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我!」 你不知道的三大成見


為了培養零盲點的決定力,做決定時若要完全屏除盲點,最重要的前提便是看待事物要保持客觀。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建議:不要被自己的成見影響,後退一步思考,若是辦得到這一點,許多煩惱和問題都能輕易解決。

假設有一天你的朋友突然對你口出惡言,跟你起了爭執,這時如果執意堅持「我明明就沒錯什麼事」,只會讓事情陷入膠著。說不定是你在不知不覺間惹朋友不開心,也可能是朋友對你有所誤會。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忍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客觀,試著站在對方立場思考。

從這點來看,應該沒有人會懷疑客觀力的重要性吧?可是幾乎沒有人能夠經常保持客觀。

在記者會上突然說出歧視性言論而遭到輿論抨擊的政治家、在社群網站上傳打工族恐攻1的照片而遭到圍毆的年輕人、無法控制怒氣而口出惡言,被公司冷凍的藝人……。會發生這些問題都是因為一時的偏見或衝動,導致這些人喪失冷靜看待事物的能力。

話雖如此,但我對自己的客觀力也不太有自信。

說這種話,可能有人會覺得詫異,心想:「你不是常常在電視上冷靜分析藝人的表情和想法嗎?」但那些都是事先看過節目的企劃書,先做好心理準備才有可能達成的。

一旦發生自己無法預料的狀況,就算是我也無法保持冷靜。我跟大家一樣,情緒一激動便會難以保持客觀。

過去也有許多偉人失去客觀的例子。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用電擊殺死遊樂園大象的電影一上映,便受到了全美的撻伐;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在研究古柯鹼的過程中自己卻中毒成癮,遭受到旁人懷疑的目光。無論擁有多麼優秀的腦袋,一旦失去冷靜的判斷能力,人生的重要時刻就會在瞬間毀於一旦。

由此可知,想要沒有盲點的做出決定就是這麼困難的事情。

人人都有的三大成見

為什麼想要客觀思考事情會這麼難呢?客觀是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無法冷靜行動?

是因為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還是因為沒學過邏輯思考能力?抑或是缺乏長期性的計劃能力……?

上述幾點的確都是導致我們產生盲點的原因之一,但當中其實還隱藏著一個更根深蒂固的問題。不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便無法獲得更進一步的零盲點決定力。究竟是什麼問題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並不渴望自己毫無盲點」

可能有人會覺得「你在說什麼啊?」我在前面也提過,大家都覺得客觀、沒有成見很重要,各位讀者想必也是為了「消除盲點」才拿起本書的。

但我這裡想強調的是,明明每個人腦中都知道避開盲點很重要,卻不會打從心底「渴望沒有盲點」。幾乎沒有人會跟「想要發大財」和「想要事業成就」一樣的想要沒有盲點。理由很簡單,因為世上大多數的人都受到了三大成見影響。

成見1:覺得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比別人正確。

真相:任何人都有自認能力高於平均的傾向。

成見2: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最清楚。

真相:每個人正確理解自己的程度只有一◯%。

成見3:自己的事最好由自己來判斷。

真相:外人反而比你還要了解你。

以下為大家進一步說明。

首先第一個成見是「覺得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比別人正確」。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當人被問到「你覺得自己是個判斷力好的人嗎?」時,大多數的人都會回答「雖然有時也會判斷錯誤,但大致上比其他人能夠正確看待事物。」

但這個回答很明顯不符合現實,因為不可能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夠判斷得比其他人正確。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過度相信自己的技術和判斷能力、且認為自己的客觀能力高於平均值的傾向。

舉個有名的例子,美國有個跟開車有關的問卷調查顯示,約有九三%的人認為「我的開車技術高於平均值」;而在日本的交友網站調查中,認為「我的外貌高於平均值」的人則達七七%。

客觀能力也有類似的數值。組織心理學家塔莎.歐里希(Tasha Eurich)博士表示,認為自己比他人擁有更客觀的判斷能力的人高達整體的九五%。總之,我們都會有想要高估自己能力的心理。

你的事,你不一定清楚

影響客觀性的第二個成見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最清楚」。很多人認為自己就是最理解自己的人,但多項數據都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首先來看看剛才介紹到的塔莎.歐里希博士的言論:

有九五%的人自認為很了解自己,但實際的了解程度通常只有一◯~一五%而已。我們缺乏自我判斷的能力,因此無法正確掌握自己的表現和能力。

從過去的相關測驗中可看到,受試者的自我診斷通常會和第三者的意見迥異。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人總會高估自己的外貌和技能,但其實我們連以下事物都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 自己具備多少領導能力,能夠帶領周圍的人?
• 在學校的考試成績有多好?
• 下週大約能提升多少工作產能?
• 運用哪些資料可以解決問題?

這是人類普遍會有的傾向,再優秀的專家也無可避免。

舉個具體的例子。心理學家大衛.達寧(David Dunning)曾透過四個實驗來研究「專家是否能夠正確掌握自己擁有多少知識?」。

具體的實驗方法是,他聚集了一群自稱是金融專家的人,給每個人看十五個專業用語,並問他們「哪個名詞你可以解釋得出來?」這當中設了一個陷阱,其實在那些專有名詞當中,有三個是博士自創的假單詞。

包括「預付評級股票」、「免除固定匯率」、「年間信用」,都是一些似乎真的存在的詞彙。金融門外漢不懂就算了,真正的專家應該要能夠辨別其真偽,沒想到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照理來說,金融專家應該要比外行人更具備豐富的知識,可是自稱「自己擁有金融專業素養」的人當中,有九二%的人看到這些假單字時表示「這個名詞我非常熟悉」。

其他領域也確認過有相同情形,在生物學和地理等領域中,一樣可以看到專業度越高的人,看到那些若有似無的單字,回答「我知道!」的比例越高。總結來說,即使是專業知識豐富的專家也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識程度。

臉書大頭貼應該讓人幫你選,為什麼?

再來是影響判斷能力的第三個成見——「自己的事最好由自己來判斷」。如大家所見,其實我們非常不了解自己,不僅如此,根據近十幾年來的研究發現,「外人」其實反而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舉個最近的例子:我們無法自行挑選出自己最好看的臉書大頭貼。

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進行過一個實驗,他們請一百零二名學生從十二張照片中,挑出兩張當社群網站或交友網站的個人頭像,接著對完全不認識參加者的第三者進行相同指令,請他們從學生的照片中,選出適合登在網路上的照片。

最後由網路上的人為兩邊挑選的照片評分,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相較於學生自己選的照片,他人挑選的照片整體來說比較容易給人「形象良好、看起來很值得信賴、很有自信」的印象。

看到這個結果,研究者表示這個調查結果給大家的啟發就是,如果要挑選照片來當個人頭像,還是要找自己以外的人來選比較好。看來我們在挑選自己的大頭貼時,似乎容易因為自我意識過剩,而挑不出最好的一張。

另外,心理學家約書亞.傑克森(Joshua Jackson)在分析六百人的性格測驗研究中,也闡明了交由「他人」判斷的正確性。

這個調查將「受試者自己認為的性格」和「朋友認為的受試者性格」兩者進行比較,發現以下現象:

• 由他人來診斷自己的個性,正確度較高。
• 他人比自己更能正確判斷出自己的壽命。

除了本人的個性之外,就連壽命也是由他人判斷出來的較為正確,這個結果很令人吃驚吧?從這些結論我們就能看出,只要是自己的事,人就會容易產生盲點。

天才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意識束縛

從前述研究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客觀思考的困難點。人類就是一種一遇到自己的事就會產生盲點、喪失正確看清事物能力的生物。

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進一步培養零盲點的決定力呢?

為了克服這個連偉人都會煩惱的問題,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幸好在這幾年的研究中,發現了兩個維持零盲點的決定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 自我省察=對自己的欲求有正確認知,不受偏見影響、看清真相的能力。

• 知性謙虛=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認知,能促使自己更進一步成長的能力

詳細內容會在第二章中說明,這兩者都是保持零盲點的決定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近來Google和Amazon等大企業都開始重視的能力。

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協助讀者提升自我認知、擺脫人類特有的成見、找回原有的判斷能力。在這個難以辨識真假的現代社會中,相信零盲點的決定力一定能夠幫助各位提升人生的品質。

最後要介紹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說過的話:「天才都是客觀的,他們不外乎就是能夠從精神上客觀看待事情的人物。天才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意識束縛,以至於他們能夠抵達和隨心所欲的凡人完全不同的境界。」 閱讀完整內容
零盲點的決定力:Google、Amazon最重視的用人準則

本文摘錄自‎

零盲點的決定力:Google、Amazon最重視的用人準則

Mentalist DaiGo

由 方言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