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大裁員—這是社群巨頭的黃昏,亦或「網路泡沫2.0」?

「泡沫已經破了。」

——被裁員的 Meta員工

Meta 創辦人與執行長祖克柏上週宣布裁員1.1 萬人,被認為是元宇宙美夢破滅的前兆。然而Meta 大裁員並非矽谷特例,包括推特、微軟、支付平台Stripe、軟體服務公司Salesforce、網路叫車公司Lyft,他們並沒有像祖克柏那樣重金投注元宇宙,卻早就採取了「 斷尾求生」的裁員決定;就連Google、蘋果與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也都紛紛宣布凍結招聘。當馬斯克10 日警告推特「 可能破產」,加密貨幣交易所FTX 一天後更直接聲請破產。不只科技業人人自危,幣圈更是血流成河。


▲推特。( 美聯社)


科技圈這幾天發生的事,究竟意味著什麼?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電腦科學教授兼電玩設計師伊恩· 伯格斯特(Ian Bogost ),從社會行為的反思切入。他在《大西洋月刊》指出,當臉書帝國正在傾頹、推特公司陷入混亂,這代表「 社群媒體時代即將結束」。他批評社群媒體「 讓任何人盡可能對任何人說任何事」 的詭異「 社交方式」( 而不是真的跟網路上的人「 交朋友」)根本就不自然。事實上,社群媒體只希望用戶提供無窮無盡的內容,散佈範圍早已遠超過他們的社交網路,社群平台再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伯格斯特表示,社群媒體的毒性讓人們忘了這些創新剛出現時有多麼神奇。當初大家在臉書上尋找自己的朋友,連那些早已斷了聯絡的人也在上頭,臉書上的貼文與照片幾乎都是朋友們的生活,而非各種奇奇怪怪的人跟他們的陰謀論;推特的設計則讓部落格的長篇大論與難尋讀者找到答案,你不用煩惱怎麼推銷部落格文章,任何人發佈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大家立刻看到( 即便他不知道你是誰,也不清楚你的部落格網址),後來增加的「 轉推」功能更讓「 病毒式傳播」變得更加容易。

無論是後來的Instagram、Reddit、Snapchat、WhatsApp 還是TikTok, 社群媒體的「 社群」早已不再侷限於「 朋友」的狹隘概念,而是要設法讓文字或影響內容盡可能流動擴散。廣告公司從這些內容創造的數據投放廣告,個別網友則希望成為一個「 有影響力的用戶」,或者憑藉由注意力驅動的內容經濟賺點錢,或者成為對廣告投放商來說有價值的營銷管道。

在影響力經濟的推波助瀾之下,社群媒體的用戶日益執著於累積粉絲數, 誰能以更低成本累積更多受眾並從中獲益,誰就更有本事。除了臉書與Google 有意無意深化了這種價值觀,事實證明情緒化的內容往往也最容易擴散,於是鼓勵了極化言論甚至虛假消息的擴散。但伯格斯特質疑,每則火熱的連結真的都值得被點開嗎?每則發文都值得被那麼多人看到嗎?我們每個人真的有權對每個想法或觀點進行評論嗎?每個人真的有那麼多話要對那麼多人說嗎?

伯格斯特認為,要是推特真的在馬斯克的手上垮了,不是因為收入斷炊, 就是被與馬斯克交易帶來的巨額債務壓垮。無論如何,這可能會加速社群媒體的衰落,對於依賴社群平台獲取消息的人來說,這當然是一場悲劇,但這也是他們擺脫制約的契機。尤其當你認為一則沒有留言、按讚與分享的發文讓人感覺如此孤獨,即便你其實並不認識他們。伯格斯特說他並非反對利用網路聯繫, 但人們對社群媒體的癡迷與上癮,早就遠離了真正的社交與社群,「 我們必須學會在全球數十億人中再次讓它閉嘴」。

像伯格斯特這樣的「 社群媒體反對者」雖然不能說是主流意見,但確實有越來越多評論者認為,在臉書與推特等社群巨頭遭遇瓶頸之際,社群媒體目前所處的階段確實可能邁向終點。雅虎金融科技的作者丹尼爾.豪利(Daniel Howley )就表示,當推特完成與馬斯克的交易後揹上了130 億美元的債務, Meta 花了100 億美元投資元宇宙,卻仍喚不回年輕用戶的心。顯然年輕世代不再認為這些「 老」平台還吸引人,但誰能取而代之?目前只能說,社群媒體的新霸主仍處在群雄並起的階段,而且大家都在找新的商業模式。


▲臉書。( 美聯社)


不過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專欄作家納瓦尼· 阿朗(Navneet Alang )指出,Snapchat 目前還在虧錢,Instagram 顯然不敵TikTok ;但是就連用戶擴增速度令人羨豔的TikTok,去年也沒能實現收入預期。社群媒體會像串流媒體平台一樣走向收費嗎?還是像錄影帶或影碟出租一樣徹底消亡?阿朗認為這主要牽涉到「 社群媒體」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跟朋友聯繫互動的地方嗎?還是尋找聽眾、對其他人傳播意見?透過創造影響力來謀生?

這個問題當然很難回答,但可以確定的是,社群媒體確實瓦解了出版和傳播之間的界線。回顧人類歷史,印刷術的發明將口頭語言變成了便於攜帶的書籍,收音機將人類的語言變成了無遠弗屆的廣播,電視和電影則將故事和戲劇變成了共同的文化。那社群媒體呢?阿朗認為社群媒體將社交、窺私癖和想讓別人知道我們是誰的慾望,變成了一種網路上的社會現象。這一切都需關注與人們的參與才能進行,然後廣告商與社群平台再從此獲利。

不過阿朗不像伯格斯特那樣絕對,認為社群媒體就是一種歷史錯誤(「 我們無法讓社群媒體變得更好,因為它本質上就是壞的」)。阿朗也清楚社群媒體使得極化言論與虛假消息更加猖獗,也讓各種奇怪的陰謀論更容易被傳播,但他也不同意人類社會能夠徹底無視社群媒體。畢竟這些平台為無數本來無法發聲者擁有了發言權,這裡更是政治異議者與被邊緣化的人們的生命線。雖然阿朗也說不上來,社群媒體的榮景崩塌之後會剩下什麼,但他仍期待將出現一些更好的新東西,而不是那些被資本嚴重影響與破壞的平台。

除了反思社群媒體的本質與出路,更多投資分析家擔心20 年前的「 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 )是否捲土重來。《華盛頓郵報》的科技記者Gerrit De Vynck 就指出,加密技術的崩潰、臉書與推特的大舉裁員,都意味著大型科技公司時代的終結。這意味著在美國最重要、薪酬最高的行業( 之一)—科技業的工程師、銷售人員和相關職位都正在面臨失業問題—過去10 年的科技業牛市也已經結束,其他經濟領域可能也會面臨類似當年「 網路泡沫」的嚴重衝擊。

臉書與推特的高層雖然強調,這一波裁員是因為疫情期間過度招聘,疫情減緩後人們不再像過去兩年那樣流連網路,加上快速通膨與經濟衰退,才會讓預期的業績成長落空。不過《華郵》指出,過去10 年的低利率確實使得風險資本家能夠輕鬆籌集資金,即便許多新創企業根本沒有能夠賺錢的可靠計劃,規模較大的科技公司也得以快速擴張。當疫情來臨,人們在網上花費更多時間, 投資人的信心使得科技股的價格飆升, 也讓員工獲得更好的薪酬。

但是當聯準會快速升息對抗通膨,順風順水的科技業輕鬆獲得注資的好命不再,廣告與業績衰退也逼使他們正視自己的盈利能力與營運成本。於是一年前才達到估值頂峰的一票科技巨頭( 科技業員工的薪資也是),如今只能在股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選擇裁員。如果科技業員工過去一段時間又將獲利放在加密貨幣上( 甚或他們領的就是加密貨幣),那麼因為流動性緊縮引爆的FTX 倒閉,更讓他們陷入前所未有的人生寒冬。

《華郵》認為這波科技公司裁員潮, 預示的不僅僅是社群媒體的變革甚至消亡,科技巨頭過去10 年統治美國經濟的輝煌時代或許就此拉下帷幕。一名矽谷工程師表示,科技經濟雖然一年比一年更繁榮,但科技業的每一個人都聽過「 好日子就要結束」的警告,「 現在真的結束了」。蘋果、亞馬遜、Google 等估值曾經破兆的科技巨頭,跟Uber、Airbnb、Stripe 等新創企業共同推高了舊金山灣區和西雅圖等地的工資與生活成本,但他們的統治地位在過去的一年開始出現裂痕。

除了臉書與推特的大幅裁員,盈利報告顯示即便是亞馬遜與Google,也難以維持過去幾年的成長。Meta 與亞馬遜在10 月底公佈季度收益後,股價下跌超過20%。即便祖克柏設法繼續打造元宇宙挽救危局,臉書的投資人卻紛紛求去。《華郵》雖不敢斷言「 網路泡沫2.0」 已經現身,但也警告裁員潮遠遠沒有結束。因為即便光是11 月第一週矽谷就裁掉了超過2 萬名員工,科技業的從業人員數仍比2019 年還多。科技業對雲計算、社群平台與數位廣告投下的巨資, 能否在接下來這段時間有所回報,將是科技業起死回生或面臨致命雪崩的關鍵—在答案揭曉前,恐怕科技業也只能靠著裁員繼續苦撐。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11月 第1864期

本文摘錄自‎

李忠謙專欄:矽谷大裁員—這是社群巨頭的黃昏,亦或「網路泡沫2.0」

新新聞

2022/11月 第18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