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性PTSD」是長期且反覆的慢性創傷所導致的症狀,除了PTSD的三大症狀(「重現」、「逃避」、「感覺受威脅」)之外,還可能出現另外三種症狀(「情緒失調」、「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人際關係障礙」)。當然,診斷時除了確認症狀之外,同時也必須了解個案的成長歷程及近期發生的事件,確定個案曾面臨伴隨著高度威脅或恐懼的強烈且長期或反覆發生的事件。
本書的主題「發展性創傷」,就是童年時期所受的慢性創傷,亦是造成複雜性PTSD的原因之一。
順帶一提,兒童遭受複雜性創傷時出現的症狀相當廣泛,為了給予適當的診斷,有人提出了「發展性創傷『疾患』(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概念,意指因為發展性創傷而出現類似ADHD的症狀、行為障礙、解離等症狀後,最終成為複雜性PTSD的狀況,但目前尚未被認可為正式診斷標準。
雖然容易與發展性創傷混淆,但「發展性創傷『疾患』」這個診斷標準提議,基本上是為了掌握兒童在受到不當對待時所呈現的病狀。
容我重述,相對地,「發展性創傷」則是指「童年時期遭受的心理創傷」。當我們追溯一個成年人為什麼總是感到「活得好累」時,經常發現背後的原因正是當事人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創傷(發展性創傷)。此時我們會將其診斷為「複雜性PTSD」,或是「肇因於發展性創傷的症狀」。
當一個人承受過大的壓力,便可能出現類似ADHD或發展障礙的能力低落現象。
由於創傷研究仍是現在進行式,因此有時難免出現定義跟不上實際案例的狀況。我們可以說,對創傷了解得愈透徹,就愈容易體會定義與實際狀況的差異,因而感到混亂。各位的認知當然沒有問題:不論是成人或兒童,只要遭受強烈或持續性的壓力,就有可能產生創傷;各種概念或診斷名稱,都只是為了方便社會大眾理解。
只不過,臨床上有太多個案的問題,原因都出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創傷。另外,當事人也可以明確感受到,童年時期創傷所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成年後的創傷。因此,我在第4章也會說明,若想釐清創傷的全貌,我認為以「發展性創傷」作為起點,應該是了解創傷形成機制的捷徑。
其他壓力相關障礙
各位或許也曾耳聞其他與心理創傷或壓力症候群相關的診斷名稱,例如「急性壓力症(ASD)」。急性壓力症會出現與PTSD相同的症狀,不過通常在一個月之內可獲得改善。若個案被診斷為急性壓力症,但症狀卻持續一個月以上,便可判斷為PTSD。
另一個診斷名稱是「適應障礙症」。適應障礙症是一種壓力症候群,當壓力來源明確且造成身心不適,就會被診斷為此病症。所謂的不適,包括不安、抑鬱、焦躁、混亂等心理症狀,倦怠、頭痛、肩頸僵硬、腹痛、盜汗、暈眩等生理症狀,以及在工作等社會行為上出現障礙的狀況。
相反地,壓力來源不明確,又有憂鬱症狀時,則會被診斷為憂鬱症。
若個案的症狀不達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標準,無法給予一個明確的診斷名稱,許多醫師就會將其診斷為適應障礙症,所以適應障礙症也被揶揄為「垃圾桶般的診斷名稱」。也正因如此,人們往往難以體會適應障礙症實質上就是一種壓力症候群。
以上介紹的就是各種與創傷相關的診斷名稱及概念,當然,概念或診斷名稱都不等於症狀或現實情況。如前所述,診斷名稱只是為了方便理解而取的稱呼,因此有時會出現與實際狀況不一致的案例,再加上創傷研究的歷史還很短,目前也仍在持續研究中,因此這種現象更是顯著。相信這些標準日後都會在反覆的驗證下持續發展,並且更加合宜。
每個人都抱有創傷
如上所述,近年,我們終於可以透過創傷的概念,來解釋許多人感到「活得好累」的原因,專家也能愈來愈自然地將創傷視為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問題,而非罕見的障礙。
例如,臨床心理學的專業期刊《臨床心理學》2020年第20期第1號的特輯,標題就是「每個人都受了傷――心理創傷治療」,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依照官方的正式診斷標準,個案必須經歷過瀕死或重大事件,才能被診斷為心理創傷。我期待此診斷標準未來能被重新檢視,將導致人們「活得好累」的原因,也就是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也一併列入。有關「創傷就是壓力症候群」的概念,我將在第4章詳述。
接下來,我將更詳細地解說創傷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