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
「眼睛比嘴巴更會說真話」——這句話可說是一句名言。眼睛不僅能讓我們看見多彩多姿的世界,欣賞各種不朽的傑作,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探測到他人的內心世界,無論一個人心裡正在打什麼主意,他的眼神都會立刻忠實的反映出來。
眼睛是人類心靈溝通的重要工具,經由眼神,可達到交換彼此意見的目的。就像剛才所說,人類內心的所思、所慮,不管對方嘴裡說得如何動聽,其眼神也會出賣他自己。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在交談時怎樣從對方的眼神和視線裡探出對方的真正意圖。
(一)和你談話時,並不看你,即使你在對他說些什麼,他的眼光也是遙視遠處。
在說話進入正題的時候,對方時常移開眼光向遠處的話,不是他根本不關心你說些什麼,就是正在算計某些事情。特別是你決定和他結婚的對象,在你談到嚴肅的話題時,若是時常把眼光移向遠處,東張西望的話,我們可以判斷,他(她)的內心正在進行著各種打算。
(二)瞪著你不放時。
遇到對方有「啊!事到如今,聽天由命吧!」這種態度,則表示越到自己的謊言或罪過即將被揭穿時,越會顯示出這種故作鎮定的姿態。
(三)對方眼神閃爍不定的時候。
當某人內心正擔憂某件事,而無法真正坦白說出來的時候,他會有這樣的眼神。可理解為對你有自卑感,或正想欺騙你。當你和朋友見面的時候,看到對方灰暗的眼光,就應該想到對方有不順心的事或發生了什麼意外的事情;而當你和對方交談時,對方的眼睛突然明亮起來,則表示你的話打中了他的心思和興趣。
在交際過程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眼睛確實會傳達出內心的想法。下面,是從對方視線中識破對方心理的一些其它的方法。
(一) 雖然想著對方,但總是裝出左顧右盼的樣子,這不但表示對對方具有強烈的關懷,而且他也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意思。
(二) 將視線集中於對方身上,很快的收回自己的視線的人,大多屬於內向性格者。
(三) 將視線沉下來看對方,表示有意對對方保持自己的威嚴。
(四) 盡量開拓視野,或者視野的方向變化得很厲害的人,這種人大體上懷有某種不安和警戒之心。
(五) 有些人一旦被別人注視的時候,會忽然將視線躲開,這些人大體上都懷有自卑感,或有相形見絀的感受。
交際中觀察表情與動作
人的第一印象是最不容易被抹除的,長相凶惡的人誰也不喜歡,沒有自信的人總是讓人覺得畏首畏尾。有些人就是特別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但這也不過是長相給人的印象罷了。只是這第一印象往往與事實相差不遠,這正是長相的重要性。而表情就比長相更能說明問題。
人類的心理活動頗為微妙。自古就有「相由心生」之說。無論人們的心理變化有多麼神祕莫測,總是會反映到他們的臉部表情上。當你遇到高興的事情,臉頰肌肉會自然放鬆;遇到悲傷的事情,便會呈現一副哭喪的臉。可見,表情比語言更能明顯的向外界傳達一個人的內心動向。不過,以表情窺視人心,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讓一些人表現憤怒、恐怖、誘惑、無動於衷、幸福、悲傷等六種表情,再將錄製後的影片放映給許多人看,請觀眾猜何種表情代表何種感情。結果,觀看影片的這些人,對此六種表情,猜對者平均不到兩種。可見,表演者即使有意擺出憤怒的表情,也可能會讓觀眾以為是悲傷的表情。
更麻煩的是,人們常常為了不使他人察覺到自己的真實情感,便設法隱藏自己的表情。例如洽談業務的雙方,甲方明明在高興的傾聽乙方的陳述,而且不時點頭附和,似乎很想與乙方交易。乙方也因此對這筆生意充滿信心。沒想到甲方最後卻表示:「我明白了,謝謝你,讓我考慮一下再說吧。」這對乙方而言無疑是被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上述兩個例子說明,人們在一般情況下無法從表情了解對方真實的情感,或無法由刻意做出的表情識破對方隱瞞著的本意的原因,通常在於識人者的經驗不多,人們雖不願直接表現感情,即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但也許會不自覺的會以臉部肌肉動作,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表現出來,無論以哪種方式來表現,由於這種做法都使當事人相當痛苦,故其表情與動作便會呈現出非比尋常的不平衡狀態。
一位百科全書的推銷員曾經透露:一個推銷員是否具有成功的推銷術,可以從他把樣本交給顧客,顧客默默的翻閱之際表現出來。這個時候,假使該推銷員漫不經心的環顧起房間陳設的話,那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推銷員。一般情況下,老練的推銷員常會目不轉睛的注視顧客的表情。最好坐在顧客側面,因為每個人臉部的側面肌肉的變化較為明顯。顧客在翻閱樣本的同時,腦海裡也正在盤算是否要買。其心意雖然故意不表現在臉上。但是,我們能夠從其臉部的微妙變化看出端倪。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成不變的所謂「面無表情」者,他們無論聽到什麼話,或看到什麼事物,都會像刻意扼殺感情那樣的毫無表情。許多人遇到這種面無表情的臉時,都不知所措。其實,無表情並不代表沒有感情。隨著他們內心的變化。臉部肌肉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否則,將顯得很不自然。「面無表情」者實際上和你一樣蘊藏著多種感情。
人們也許會認為,謊言可以掩飾,可以裝作若無其事,可以不反應在臉部表情上,可是實際上呢?
人的嘴巴可以說謊,但人的身體絕不會說謊。當人們受到驚嚇、遇到喜事或者產生恐懼感時,情緒的變化必然會導致手心、腳底以及腋下汗腺細胞的興奮。這是由於大腦皮層前運動區或間腦視丘下部發生的興奮通過交感神經導致汗腺細胞的興奮。
我們知道,大腦皮層前運動區與視丘下部都是自律神經的中樞,它們與情緒的急劇變化以及行為前的思維反射具有密切關係。所以,情緒的急劇變化會同時導致手心、腳底汗腺的興奮。
當人們遇到突然的變故時,全身的肌肉會出現特有的收縮現象,並進入行為前的準備狀態,這時如果能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手心、腳底早已被汗水浸溼了。
人們的理智動作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情感則是非語言的。當一個人的語調、手勢等非語言資訊與所說的話不一致時,真正透露其情感的是表達方式而非表達內容。研究傳播學的人都知道,情感資訊有九成以上是非語言的。我們多半在無意識中接收這類資訊(如語調中的焦慮或手勢中的煩躁),我們不會特別注意資訊的性質,而只是默默的接收,然後做出反應,這種能力通常也是透過非語言的形式學習的。
眼神與視線。眼睛的清濁,極為重要。睡眼惺忪的人,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副傻相;而眼睛雪亮,目光炯炯有神的人,自然會顯得聰明伶俐。演技絕佳的演員靠眼睛表演。若某個歌手演唱時目光呆滯,絕不可能成為大明星。眼神的明亮有神或混濁呆滯,反映著一個人的閱歷、見識、聰愚、心境等。一個飽經風霜的政治家或一個滿腹學問的知識分子,跟一個生活生活圈很小的家庭主婦或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夫的眼神就是不一樣。目光呆滯的人,難得會有什麼自信。相反的目光有神的人,則大多有自信。
另外就是初見面和交談時的視線。打招呼時,眼光不定,或是逃避別人的眼光,這有時是不尊敬及不禮貌的表示,而有時並不是本身沒有禮貌,而是自卑感作祟。有的人交談時一直不看對方的眼睛,多數情況下,是膽小、沒信心、怕難為情、畏縮。情侶初次相會,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大人物們的眼神很難應付,他們講話或聽別人講話時,不會從對方的臉上移開視線。這是他們心底沒有懦弱的緣故。不過,有時女性面對男人常常躲閃視線,則不一定是自卑,而另有其他心態。
坐姿與動作。左腿交疊在右腿上,或是雙手交叉放在腿跟兩側,這種人有較強的自信心,他們非常堅信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堂堂正正盤腿的人,也是充滿自信的人。深深坐在椅子上的人,在心理上處於優勢或者想處於優勢。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用「點頭」或用「搖頭」,以表示自己對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這也是自信者的動作。
大腿分開,腳跟併攏,兩手習慣於放在肚臍部位。這種人很有男子漢氣概,有勇氣,也很果斷。他們一旦考慮好某件事情,就會立即去付諸行動。
這種人與人談話時,只要他一張嘴,一定會有一個手部動作,擺動手、相互拍打掌心等等,好像是對他的說話內容的強調。他們做事果斷、自信心強,習慣於在任何場合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主導型人物,很有男子漢的氣慨,性格大多屬於外向型。
還有,握手時,用力回握自己手的人,是富於主動充滿自信的人,握手時無力的人,缺乏魄力,性格軟弱。
從名片和花錢上看準一個人
有時候,當你接到這種名片,就被上面花花綠綠的東西搞得無所適從。這類名片上密密麻麻寫著此人有生以來擁有的各種職位和頭銜,包括某某協會名譽顧問等等。
顯然,對方是個虛榮心極強的人,深怕別人小看他,所以列出他的諸多頭銜去說服別人:他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個舉足輕重、有社會地位的人物。但其實當別人接過他的名片時,都會暗地裡笑他,認為他是個愛面子和無聊的人。
交換名片是彼此表明自己身分的手段,在某些場合下是不可或缺的。但也有人在非工作場合或其他非正式的場合裡,動不動就掏出名片遞給對方,譬如,旅途中剛剛認識不久的朋友,餐廳裡恰好毗鄰而坐的人,酒吧裡初次相遇的女服務員等。為什麼要到處散發名片呢?
原來,這些人在評價他人的時候,運用的標準往往是職業和學歷,既然是以這些來衡量他人,他們自己的名片上當然也就亂七糟的羅列了一些足以讓人讚嘆、信任的頭銜。這些人以為如此就可使對方認為自己是第一流的人物(因為有第一流的頭銜)。可是他們無法察覺到一個事實:頭銜並不代表水準。相反的,這麼做反而讓人看透了隱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感。
動不動便遞名片的行為,還有以下原因:
想了解一個人,我們通常可透過與這個人頻繁的接觸來進行,等到對其有概括性認識之後,自然就會產生適當的評價。但喜歡遞名片的人認為,職業、學歷等背景就等於一個人的一切。因此,只有互相交換名片,了解對方的背景,他們才會產生「證實身分」的安心感。
不過,也有一些特殊情況。那就是每當升遷、榮調,名片上有了新亮眼頭銜時,一般人都會迫不及待的渴望散發名片。另外,推銷員為了洽談商務,增加客戶,也會隨時散發名片。
所以,由名片的使用情況來認識一個人,的確是一門學問。
從花錢上來看一個人,較為有趣的例子,是那些支出顯著不平衡的事例。例如:有些人不太重視吃住,僅住在一般的房子內,也不太重視外表,吃的方面也相當節省;然而,他們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卻不惜花費鉅資。還有些人寧肯省吃儉用,將日常開銷降到最低,也要先花大錢買摩托車、電視、音響等享樂產品。可以說他們把生活與興趣的主從關係完全顛倒了。
這種人的內心深處,往往有著某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阻礙了他們對衣食住行等基本社會生活的關切,而逃避到他自己創造的興趣世界中。至於那些有意、不適當的揮霍、顯擺,也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現。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不白目社交
蔡賢隆、吳利平、王衛峰
由 崧燁文化出版 提供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