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鋼索的美中關係 避免失控的必要接觸
拜登政府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面對兩國軍事與經濟競爭逐漸升溫,如何鬥而不破,避免擦槍走火,是美中都須小心面對的挑戰。
文/江今葉 (中央社駐華盛頓記者) 圖/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一個月內相繼訪問北京之後,降到冰點的美中關係看似有了融冰跡象。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7月7日與葉倫會晤時「風雨之後,一定見到彩虹」的談話,似乎期待美中關係終將見到天晴,但情況真的如此嗎?
美中關係如死亡螺旋 20國峰會融冰曇花一現
美中關係的惡化,要從前美國總統川普2018年掀起的美中貿易大戰開始,川普政府期望藉由課徵中國進口商品額外關稅,達到美中貿易平衡目的。自此,美中關係快速下墜,之後因為中國頒布香港《國安法》引來川普政府終止香港特殊地位待遇、COVID-19大規模爆發、2020年美國國務院下令關閉中國駐休士頓領事館等,都讓美中關係進入學者形容的「死亡螺旋」局面。
2021年拜登當選美國總統,面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壓力,拜登政府決定承接川普留下的中國政策,但盼能「競爭而不鬥爭」,在美中之間設置護欄,防止兩國陷入衝突,並在對雙方有益處共同合作。
拜登上任後雖與習近平有過數次通話,但兩國關係持續惡化。拜登政府與北京外交高層2021年3月在阿拉斯加的首度交鋒,就以當著媒體面前激烈互嗆收場。去年8月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北京在台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關閉美中軍事對話與司法合作等做法,更是讓美中關係陷入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半世紀來的最低檔,溝通管道幾乎完全中斷。
雙方努力下,拜登與習近平終於在去年11月,利用印尼峇里島舉行20國集團(G20)峰會的時機,在場邊舉行美中領袖峰會。三小時的會談氣氛熱絡,美中重拾溝通管道,同意恢復氣候變遷合作,布林肯也將訪中跟進各項議題。
高空氣球爭議再陷冰谷 重接觸防失控也為利益
這得來不易的成果,卻因為2月初中國高空氣球出現在美國領空,引發情報蒐集的質疑,2月4日遭到美國F-22軍機擊落。原先已經準備出發訪中的布林肯,被迫暫停行程。美中關係此時也像高空氣球一樣,沒人知道會漂向何方。
雙方氣氛低迷之際,都進一步開展地緣戰略布局。美國主導深化美日韓軍事與經貿同盟關係、在南海展開軍事部署、軍艦航行台海維護和平穩定,並與歐盟討論供應鏈去風險化;中國則謀劃布局中亞,擴大輸出「一帶一路」倡議、取代美國主導中東局勢、推動人民幣跨國貿易交易等。然而,美中戰機與戰艦5、6月間分別在南海、台海附近發生「近距離接觸」事件,將兩國緊張對立局勢推升到最高點。前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成員、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資深研究員曼寧(Robert Manning)點出,美中關係持續陷入「死亡螺旋」,雙方都在努力試圖扭轉局面,因為「雙方都擔心事態發展失控」。
對拜登政府而言,避免兩大強權爆發衝突顯然是重中之重,儘管雙邊關係持續惡化,仍屢屢公開呼籲北京重啟對話,不論是領袖通話,還是部長級會談,甚至是工作層級交流都能有助於避免情勢失控。
終於在3月中下旬,時任美國國務院主管中國、台灣與蒙古事務的亞太副助卿華自強(Rick Waters)傳出密訪香港並前往上海訪問,為美中重新接觸拉開序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5月中旬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維也納舉行會談。中國駐美大使在懸缺四個月後,由謝鋒在5月23日走馬上任,美中重啟接觸。
外交有所突破,經濟領域也有進展。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在5月25日訪問美國,利用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機會,分別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會談。這是拜登上台後,美中首次在華府舉行部長級會議。
這波重啟接觸的最高潮,自然是6月19日終於能夠走訪北京的布林肯與習近平面對面會談了。這不僅是從2月延期至今、五年來首度訪中的美國國務卿,也是拜登政府訪問北京的最高層官員。儘管布林肯訪中屢屢被中國「穿小鞋」,外界普遍認為美中關係開始融冰。
果不其然,布林肯前腳剛走,葉倫7月6日後腳就到。和布林肯訪中時中國官媒的不友善相比,葉倫待遇顯然好得多,不僅該見的財經高階官員都見到了,中國輿論熱議她熟練拿筷子吃雲南菜的花絮,也顯得溫馨許多。隨後,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也在7月16日訪問北京。
畢竟美中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合計占全球產出的40%,在經貿交流、投資與氣候變遷等方面,彼此仍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對中方來說,相較於棘手的外交議題,葉倫背後龐大的商機與投資更為重要。
台海軍事科技各說各話 美中管控分歧挑戰巨大
然而,高調訪問的背後,美中並未達成多少實質成效。
布林肯到葉倫都表達與中國官方的會談「坦率且具實質性」,「美中在引導關係重回正軌方面取得進展,雙方同意有必要穩定兩國雙邊關係」,但除了直航、學界與商界交流等較不具爭議且雙方利益一致處有共識外,包括台灣、軍事、科技、人權等關鍵議題仍是各說各話,並未取得進展。
布林肯坦言,儘管他此行反覆向中方提及軍事溝通管道的重要性,鑑於近來美中多次在空中與海上遭遇事件,重啟軍事溝通管道絕對有必要,但「目前中方尚未同意推進這一進程」,這將是美方持續努力的優先事項。
至於美中關係核心的台灣議題,也是各唱各的調。布林肯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也表達美方對中國在台灣海峽「挑釁行為」的擔憂。習近平則是要「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王毅更是挑明地說,在台灣問題上,「中國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要求美方明確反對「台獨」。
從更高的角度看,中國崛起對美國霸權的威脅是美中關係惡化的根源,不論是政治、軍事、經濟還是科技,中國野心勃勃地想與美國並駕齊驅,甚至取代美國,成為區域與全球的宰制力量。在美方看來,中國的崛起並不和平,軍事上的挑釁、經濟上的不公平貿易障礙、科技盜竊、人權侵害等,都讓美國無法接受。面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美國自然要迎面以對。
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期望雙方有效管控競爭。面對兩國軍事與經濟競爭逐漸升溫,如何鬥而不破,避免擦槍走火,妥善處理分歧,是美中都須小心面對的挑戰。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