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50淨零碳排」綠色革命,不只台灣,全球企業都無法置身事外!10月,歐盟碳關稅(CBAM)啟動,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衝擊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企業;緊接著,美國針對進口貨品徵收碳關稅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也蓄勢待發。
這場勢不可免的全球碳關稅大戰,將重塑全球經貿,不減碳就出局。不少企業積極買碳權,但內部減碳行動,才是永續之道。為此,台灣龍頭企業化被動為出擊,紛紛成立「1+N」供應鏈減碳團隊,帶著上中下游協力廠商轉型,一起減少碳排放。
《遠見》團隊走訪多家典範企業,見證大廠如何「以大帶小」落實供應鏈減排、端出淨零解方,搶先贏得下個世代商機!
企畫、撰文/邱莉燕 責任編輯/羅秀如 責任美編/李健邦
▲仁寶邀集34家供應商代表齊聚一堂,宣示減碳的決心,這可能是今年最大規模的供應鏈減碳誓師大會。(蘇義傑 攝)
一場台灣製造業的寧靜革命,正在悄悄滲透。這場革命,至少投入疫後特別預算109億元,近800家企業大動員,相關公司的市值加總至少六兆新台幣,並牽動成千上萬人思索如何「告別碳焦慮」。
它茲事體大,卻有個拗口的名字:供應鏈減碳。儘管如此,這個現在聽來很陌生的「減碳術」,日後將如ERP、雲端、燈塔工廠等名詞,令業界琅琅上口。
大廠領軍拚減碳,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
鏡頭,先聚焦在2023年9月13日下午、台北維多麗亞酒店的三樓宴會廳,只見仁寶電腦總經理翁宗斌看到電子業的老朋友們陸續到來,笑得合不攏嘴。
群創光電總經理楊柱祥、可成發言人侯乃鳳、杰力科技董事長李啟隆、國巨業務副總鄭啟聰等「零組件群雄」齊聚一堂,都是為仁寶這場「ONE+N電子供應鏈淨零加速宣示大會」的活動助陣,齊聲宣示完畢後,便將由仁寶帶頭,利用兩年的時間,攜手供應鏈一起減碳。
類似的淨零誓師大會,先前至少辦過三場了,而且都是不同產業。
像是中鋼集團,8月29日在總部大樓會議室舉辦「以大帶小,價值共創」講習活動,邀請下游客戶凝聚低碳轉型共識,總經理王錫欽親臨致詞。
同一天,半導體大廠家登精密也帶領30家供應商,宣告齊步邁向低碳新時代的決心,董事長邱銘乾親自上陣。
還有工業用紙龍頭正隆,也在5月舉行「正隆1+N碳管理示範團隊」啟始會議,攜手20家上下游伙伴,一起摸清各自的碳資產家底。
「整個製造業真的動起來了,」資誠創新諮詢董事陳世祥赫然發現。專業輔導企業低碳轉型的他注意到,今年第二季開始,大廠帶小廠推動供應鏈減碳,正形成一股風潮。
台股市值第一大的台積電、世界最大電子代工廠鴻海、正在衝刺AI伺服器的廣達、台股「千金俱樂部」的緯穎,還有台泥與亞泥兩大水泥業龍頭、鞋業代工寶成、石化業奇美實業等族繁不及備載,皆彷彿化身「減碳狂魔」,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
1+N
經濟部工業局自112年度起,推動供應鏈減碳的政府計畫。核准申請的帶頭企業(即1+N中的1),皆為產業的指標性大廠,如電子業的友達、華碩;水泥業的台泥、亞泥;運輸工具業的三陽、中華汽車等。N則代表參與計畫的供應商家數,如友達「1+15」,亦即協同15家供應商齊力減碳。
節能不只環保,更攸關企業興衰存亡
風起雲湧的原因,前有拉力後有推力。
拉力,源自有愈來愈多企業,面臨國內外愈來愈嚴格的碳排放約束。
例如,2023年10月1日起試行的「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就像懸在台灣製造業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令業者置身在永遠存在的威脅中。緊接著,美國一個類似CBAM、針對進口貨品徵收碳關稅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也正蓄勢待發。
這場勢不可免的全球碳關稅大戰,即將重塑全球經貿格局。而台灣,必須因應「不減碳就沒訂單」這個國際共識。
推力,則是政府提撥公務預算和特別預算,刻意針對供應鏈減碳提供補助,簡稱1+N計畫。
若將CBAM和CCA綠碳比喻成棍子,政府補助就像胡蘿蔔,兩者恩威並濟、軟硬兼施,刺激大廠帶著上中下游協力廠商,一起減少碳排放。
「只是這棍子超大根,胡蘿蔔很小條,」致力於打造機車產業綠色生態圈的三陽工業發言人田人豪,以冷笑話的口吻說。
展望國際社會,全球已有1000多家知名企業,將低碳列為其供應鏈的「必須」,蘋果(Apple)、沃爾瑪(Walmart)、IKEA、戴爾(Dell)等,均已要求供應商測量並報告溫室氣體排放量。
趨勢風行草偃,這些國際客戶的台灣第一階供應商,早已相應做出淨零的承諾,到了現在這一波,便是再往外延伸至第二階、第三階,讓供應商的供應商的供應商⋯⋯齊來減碳。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歐盟要求進口產品提報碳排放量和碳價,同時繳交相應數量的稅費,新制自2023年10月開始試行至2025年底。首先,將適用於碳密集且碳洩漏風險最大的產品進口,包含水泥、鋼鐵(含螺絲螺帽)、鋁、化學肥料、電力與氫氣,並於2026年起全面實施。
▲中小企業也加入減碳行列,是製造部門淨零的關鍵。圖為參加「永進1+N」的供應商、添鼎興業的生產現場。(張智傑 攝)
大帶小、綁訂單,供應商意願更高
那麼,為何是一家大的領頭企業,帶領眾多小的供應商?
陳世祥觀察到,過去三年的疫情和地緣政治,供應鏈遇到缺料、斷鏈的震盪,如何再把中心廠和供應商之間的連結性綁得更緊?「碳」剛好是一個契機,再重新打造整個生態系。
「某種成分也有一點push的力量,」供應鏈減碳趨勢的「造勢者」之一、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點出另一個關鍵,若是中小企業以單一個案形式減碳,很可能「做一做就不做了」,不容易長期堅持:「做減碳,一定要有經驗的人來帶。如果是中心廠來要求,又跟訂單掛勾在一起,供應鏈的意願會更強。」
連錦漳正不遺餘力推動「以大帶小」,曾當面邀請台塑資深副總經理梁世昌,並致電台塑執行副總經理黃金龍,誠意滿滿。
強化減碳意識,儼然成了產業界當下顯學。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曾與逢甲大學合開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班,公告不到十秒鐘便滿員,可見需求有多麼強烈。「現在,是企業大學習時代的開始,」簡又新說。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歐盟碳關稅10月上路台灣百萬企業迫切危機
遠見雜誌
2023/10月 第44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