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例》看齊耶魯、劍橋,不再買塑化、水泥股 一群台大學生,為什麼能讓校方決定撤出校務基金中達四億三千萬元、占投資部位二二%的股票等投資?十二月十七日晚上,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透過臉書對外宣布,台大成為全亞洲第一所不再投資高污染、高碳排放與化石燃料產業的大學。
撤資行動是台大學生會永續部與氣候行動社努力數年的成果,終於在現任部長黃毓庭(左3)與社長張榮廷(左1)手上完成。
台大校方承諾,明年底前將全數撤除對此三類產業的投資,並將參考CSR(企業社會責任)及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詳見小辭典)等原則。 這個撤資承諾背後,其實是台大學生會永續部與台大氣候行動社兩群學生,從二○一七年開始、鍥而不捨的行動。
個股殖利率優,說服難度高 「大學如果真的是要培育人才,並且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就不應該去投資會摧毀我們未來的產業!」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黃毓庭解釋,過去幾年,其實全球各大名校如史丹佛、耶魯與劍橋大學等,都已陸續撤資高污染等產業。 兩年多前,台大學生會幹部在國際風潮下開始要求校方撤除對塑化、水泥等企業的投資。 二○一七年底台大校長遴選過程中,當時身為候選人的台大校長管中閔,對他們的倡議做出了明確承諾。 但,這仍然是一段比想像中更困難而漫長的旅程。 主因之一,是台大校務基金操作向來以「穩健獲利」為原則。翻開台大二○一八年校務基金決算書,可看到投資了台塑石化、台泥等環境風險較高、但有穩定股利的高殖利率股。 同時,校方擔心一旦對外宣示撤資,很可能與企業打壞關係,未來難再從相關企業獲取獎學金捐贈、產學合作等機會。 為了讓校方兌現承諾,兩年多來,台大學生會與氣候行動社舉辦「綠色金融」講座、學生連署、甚至在校內辦「反空污投資」遊行等活動,施加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拿出胡蘿蔔,對校方「誘之以利」。
可增國際影響力,打中痛點 黃毓庭解釋,在國外,許多學校是透過學生霸占校長室、足球場,數百人遊行等手段,達到撤資目的,但台灣缺乏這樣的動能,「我們必須跟校方保持很微妙的關係,因為這件事完全倚賴校方意志,我們要有一點點合作、一點點監督、一點點友善跟一點點鼓勵,要跟校方說撤資到底有什麼好處。」 而撤資一事可能帶來的國際名聲與社會影響力,正好打中台大今年於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首度發表的「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輸給慈濟大學、僅居台灣第二的痛點。 「我們之前就不停說我們可能會是亞洲第一間( 撤資高污染產業大學),校方應有察覺到這樣的訊息,」黃毓庭笑著表示。同時,台大正在編寫首份「校園社會責任報告書」,這個背景也推了這次的撤資行動一把。 台大撤資案能否帶動其他大學相繼做出宣示與行動,仍有待觀察,但這釋放的,是台灣社會已逐步與近年國際風行的綠色投資接軌的訊號。 例如挪威主權基金、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等,近年都已經做出相關宣示,連台灣也已開始萌芽(詳見本頁表)。
整理:吳中傑
這背後,固然有企業需回應社會責任的壓力。安侯永續發展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解釋,金融海嘯後,金融業開始被要求應擔負社會責任,除了好的風險控管、保護投資人,甚至應促成綠色經濟,「如果只看投報率,終歸死路一條︙︙,Z世代(泛指九○年代中期後出生者)也是關鍵,他們認同這樣的價值觀。」 在全球倡議大學撤資高污染等產業的非營利組織350.org台灣協調員蘇彣忠強調,企業做出這樣的行為,絕對不會只是「做好事」,「這些都是夕陽產業,很多學校撤資後,是去轉投再生能源、藝術等,不是它愛環保,而是這是能賺錢的事!」 例如挪威主權基金當年宣布不再投資石化等產業時,便明確對外表示,主要原因之一是看壞相關產業前景。 雖然短時間內,要多數學校、投資人與企業完全轉向綠色投資,可能有難度,但黃正忠認為,這未必只能是撤資、投資二選一的零和遊戲。轉型期間,學校或企業在顧及投資報酬率的同時,其實仍可以變身積極的行動主義股東,督促高污染的被投資方投入永續工作。 十年前,企業社會責任在台灣還處於萌芽階段,如今轉眼已是必考題;綠色投資現在雖然仍是新觀念,但從將成為社會中堅分子的台大學生如此堅定而積極的行動,已經可以想見,這絕對是台灣資本市場無法再迴避的一課。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一群學生利誘兩年讓台大撤四億高污染投資!
商業周刊
2019/第167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