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選民反對 18歲公民權能如何解套?

◎李佳穎


▲18 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公投,最後僅獲564 萬4909 張同意票。( 資料照,李佳穎攝)


人口結構、世代正義、權利義務等驅使得18歲公民權越來越急迫,在修憲複決公投沒有過關、同意票不如預期的狀況下,朝野政黨與公民民社會如何共同解決?

投票日傍晚,南北各地倡議18 歲公民權的青年學子紛紛到民間團體在中正紀念堂前搭建的舞台等待開票,天色越黑,氣氛越肅穆,蹲坐在地上的學生卻始終沒有離席,他們幾乎未滿20 歲,身上綁的布條寫著「18 歲不是局外人」。

如何解套?修法、釋憲、再次推動修憲,甚至「 制憲」

台灣首次修憲複決公投最後以投票率59%、564 萬4909 張同意票,不同意票501 萬3980 票作收,距離961 萬9697張同意票的目標還差一大截,這群未滿20 歲的青年學子未來要如何成為可以投票、選舉代議士的「 局內人」?

修法、釋憲、再次推動修憲,甚至民間出現「 制憲」的聲音,都被視為可能的解方。

2014 年的占領國會行動捲動青年參政的風潮,時任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國民黨立委盧秀燕等人在2015 年都提出《憲法》130 條修正案,要降低投票年齡, 當時的確就曾討論:「 至於為達成降低投票年齡的目的,做法上能否修改選舉罷免相關法律即可?抑或只能透過修憲?」

當時提案以「 憲法保留」原則為由, 認為《憲法》130 條明定「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18 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 修法有可能會牴觸憲法規範,為了杜絕爭端,「 修改憲法乃是最無法理爭執空間的唯一解決途徑」,無奈當時修憲破局,直到2020 年才又有立委提出相關修憲案。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為首的公民團體組成「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 長期倡議18 歲青少年的投票權。在18 歲公民權宣告修憲失敗後,召集人林月琴也表示,將持續要求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相關法案的研議與修訂,也不排除透過釋憲的途徑來降低投票年齡。


▲鄭麗君擔任立委時,曾提出《憲法》130 條修正案,要降低投票年齡。( 資料照,林旻萱攝)


顏厥安:《憲法》不是要限縮人民參政基本權

事實上,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就曾提及,《憲法》要拘束的是國會立法權, 而不是要限縮人民參政基本權,因此《憲法》第130 條可以解釋為立法者負有義務要制定法律,讓我國公民最晚在滿20 歲時,都可行使選舉權,可直接透過《公務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法降低投票年齡。

顏厥安也指出,《德國基本法》對於滿18 歲公民「 賦予選舉權利」也僅限於聯邦眾議院的選舉,不少地方層級的投票年齡則已經降低到16 歲;換句話說,聯邦憲法並沒有限制德國公民選舉權的年齡一律要滿18 歲。

修法或釋憲或許可以盡快為投票年齡解套,不過台灣仍需面對「 修憲」的課題。自2020 年選出新一屆立委後,立法院有近百件修憲提案交付審查,除了投票年齡,還包括憲法修正程序與涉及廢除考試院、監察院的體制改革與環境權、居住權、動物權等進一步權利保障與基本國策。

就連最具跨黨派共識的投票年齡下修18 歲都卡關,修憲如何可能?

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蘇彥圖說明,台灣的修憲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經4 分之1 立法委員(29 位)提議、4 分之3(85 位)出席、出席立委4 分之3 (64 位)決議通過的高門檻,第二階段則是超過一半選舉人數的同意票,這兩個階段相互交織,會使得不同的修憲案遇到不同的困境。

包裹性、多議題的修憲,政黨會積極動員選民

蘇彥圖指出,此次公投的18 歲公民權屬於單一議題,在立法院較容易取得跨黨派共識,但因不具「 爭議」,不容易通過公民複決投票的高門檻;相較之下,包裹性、多議題的修憲,在立法院內表決成功難度更高,但在表決通過後, 朝野政黨都會積極爭取支持者的同意, 動員選民出門投票。

也就是說,若要跨過修憲的雙重門檻, 一是單一政黨取得國會的超級多數,並在公投階段加強動員,二是政治菁英彼此合作,針對不同條文協商出可以接受的結果。不過,蘇彥圖分析,就政治現實而言,未來特定政黨獲得立法院4 分之3 席次的機會微乎其微,修憲難以尋得共識。

在投票日當晚7 點,雖然只有5% 的投開票所回傳修憲複決公投的得票數字,不過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票數互咬, 長期參與倡議18 歲公民權的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當下就直指,同意票沒有想像得多,因為議題被高度政治化, 「 有一個政黨被高度檢討。」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在選後的分析也指出,一個鄉鎮市區當中20 歲至40 歲年輕人的占比、大學學歷人口比例與人口密度等變因和同意票得票數都沒有明顯的趨勢,最明顯的差別在於藍綠版圖。


▲憲法修正案公民複決同意與不同意票,和當地政黨得票率呈現相關。( 資料照,顏麟宇攝)


兩黨共推?18歲公民權仍沾上藍綠對決

王宏恩發現,不分長幼、不論都市或鄉村,民進黨的得票數越多的選區,就會有越多的18 歲公民權同意票、不同意票也會越少;而國民黨得票數越多的選區,不同意票也隨之增加,同意票比例相形之下也比較低。

對照縣市首長的選舉結果,全台22 個縣市當中,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金門縣與連江縣的不同意票都多於同意票,悉數是國民黨或泛藍陣營在這次選戰中取得執政的縣市。

跨黨派一致出席投票、表態支持通過的修憲案,卻遭貼上特定政黨標籤,顯見單一政黨提議並在立法院通過的修憲案更難以獲得社會支持。蘇彥圖也分享,在2022 年新出爐的國際研究已經顯示, 比起針對個別議題的單項修憲,套裝、包裹式的憲法替換,更有機會通過公民複決。

台灣政黨對立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藍綠立委在2015 年提案下修投票年齡, 即是朝野政黨想在修憲案中包裹多項議題,未能取得共識,最後宣告破局。不過蘇彥圖也提到,歐洲小國列支敦士敦過去經歷了3 次公投才確認女性擁有投票權利,公投並非1 次就會成功。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12月 第1866期

本文摘錄自‎

【新新聞】500萬選民反對 18歲公民權能如何解套?

新新聞

2022/12月 第18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