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Eats買foodpanda外送員、店家、消費者三輸?

外送平台雙雄合併不怕破局,還有其他業者出手搶親

Uber Eats買foodpand外送員、店家、消費者三輸?


外送平台Uber Eats併購foodpanda台灣的消息一傳出,外界多有質疑,擔心出現「三輸局面」。更有傳聞指出,若公平會否決,可能有其他業者「搶親」。為什麼這起併購案讓市場如此注目?

文/黃健誠、陳翔霖


▲外送平台相繼進軍台灣市場,短短幾年「叫外送」已成為不少民眾生活中的日常。蘇義傑 攝

原本各據山頭的外送平台雙雄Uber Eats、foodpanda,今年5月14日傳出併購,頓時轟動台灣消費市場。

當天,Uber Eats台灣總經理李佳穎對外宣布,「Uber Eats已取得併購foodpanda台灣的協議,」她表示,兩個平台的結合,能從餐飲到日用商品帶來更多價格較低的選項,也帶來更多訂單。

這起台灣史上最大非科技業國際併購案,由於兩個平台原本都各擁有極高市占率,外界質疑Uber Eats將壟斷市場,並因獨大地位而「喊水會結凍」,未來不只14萬外送員大軍的權益可能受到影響,要是有心提高對商家及消費者價格,民眾也只能任其宰割。

不過,Uber Eats與foodpanda的合併案,並非雙方合意就可成功,目前已向公平交易委員會送件,尚待正式立案,而立案後也需90天審查期,因此最快大概要到年底才會有結果。

Uber Eats遭質疑將成巨獸

在審查結果出爐前,各界開啟對這起併購案的各種討論,業界先點出三大隱憂。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4年2月發布的「外送大調查」顯示,2023年最近一年內,曾使用外送服務的消費者高達1012萬人,這也代表全台有43%的民眾使用外送服務,其中,又以foodpanda及Uber Eats的使用率最高,分別是73.6%及57.6%。

因此,前兩大外送平台龍頭若成功合併,Uber Eats的實體市占率將高達近八成,這也引起業界擔心「恐有壟斷之嫌」;其次,在一家獨大的狀況下,Uber Eats將擁有市場「定價權」,對商家而言,原本約30%抽成的平台費,將更難鬆動。

至於外送員,也擔心每次35元左右的外送費,未來如何調整都由業者自己說了算,最極端的狀況,可能使收入銳減。

外送產業權益促進聯盟指出,外送平台消費者多屬年輕人、上班族群,且餐廳多為平價餐飲,若併購後貿然提高外送費、抽成成數,可能會損及消費者訂購意願與權益。

也就是,讓Uber Eats成為產業巨獸,對外送員、店家、消費者恐形成「三輸局面」。

foodpanda為何要賣金雞母

不過,當初為何foodpanda德國母公司Delivery Hero,要將2023年在台營收高達5.5億歐元(約195億新台幣)的賺錢金雞母賣出?

原來,就算在台灣交出亮眼成績,Delivery Hero過去幾年仍面臨虧損危機,不斷傳出裁員、調整營運的消息。巨大的獲利壓力,迫使Delivery Hero興起終結亞洲多個國家業務的念頭。

所謂終結業務,就是將事業賣給其他有意接手的業者,而在台灣的第一人選,自然就是最大競爭對手Uber Eats。

不過,foodpanda近期在亞洲市場的出售進度並不順利。舉例來說,foodpanda在東南亞市場的業務,原本希望賣給當地市占率第一名的外送平台Grab,最後卻因為競爭法(類似台灣的《公平交易法》)因素導致破局,而在台灣正進行的併購案是否因相同理由,而遭公平交易委員會否決,或是附帶條件通過,目前仍是未定之天。

觀察過去外送平台間的併購案,美國的Uber Eats曾在2020年提出收購當地第三大外送平台業者Grubhub,卻因為兩者合併後,市占率高達約六成,形成UberEats、Doordash兩家業者市占率達九成的局面,引起市場寡占及競爭效率不足的疑慮,最後也因價格及無法取得核准而破局。

最終,Grubhub賣給歐洲外送平台業者Just Eat Takeaway集團,也讓Just Eat Takeaway透過併購,打入美國外送平台市場。

從美國Uber Eats併購Grubhub的案例來看,萬一Delivery Hero無法將台灣foodpanda賣給Uber Eats,是否還有「第二人選」?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王偉霖指出,foodpanda除了賣給最大競爭對手外,背後擁有統一企業資源挹注的台灣外送平台業者foodomo,或許具有挑戰實力,甚至是香港的美團、稱霸東南亞市場的Grab,都可能成為foodpanda下一個談判目標。

而且若將台灣業務賣給這些公司,也不致引起外界對市場壟斷的疑慮。

傳業者「磨刀霍霍」期待破局

此外,在Uber Eats正式宣布併購foodpanda台灣業務後,市場傳聞指出,目前有包括電商、零售量販業者正在「磨刀霍霍」,期待Uber Eats合併foodpanda破局後,再進行「搶親」。

其中,市場更推測,全聯與momo這兩個分屬零售量販、電商的業界龍頭,無論從市場綜效、資金實力來看,都是除了統一旗下的foodomo外,併購foodpanda的可能人選。

不過,針對這樣的市場傳聞,momo表示「沒有正式回應」。但從momo近年積極拓展「短鏈物流網絡」的布局觀察,其在南台灣最大的「南區儲配運輸物流中心」已在7月試營運,預計今年第四季正式啟用,屆時將能拓展南台灣的運送效率,進而提升全台灣的配送效率。

這也代表,momo在短鏈拼圖完成後,對於更快的即時物流配送會更有把握,難保不會出手搶攻外送平台。

至於全聯,早已與Uber Eats合作推出線上生鮮雜貨訂購及外送服務「小時達」,若是併購外送平台,將有機會擴大銷售網絡,因此也被點名。

不過,這起併購案引起外界廣泛關注,除了是「外資與外資」在台灣的併購案,還因為市場壟斷議題及高額價金,無論是否通過,勢必成為台灣併購史上的重要案例。若公平交易委員會批准合併,也極可能附加條件。


併購案該不該給過?

日前《當代法律》雜誌也針對此案舉行研討會。研討會上,雖多數專家學者並不贊成此案,但也有少數贊成合併的的聲音認為,如果阻止合併,可能增加其他外資對台灣市場的投資顧慮,不過,雙方一致認為,企業必須確保這樁併購案,對社會整體來說利大於弊,才得以進行合併。

另外一項討論焦點,是UberEats打算以高達9.5億美元(約約303億新台幣)的金額併購foodpanda。

輔仁大學法律學院榮譽講座教授陳榮隆認為,應深入思考Uber Eats以高價併購foodpanda背後的商業意圖,並建議訂定專法來解決潛在問題與爭議。

東華大學洄瀾學院助理教授蔣念祖則從ESG的角度出發,認為Uber Eats在併購前,應評估併購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積極承擔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也有聲音提出要立專法保障外送員權益,但立法過程曠日費時,也無法在一朝一夕間完成。


無論最後由誰併購foodpanda,外送員的工作權益都必須被保障。蘇義傑 攝

立法委員鍾佳濱與王鴻薇在研討會上指出,不論併購案結果如何,政府後續能否有效監管並保障公眾利益,才是關鍵。他們期待中央政府在併購案後,能持續關注店家、消費者及外送員權益,並透過立法制定定型化契約或設置費率上限,來解決相關爭議。

至於Uber Eats併購foodpanda的背後,各方角力不斷,若UberEats希望成為台灣市占第一的外送平台,必須向公平交易委員會及各方專家學者,展現其重視並保障公眾權益的決心,並維護店家、外送員、消費者和平台之間的平衡。

王偉霖也提到,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或許也應思考,除了賣給Uber Eats,是否還有其他不踩到公平會紅線,還能順利退出台灣市場的路徑。

整體而言,Uber Eats是否「吃」得下熊貓,不只考驗其胃納量,還有太多利害關係人得交代,即使看得到、吃得下,也不一定吃得到。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4/9月 第459期

本文摘錄自‎

Uber Eats買foodpanda外送員、店家、消費者三輸?

遠見雜誌

2024/9月 第4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