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產業觀察
文、攝影☉謝平平 2024年2月25日,台北國際書展落幕,參觀人次回到疫情前水準,達55萬人次。可喜的是,版權洽談媒合熱絡,重量級作者與繪本作家如:黃春明、白先勇、五味太郎、宮西達也,讓現場熱鬧滾滾;年輕群眾更擠滿各大活動現場,等待與作者面對面接觸。各大電子書閱讀器的型號上,盡是「Sold Out」標籤,直至最後一天、最後一刻,攤位前仍站滿試用人潮。觀察1 亞馬遜催生電子書產業發展 2006年,Google 收購了成立一年就風靡全美的YouTube平台,百萬網紅蔡阿嘎也在該年成立頻道。2014年,4G 網路開通,影音從此以迅猛之勢成為一般人的生活日常。然而,台灣新書出版總數在同年創下十年最低,而電子書卻從當年的1,640 種增加至2022年的19,614 種。書寫改變了,閱讀口味也變化了,以各家電子書閱讀器閱讀不同書種,成為閱讀新時尚。 但說台灣電子書發展晚,也不盡然。2007年,亞馬遜電商平台發表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前後,當時日本、美國、台灣挾科技優勢,推出電子書閱讀器,日本如SONY,台灣如:宜銳科技、歌林、明碁等,不落人後。但2010年,亞馬遜電子書銷售量已超越實體書,Kindle閱讀器在全球出貨量超過900萬台。而其他大廠則因無軟體(電子書平台)支持,敗下陣來。直到2010年,iPad 問世,帶動新一波台灣電子書風潮,台灣的電子書平台如雨後春筍,軟硬結合,演變成今日熱絡景象。
觀察2 電子書能否拯救台灣出版業? 深究其實,閱讀器乃是為了閱讀書籍而產生,當人們的日常都掛在網路環境中──唱片公司與出版社都能深感其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閱讀,勢必少不了來場革命。而當線上音樂串流媒體平台Spotify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音樂產業從盜版造成銷售每況愈下的困境中拯救出來,我們不免設想,電子書或許能讓出版社在網路世代中,再次大放光明。 台灣第一家上櫃的出版公司「時報文化」特別成立單一部門主責其事,每年業績均有二至三成的成長。時報文化公司董事長趙政岷表示,該部門帳面上為獲利,「但前置作業的編輯、校對、排版、設計這些成本,都不算在這個部門中。」時報文化也製作有上百支有聲書作品,加上配樂,每支成本上看20萬,與一本實體書不相上下,但電子書營收僅占該公司總營收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