電代工廠也面臨同樣狀況。台經院產業分析師陳娣螢表示,台商的筆電、桌上型電腦占全球出貨量八成、四成,九成在大陸製造,很依賴當地的產業鏈。

不只筆電跟手機,其他電子業也相當依賴大陸,所以當美國發布關稅清單時(表),受衝擊的廠商僅能先轉單,出口半成品到第三地,找合作廠商組裝再出口,或是將高單價產品轉回台灣製造,重啟閒置的工廠。

目前手機、筆電、電腦等雖未列入課稅清單,但邱昰芳坦言,沒有人敢觀望了,大廠已啟動轉型與遷移計畫。

但電子業資本密集且技術門檻高,哪能說走就走?邱昰芳說,遷廠需要時間,「只能跟川普對賭,看是他下手比較快,還是基地移動速度比較快?」

以和碩為例,已確定在印尼巴丹島投資,但不是直接設廠,而是以當地的協力伙伴為主,僅派工程師過去。即便已省掉找地、蓋廠房的時間,預估最快也要2019上半年才能投產,「更不用說想要建立完整的手機或筆電的產業鏈了,至少好幾年跑不掉,」陳娣螢說。

或許十年後,越南可以發展出電子產業鏈。但長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葉匡時認為,中國大陸豐沛的土地資源、高素質人力、生產效率以及完整的電子產業鏈,很難完全被某一個國家所取代。

黃偉基也提醒,企業找成本低廉的製造基地時,最好能透過創新與自動化以扭轉命運,否則有一天也會無路可走。

戴宏怡建議,大廠可重新布局全球的生產線,將「世界的工廠」變成「工廠在世界」,讓自己變成不可取代的伙伴,依附大廠生存的中小企業也要具備獨門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耕耘越南30幾年的鴻毅旅行社董事長蔡家煌則指出,台商不要看輕自己。據悉越南2014年爆發513反中暴動後,越南政府怕外商撤離,特別宴請日本大使,希望日商持續支持,沒想到日本大使竟對越南官員說,沒有台商的地方,我們是不會去的,「因為台商是海外生產基地的重要伙伴,很多產業都會用到台商製造的各種零配件,」蔡家煌轉述日本大使的話。

短期內,中美貿易戰會對台商造成衝擊,但葉匡時認為,長期來看,中美貿易戰也許是好事,可加速大陸的進步與市場開放,台商也可重新審視布局,確保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391期

本文摘錄自‎

台商掀起第四波遷徙潮是危機還是轉機?

遠見雜誌

2019/1月第3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