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油產業求解套 塑膠攻勢轉向非洲

一封遊說信 要拿貿易協商換廢塑垃圾場

各國對於環保政策日趨嚴格,這也讓石油業者的前景備受考驗。許多大廠轉而投入塑膠生產,卻希望將非洲作為塑膠廢料的垃圾場。

譯者‧連育德
《紐約時報》記者:田淵弘子、柯瑞( Michael Corkery)
柏克萊大學新聞所學生:穆瑞提 ( Carlos Mureithi)


▲許多美國石化業者,企圖透過影響貿易協定,讓非洲鬆綁塑膠相關禁令,成為廢塑料的去處。

許多美國石化業者,企圖透過影響貿易協定,讓非洲鬆綁塑膠相關禁令,成為廢塑料的去處。

隨著氣候變遷意識抬頭,石油產業前景面臨威脅,業者紛紛投入塑膠生產。問題是,許多市場已經飽和,也很少有國家願意淪為塑膠廢料的垃圾場。

石油產業於是把目光轉向非洲。代表全球多家化工與化石燃料大廠的美國化學工業協會(ACC),正在進行遊說,希望影響美國與肯亞的貿易協商,扭轉肯亞對塑膠的嚴格限制(包括塑膠袋);該協會亦要求肯亞,放寬進口國外塑膠廢料的限制。

「透過這項貿易協議,肯亞可望成為美製石化產品在非洲市場的跳板。」該協會國際貿易主任布里瓦(Ed Brzytwa),今年四月底致信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寫道。

對於石油公司的幕後遊說,肯亞等國的環保團體愈來愈擔心,深怕減塑工作走回頭路。肯亞和許多國家一樣,塑膠製品氾濫,因此在二○一七年立法嚴禁塑膠袋,去年亦成為首批簽署「全球廢塑傾倒協議」的國家。

全球力抗氣候變遷 化石燃料需求大減

從這項提案可看出,石油產業擔心前景式微已是大勢所趨。疫情期間,石油利潤大減,再加上全球打擊氣候變遷,業者深怕化石燃料的需求愈來愈少。

而面臨石油天然氣供給過剩,業者爭相尋找新的應用面。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日益合理,各國也在商議新的環境政策,可能降低燃燒化石燃料。

為了解決化石燃料的困境,業者把重心轉向下游產品塑膠。石油產業過去十年已砸下兩千億美元,在美國成立化工廠與製造廠,只是美國的塑膠消費量是窮國的十六倍,民眾又強烈反對一次性塑膠,加深內銷難度。一九年,美國出口逾四十五萬噸的塑膠廢料到九十六個國家(包括肯亞),表面上是要回收,但很多最後流入河流與海洋。

中國在一八年禁止進口塑膠廢料後,出口商一直在找新的垃圾場,輸往非洲的垃圾量在一九年成長三倍以上。

美國化學工業協會發言人鮑德溫(Ryan Baldwin)說,提案旨在因應全球處理廢料的重要議題。信中指出:「 全球有必要支持相關基礎建設的發展,促進塑膠廢料的蒐集、分類、回收與處理,尤其是肯亞等開發中國家。」該協會成員包括美國石油大廠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與荷蘭皇家殼牌的石化事業,以及美國陶氏化學等企業。
貿易談判人員是否已採納石油產業的提案,尚不清楚,但在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業者通常都有辦法影響政策,遊說人員也曾爭取到類似的讓步。例如一八年,化工廠與農藥商遊說成功,使得墨西哥與加拿大鬆綁相關產業的規範。

美國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IATP)資深律師崔特(Sharon Treat)曾服務於歐巴馬與川普政府,擔任美國貿易協商顧問逾十年,她說這次提案「真的有很多警訊」,企業遊說人員「常常提供非常具體的建議,政府會照單接受。」

肯亞去年加入其他國家行列,簽署遭到化工產業強力反對的「全球廢塑傾倒協議」;產業代表(許多是前貿易官員)去年與美國協商人員合作,企圖擋下相關規定。


▲美國目前興建中的石化廠有350座,顯見美國仍不願輕易放棄石化產業。圖為殼牌石油於美國匹茲堡的工廠。

美國正在興建中的石化廠將近三五○座,可見石油業者把未來寄望在塑膠。但在疫情肆虐之下,不但石油、天然氣跌價,塑膠價格也下滑,殼牌、埃克森美孚與雪佛龍等石油大廠,第二季都交出十分難看的財報,使得部分分析師質疑新石化廠的獲利能力。

石油大廠幕後運作 瞄準肯亞「禁塑令」

殼牌發言人表示,儘管「短期前景不振」,但長期而言,「塑化產品的需求將持續成長,帶來理想報酬。」埃克森美孚發言人則說,「公司和社會一樣重視塑膠廢料議題。」計畫將加碼投資於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背景下,肯亞總統甘耶達(Uhuru Kenyatta)今年二月造訪白宮時,一心想啟動貿易協商。根據區域協議,肯亞目前輸往美國的出口商品多數免稅,但協議將於二五年到期。

石化產業這時嗅到商機。埃克森美孚估計,全球石化需求未來十年將攀升近四五%,遠高於全球經濟成長率與能源需求,大多數需求預計來自於新興市場。

美國化學工業協會在四月底那封信中規畫出願景,指出肯亞的港口、鐵路與道路網不斷擴張,「得以帶動兩國拓展化工貿易,乃至於東非與整個非洲。」信中還說,貿易協議能夠避免肯亞採取措施限制塑膠的製造或使用,亦確保肯亞持續允許進口塑膠廢料。

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的塑膠專家派頓(Jane Patton)指出,這些條件「幾乎涵蓋每一種塑膠袋與塑膠瓶。」她認為,這是產業掛帥,「要侵蝕其他國家以民主方式制定的政策。」

肯亞基西瓦尼保育網(Kisiwani Conservation Network)創辦人梅納(DanielMaina)說,貿易協商來得很不是時候,因為疫情對肯亞經濟的衝擊正要開始,「如果他們強制推動貿易協議,我們可能只有受害的分。」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38期

本文摘錄自‎

美國石油產業求解套 塑膠攻勢轉向非洲

今周刊

2020/第12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