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鄒尚謙/台北報導
玄關備妥地震包
因應地震災害的發生,柳育漢認為,民眾平時在家中應備妥「地震包」,以防地震來臨時避難之用。地震包的內容物有4項建議,包括食物、清潔醫療用品、保暖衣物、個人物品依需求放入,並且依照家庭成員人數,準備相對數量的地震包,一人一包。地震包備妥後,建議應放置於玄關、門口處,方便逃生拿取。
由於地震發生時間可能在24小時中隨時發生,難以預估,做好各種災害應變相當重要。柳育漢表示,白天地震可以躲在桌子底下,但若深夜發生地震,許多民眾都在睡覺,這時應該「不要動」在床上待著,先用枕頭保護好頭部,同時要確保天花板、床頭沒有可能砸落的物品。
「地震包」也就是「緊急避難包」,可因應各種災害的防護,必須定期做好維護。柳育漢建議,地震包的內容物有以下4項原則:
1.食物:乾糧與飲水一定要準備好,市面有許多真空包裝食品,或是加水即可食用的食品都可以選擇,乾糧可選擇高熱量的餅乾。
2.清潔、醫療用品:個人藥品、家庭常備藥品、外傷藥物、包紮用品,止血帶、濕紙巾以及衛生棉等。
3.保暖衣物:至少準備3天的緊急衣物。
4.其餘物品:存摺、現金、證件影本、手電筒、電池、打火機、行動電源等,部分市售避難包多會備妥,民眾可自行選擇適合的產品。
乾糧應每半年更新
「每半年更新一次避難包,過年、普渡是相當好的時間。」柳育漢建議,乾糧、泡麵容易一放就過期,因此他固定每半年更新一次包包內的物品,像過年、中元普渡是國人大拜拜的時候,會買很多乾糧、泡麵,此時就可以把舊的避難包乾糧取出吃完,再放入新的備品,既能定期維持避難包性能,又不浪費糧食。
災難發生時,民眾不一定等得到救難人員,自救也相當重要。柳育漢說,每個人在災害時都可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傷勢,緊急應變的措施各不相同,坊間有很多NGO(非營利組織)舉辦防災訓練課程,甚或是第一線人員的培訓,民眾都可以依照自我的需求,替自己準備好生存、急救技巧。
常有搖晃感、失眠 三族群小心「地震幻覺」
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
最近地震頻傳,引發民眾恐慌,許多人感到焦慮不安,地震後仍不時有搖晃感,產生失眠、自律神經失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大地震之後出現搖不停的「幻震」,是一種壓力反應。
當生命受到威脅時,會感到精神繃緊、緊張及害怕,接著冒冷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驅使身體做出想逃跑的自動反應,這些都是正常生理現象。李信謙提到,地震頻繁讓壓力反應疊加,一旦負荷超量,會對身心造成極大影響。
地震過後一天,不安全感應該會慢慢消除,但有些人會感到強烈的恐懼,甚至有死亡威脅感。李信謙說,有三族群好發預期性焦慮,可能罹患「假性地震症候群」。
1.曾經居住在震央處、重災區者,感覺身歷其境。
2.個性本來就容易緊張者,一逢壓力就干擾身體系統。
3.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會因為天災帶來心理上極大的壓力。
假性地震症候群的狀況,又稱為「幻震」、「地震幻覺」,李信謙指出,這類患者需要外力介入,給予居家安全、救援資源等保障,或是諮詢專業醫師求助。容易緊張、罹患精神疾病者,則需要傳達正確的訊息,不要過度搜尋網路資訊,誤信謠言、假新聞,例如:住哪層樓最危險、將發生更大的地震等。
若心理焦慮造成睡眠困擾、影響日常、變得疑神疑鬼,應就醫接受心理輔導,評估是否開立藥物緩解症狀。恐慌不安會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李信謙建議,判斷資訊正確、預備逃生措施、維持規律作息,是災後自我復建要點,保持正常生活,有助於降低壓力反應。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