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考台大不需要填科系?

管中閔上任以來最大改革

根據統計,大專院校學生退學理由以「志趣不合」為最大宗。為解決問題,台大計劃籌備「空白學位學程」,打破科系藩籬,讓學生自己組合感興趣的學習科目。台大的改革能成功嗎?

文—田孟心 攝影—劉國泰


▲重考、延畢、轉系,台大未來大學計劃成員多半有著特別的求學歷程,更能理解非典型人才的需求。

週六下午,台大水源校區的教室裡,聚集了數十位老師、學生,彼此交換著心事,訴說著各自的困境。乍看像是社團交誼活動,事實上,他們正在刻劃台大未來的形貌。

「現在年輕一代很不一樣,如果我們還用舊有的方式去教,那一定行不通!」兩年前校長遴選風波後,走馬上任的台大校長管中閔直言。

為什麼想做「未來大學」?

這次,他發動的「台大未來大學計劃」,就是一刀劃開過去八十年與下一個時代的分水嶺,也是他自去年一月接任校長以來,最大規模、也最具挑戰的改革。

管中閔分析,大學教育、尤其亞洲的大學教育,是配合二戰之後的經濟、工業型態,不太適合領導性、開創性、改變性的人。

過往,即便台灣仍有上述潛質的年輕人,匯聚在學風自由的台大,「但我們的學制、系所、教學方式其實很少變化,真的對不起這些優秀的孩子,」未來大學計劃主持人、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炳宇有感而發。

從數據來看,更能理解陳炳宇的自責。《親子天下》二○一九年調查,若時間倒轉,僅有四成台大生還想讀現在的科系。其他六成呢?參與未來大學計劃的台大副教務長詹魁元說,「很多同學因為這樣休學、輟學,甚至想不開,轉系的限制可說是現在最大的問題。」

其實,這並非第一學府獨有的挫折。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一○六學年度大專院校學生退學數九萬一五三一人,再創新高,退學理由以「志趣不合」為最大宗。再加上總休學人數二十萬九三九二人,台灣大約每四個大專學生,就有一人休退學。

從這群Z世代學子的角度來看,在民主化、全球化情勢長大,跨域當道、自我探索風氣正盛,似乎難以將自己塞入既有的條條框框之中去學習。
從國家的角度,時代遷移,流水線模式生產的規格型人才,已無法應付知識半衰期日日驟減的現代科技社會。

逐漸浮現的「教與學」難題,國內的清大、交大五年前開始以「客製化學程」回應,也有許多大學嘗試「大一、大二不分系」。

擔任計劃主將的陳炳宇,召集學校最願意改變的老師、行政、學生、校友,預計花一年多的時間訪調、研議一本「未來大學白皮書」,讓教務處能於今年十一月參照白皮書的建議設計新學制。

「空白學位學程」籌備中

未來大學團隊主要以工作坊理解學生需求,在水源校區的教室裡,他們討論的問題可能包羅萬象:「大學的XXX制度正在阻礙我,這個制度為何存在?有沒有改變的可能?」答案從轉系門檻、加簽限制,到每門課的評分方式都有人提議。

眾人你來我往,帶著不吐不快的心情抒發著觀點,最後這些資料都被整理成系統圖來分析。

雖然白皮書還沒完工,實際執行方案十一月才會「產品發表」,但陳炳宇總結,「我們發現,既然每個學生都不一樣,那應該必須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

他的想像方案是成立一個「空白學位學程」(註:此為概念式代稱,實施時會有正式名稱),打破科系藩籬,讓狀況不一的學生們,自己拼湊感興趣的學習科目模組。

例如想往FinTech(金融科技)發展的學生,可能需要學程式做金融計算,「但他不需要修完整個資工系課程啊!」陳炳宇笑著說。

空白學位學程,台大已寫好企劃書,等待教育部點頭。教務處也正在訂定各領域「專長」,作為將來轉系、空白學程的依循。

台大真的能改變嗎?

「十分裡面,我的信心是兩分,」陳炳宇坦言,改變,很容易出現在第二或第三名,因為他們有超越第一名的目標。反而台大普遍被認知為台灣最高學府,具備著安逸、不易變動的本質。

「但我們是台灣第一,放到亞洲呢?放到世界呢?」國際競爭賽局,使他縱然悲觀,還是捲起袖子改造母校。

機械系出身的副教務長詹魁元則比喻,「我們的規劃或許不一定是最後的結果,但只要去擾動這個機制,它就會有另外一種樣子。」

「我相信一個制度只要開始動了,它應該就不會停,」他說。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03期

本文摘錄自‎

未來考台大不需要填科系?

天下雜誌

2020/第7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