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的表現和心理特點

大家可以透過網路上的測試知道自己的性格類型,透過對不同性格心理特點和表現的研究,可以讓你在生活中更加如魚得水。為了更了解自己及他人,心理學家將人的性格分為九大類型,分別是:完美主義者、給予者、實踐者、悲情浪漫者、觀察者、懷疑論者、享樂主義者、保護者、調停者。



1.1 完美主義者─追求的一生


一提到完美主義者,人們一下子就會和工作狂、吹毛求疵的人連繫起來。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那麼多半是件令人頭痛的事。甚至有人總結:完美主義的人適合當員工,但不適合當朋友。這樣的說法自然有它的道理,但也不完全科學。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完美主義者,更全面地了解他們吧。

「我想我是一個不夠完美的完美主義者。」曾經有一位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教授這樣介紹自己。一次,他參加一個有關「憤怒」的談話節目,談到完美主義者比較容易憤怒的話題,覺得甚有心得,便滔滔不絕地分享著。就在這個時候主持人突然問道:「請問您自認為是完美主義者嗎?」面對突如其來的提問,他給出了一個完美主義者在此時所能做出的最完美的回答,「我想我是一個不夠完美的完美主義者。」

什麼是完美?完美就是不允許有一絲瑕疵。你會發現,在自己的身邊,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苛刻、固執、吹毛求疵,彷彿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他們的標準,這一群人就被稱為完美主義者。

不完美毋寧死

完美主義者有一種求好的心態,因此任何事情都會在萬事俱備的時候才開始,否則就會焦慮、會擔心、會害怕這個過程中出現自己難以掌控的事情,從而影響事情的完美程度。

「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這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的邏輯,如果完美主義者要射擊,那麼在教練講完後,他會不緊不慢地走上前,拿起槍,開始瞄準。他瞄啊,瞄啊,瞄啊……幾分鐘過去了,還是沒有開槍的跡象。因為他要在瞄到百分之百準的情況下才會開槍,而事實上,是很難瞄得那麼準的,所以他基本上不會開槍。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讓完美主義者開始做一件事情是很困難的。

完美主義者都有「為完美隨時準備著」的心態。例如,有一個完美主義者在裝修房子的時候為客廳買了一盞漂亮的燈,這個燈由四十個小燈泡組成。有一天,其中的一盞小燈壞了,妻子提醒他趕緊再買一盞。這時,妻子卻會發現他直接從家裡拿出來一盞新的。

「我就知道有一天會壞的,所以提前準備好了。」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他們在做事情之前就已經預測出了種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做好充足的準備,隨時再現不完美中的完美。

缺乏安全感的一群人

有人說,完美主義者之所以對萬事追求至善至美,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美好的東西,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進而使得他們對失敗有一種恐懼感。

就像一個有潔癖的人之所以反覆洗滌,並不是因為他本身愛乾淨,而是因為他害怕細菌和病毒會傷害到自己,所以才會如此極端。正如不丹僧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所說,「恐懼的背後是對確定性的不斷渴求。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是常態時,當你確信一切不可能保持恆常與不變時,就能升起無畏之心。這時你會發現,自己既能準備好面對最壞的情況,同時又能允許最好的事情發生,既而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

測測你是否是完美主義者

如果你要判定自己是否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請看看以下幾個問題。

(1)當你在工作的時候,別人說話或打岔時你的注意力是否會被打斷,並且會因此感到慍怒?

(2)當你在計劃購物時,你是否不想理睬對你促銷的人,而是自己去找一些需要的資訊,然後再作定奪?

(3)你是否對那些過得隨便的人感到非常厭惡,並且暗自批評他們對生活不負責?

(4)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換另一種方式,也許更加理想?

(5)你是否經常對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滿,因而經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6)你是否經常顧及別人的需求,而放棄你自己的需求和機會?

(7)你是否經常認為做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卻又希望自己能夠再輕鬆些?

(8)你是否常常在心裡計劃今天該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

(9)你是否經常對自己的服裝或居室的布置感到不滿意,因而時常變動它們?

(10)你是否不斷地因別人沒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親自重做?

這些問題中,如果你大部分或者所有都是肯定回答的話,那麼,你基本上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了。

1.2 給予者─只求付出不求回報


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此,不屬於同一類的人往往很難走近另一類人的圈子。例如,自私的人常常無法理解慷慨的人,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能對別人不計回報地付出。

小張是一所大學的兼課老師,這所學校的管理並不嚴格,尤其對於他所教授的這種非專業課程,學生的出勤率更是非常低。平時在教師休息室的時候,一大群兼課老師們便常常談論學生們的情況,言語中也流露著不認真的態度。

可是小張認為,自己不能因為他們是大學生就不負責,哪怕只有一個學生來聽課,自己也要非常認真才對。接近學期末的時候,班裡的學生越來越少,有幾堂課竟然沒有任何學生出席。有一次,小張就遇到了這種情況。面對空蕩蕩的教室,他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覺得自己平時對這些學生這麼用心,並且課講得也不錯,結果竟然沒人來上課呢?

其實,小張生氣的真正原因是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這使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課講得不好。其實,他的課講得還算不錯,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問題並不在他,其他的老師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則表示沒什麼,還省了上課呢!所以說,小張是典型的「給予者」人格。

每年,走上舞臺的那些人,縱然讓人敬佩,但也讓人覺得那是一般人做不出來的壯舉。這樣的一群人,就屬於我們九型人格中的第二種「給予者」。

在「雨傘效應」裡看見自己

作為給予者性格的人們,他們在下雨的時候,會為自己的同伴提供一把雨傘,然後希望自己能夠依偎在對方的臂彎中,這就是雨傘效應。當然,前提是他們給予了對方東西,一定也是希望得到回報的,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讓他們貢獻了雨傘,他們一定也希望自己不要淋雨,這就是九型人格裡給予者的性格特點─為了回報的付出。如果他們記住了別人的生日,一定也希望自己的生日被別人記住。這種做法他們自己也很難解釋,難道自己是為了回報才去做某件事情的嗎?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對別人非常地友好、熱情,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為他人做些什麼。例如,有些人表現出很友好的分享行為,有些人會捨己救人,有些人會收養很多的孤兒等,這些都讓我們覺得他們就是無私奉獻的給予者。

其實,判斷給予者不能僅僅停留在行為層面上,而應該結合心理層面來看。假如有兩個小孩都去攙扶過馬路的老奶奶,但他倆的內心活動並不一定是一樣的,一個可能是覺得老奶奶行動不方便,確實需要他的幫助,另一個可能覺得老奶奶的確需要幫助,而他這樣做不僅幫助了老奶奶,還能得到別人的讚揚。

從上述兩者的情況來看,後者就是所謂的「給予者」。他們的付出是需要回報的,當然,這個回報不一定是物質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精神回報,即別人的肯定和認同。

給予者的特徵

給予者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別人連繫在一起的。他們相信,他人需要他們的理解,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需要他們的幫助。如果他們付出的努力沒有被發現或認可,他們會感到遭受了打擊。

給予者往往只看到別人的需要,不斷地付出,甚至是強迫性地給予,而忽視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直到自己無力承受、身心俱疲、情緒變壞,還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給予者沒有穩定的自我,因為他們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說,要想變成別人希望的樣子很容易,要想成為自己卻很難。給予者從小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確信: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獲得他人的認可。

這樣的觀念讓他們總是不自覺地改變自己,迎合他人。他們知道該如何表現才能受到歡迎,他們過度的要求獲得他人的好感和認同。

希望成為他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中獲得被愛和被欣賞的感覺,願意滿足他人的需求,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和多樣的自我─能夠在不同的朋友面前展示不同的自我。

給予者是舞臺上的演員,他們展示的只是他人想看的,而非真正的自己。一個女人可以成為千面女郎。一個男人可以把自身不同的特質分給不同的女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在偽裝自我,又是在引誘他人進入虛假的情誼。真正的問題是,他們已經習慣了從他人的正面讚賞中尋求安全感。

給予者的生活以人際關係為導向,他們把人際關係視為維持生存的最重要條件。當然,因為他們願意付出,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去迎合他人的要求,懂得投其所好,並為他人著想,所以他們的人際關係看來還是不錯的。

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他們建立了一套靈敏的「雷達」系統,能夠迅速探測到他人的情緒和喜好。給予者說,他們能夠調整自己的感情去適應他人,而且透過這種調整,能夠確保自己更受歡迎。他們還說,他們甚至會強迫自己改變習慣,被迫放棄自己的需要,以此換來他人的關愛。

另外,給予者的人際關係裡還有一個特點─權威關係。他們喜歡權力,也希望得到當權者的愛。他們喜歡扮演宰相,而不是國王。他們透過維護權威,讓自己獲得利益和安全感。

給予者傾向於透過奉承來操控他人。所有人被給予者分成兩類,有價值的和沒價值的,為了贏得那些「有價值」的人,他們會展開競爭。對於比自己厲害的人,他們會施展誘惑;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他們則趾高氣揚。

1.3 實踐者─扎扎實實的工作者


如果說上一小節中我們所講到的「給予者」是以人際關係為導向的話,那麼本小節中提到的「實踐者」則是以事情為導向的。前者在乎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否,而後者更在乎所做事情的成功與否。

渴望成功的實踐者

實踐者一般情況下做事效率是比較高的,他們看中在工作中的表現和成就,喜歡競爭,競爭的目的是為了取勝。因此,實踐者的開拓性是比較強的。如果實踐者是公司職員的話,那麼他們通常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

實踐者的內心以領導者形象自居,就算是普通的員工,在這種人格的驅使下,也會讓有些主管產生「到底你是主管,還是我是主管」的感覺。例如,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去某地旅遊,帶隊的導遊要是還沒出現,實踐者人格的人就非常有可能暫時先承擔起帶領大家的任務。

實踐者渴望成功,渴望成為領導者。他們知道什麼事情才是重要的,然後努力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享受著成功的快樂。一般來說,「實踐者」更喜歡單槍匹馬「辦事」,但是當「實踐者」接受了團隊的力量後,他們也能夠從集體的角度,推動著工作的進行。

情商不高的一些人

實踐者一般情商不是很高,因為他們太過於關注事情本身,而忽略了人際關係的培養。也就是說,他們和同事建立起來的關係基本上都是工作關係。這在這個以人際關係為導向的社會中多少是有些吃虧的。

再加上實踐者太過渴望成功,而有成功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傷害。一般人都是以和為貴的,因此實踐者的這種性格經常會因為自己的追求而傷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在傷害之後,又不善於去處理,因此導致矛盾的循環。

當然,這並不代表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惡意競爭,故意傷害他人利益。對於實踐者來說,這一切都是無意的,有時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

實踐者性格的人太在乎事業本身,所以他們難以了解個人的感覺,往往在工作時把情感放到一邊。例如,一個實踐者性格的人如果需要經常加班的話,他很難接受伴侶打電話要他陪伴的要求。

人際關係的弱勢

正如每一種人格都有自己的劣勢一樣,實踐者也有自己的人格劣勢。因為很難保證每一位實踐者都能成為公司、企業、大學、研究所裡的領導者,那麼在實際工作當中,當實踐者的領導魅力突顯時,站在一旁的真正的「上級」的內心多少會存有芥蒂,會產生地位被侵犯的感覺。也就是說,他們的人格劣勢主要是人際關係方面的。

在同級的同事關係中,也很難接受這種處處想出頭的人作為搭檔。如果工作搭檔是九型人格中的「懷疑論」者的話,這種人際關係就更為複雜了。

例如,在工作中,實踐者的「主管」天性總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在與人講述工作進程、實施計畫時,無意中會忽視了出謀劃策的「懷疑論者」,這會讓「懷疑論者」感覺不舒服、被搶了風頭、受到了冷遇。於是,他會把實踐者的實際行動看成是蓄意地誇大自我行為,並且最終也是為了謀求實踐者自身利益。

1.4 悲情浪漫者─傷春悲秋的浪漫氣質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會傷感,也會吟詩,她的一生就這樣悲情並浪漫著。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在我們看來似乎略顯「矯情」。但是,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裝出來的樣子,而是固有些人格所致。

有一樁凶殺案,凶手李某就是一位九型人格中的悲情浪漫者。李某在未成年時和母親、繼父生活在一起,家庭的破碎不可避免地帶給他被忽略與被遺棄的痛楚,而這幾乎是「悲情浪漫者」共同的童年記憶。

李某的高中沒能讀完,他的母親對他也很冷淡,在他滿十八歲時即把他逐出家門。強烈的被忽略與被遺棄的感受會使「悲情浪漫者」形成頑固的自卑感─「我失去愛是因為我不配得到愛,我毫無價值。」使自我否定與遙不可及的理想造成令人難耐的巨大壓力。

離開家後,李某便隻身一人到他鄉謀生,因為沒有任何學歷和謀生技能,所以只能去餐廳做苦工,在那裡,他認識了工讀生韓某,不久兩人便成為戀人。但是這樣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李某因為一次和顧客發生口角而被開除,女友也隨即提出了分手。

遭受到失業、失戀的雙重打擊,李某從小因為被拋棄而產生的憤怒感被徹底激發,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他殺害了前女友。

李某就是典型的悲情浪漫者,他們敏感、憂鬱,有些時候可能會因衝動而做出錯事,但是其實他們骨子裡並沒有惡,他們只是被情緒所困,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思想根源吧。

童年:並不美好的回憶

每個人定位於九型人格的九宮圖循環線的哪一點上,既取決於他(或她)「出生時的內分泌腺平衡」,更受制於他獨特而失衡的早期際遇─蘇珊・贊諾斯。

對於悲情浪漫者而言,他們童年的成長氛圍並不好,一般會有兩種,一種是在童年時遭到拋棄,這裡的拋棄是廣義的拋棄,也包括類似父母離婚、從小交給外人養大等情形;另一種是生活在充滿憂鬱的家庭中,大人身上的痛苦被孩子感知了,尤其是那種父母不得志而鬱鬱寡歡的家庭。

情緒:憂鬱的孩子

悲情浪漫者最主要的情緒狀態就是憂鬱。他們被這種情緒所吸引,就如同在迷失和痛苦的土地上,發現了一座扭曲情感的庇護所。這種情緒和抑鬱一樣,都產生於缺失感,但不同的是,憂鬱能帶來甜蜜的遺憾。

悲情浪漫者總是頑固地把守情感的黑暗面,他們寧願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哪怕是痛苦的,也不願意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在他們看來,憂鬱情緒中的悲傷是美好的,如同一片荒涼海岸上的迷霧。

與普通人相比,悲情浪漫者更願意接受強烈的憂鬱感。他們認為,憂鬱是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情緒能讓他們的生活得到昇華。

此外,他們還有第二種情緒─憤怒。悲情浪漫者的憤怒並非對他人的憤怒,而是內心的自責,認為自己沒有做好,對自己強烈不滿。這種自責常常讓他們感到無助,會長時間地感到不知所措。

在他們看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因為他們的情緒說變就變。

愛情:遠看一朵花,近看一個疤

他們是渴望得到愛的人,並且他們想像中的愛情是完美無缺的,但是這個完美畫面往往會被現實生活中那些令人厭煩的時刻給破壞。如果他們必須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瑣事,比如收拾伴侶的襪子,或者容忍他人的某種特性,他們就會變得非常憤怒和失望。

他們還會把這些小問題放大,伴侶身上的任何小毛病都會變成不能容忍的刺激。但是一旦雙方的關係恢復了距離,悲情主義者又會開始思念這種親密感。

他們的愛情經常是分分合合:擁有的時候推開,得不到的時候又拉回來。他們特別渴望激情四射、能夠帶來滿足感的兩性關係。他們不願意接受「普遍情感的平淡」,不願意承認自己和別人一樣,而需要透過缺失、想像和戲劇性的行動來重新加固個人的情感。

1.5 觀察者─冷靜的分析者


說觀察者屬於冷靜的分析者並不合適,其實,他們更像是一個孤獨的旁觀者。在自己造就的城堡裡,安靜地看著外面的一切,而這個城堡,是築在他們心裡的一道圍牆。

在外人看來,小琴是一個十分獨立的人。在工作中,她基本上不需要和別人進行交流,就能處理好問題。當然,這並不是說她的性格不好、人際關係很差等。

其實,她雖然不怎麼和大家接觸,但當有人需要她幫忙時,她還是很友善的。因此,對於她平時這種貌似「不合群」的行為,大家也不太計較。對小琴來說,和大家一起合作做一項任務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就連生活中,她也不喜歡別人的介入。平時下了班或者週末,同事們經常會約逛街、郊遊,對於這種集體活動,小琴向來是能推就推。甚至,有人懷疑小琴是不是曾經受過什麼傷害,導致她現在的社交能力受到影響。

其實不是的。小琴這樣的性格是從小就有的。早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就發現她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總是一個人玩,或者安靜地發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出現這樣的行為大人還是多少會擔憂,媽媽擔心她將來適應不了社會,無法生存。可事實並不是大家所擔心的那樣。

在這樣的性格下,小琴還是慢慢地長大了,除了依然不怎麼喜歡主動和人說話外,其他方面的能力並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而且事業發展得還不錯。

正如小琴一樣,觀察者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個性。

穿著盔甲的心靈

他們喜歡待在家裡,把電話線拔掉,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觀察者的內心就如同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只有頂部開了幾扇很小的窗戶。城堡的主人很少離開,總是躲在高牆後,偷偷審視著那些前來敲門的人。

他們的內心就像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盔甲,用這層盔甲來抵禦外界的侵略,同時保護自己不被他人入侵。對觀察者來說,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危險和侵犯性,他們不願意到外面去,而寧願待在自己的城堡裡,哪怕一無所獲。他們的防禦策略是撤退,盡量減少接觸,把自己的需要最簡化,盡量保護自己的私人空間。

他們非常獨立,能夠一個人幸福生活。他們的需求很少,能從自己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巨大的樂趣,不會為瑣事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之所以如此獨立,是因為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注意力從情感和本能中抽離出來,並強迫自己生活在自己的思想裡。

請保持安全距離

在工作場合中,觀察者對他們的工作夥伴、屬下,甚至工作本身的需求都小心翼翼,他們喜歡獨立作業,不喜歡無聊的規定及過度的會議,不喜歡受到嚴密的督導。「沒有人能真正了解我所做的一切,我喜歡關上門工作的自由。」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人接觸。遇到這種情況,觀察者往往會有自己的方法。他們會讓他人去完成與社會的正面接觸,然後透過電話向他們匯報。他們總是避免與社會產生連繫,他們喜歡不干涉、不參與、不涉及的狀態。

對他們來說,安全距離就意味著「不被包括在內」,除非他們獲得的親密關係能夠保證他們的獨立,否則他們就會想辦法逃避,或者把這種親密接觸從生活中隔離出來。

觀察者對那些深奧的科學,尤其是能夠解釋人類行為的系統知識特別感興趣。透過掌握一門系統的學問,如數學、心理分析學等,他們就能從思想上理解事物的相互作用,就能在系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觀察者需要一個自己的私密空間,在那裡,他們會有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他們沉寂在「隱士」般的快樂中,接受並享受著這一切。

1.6 懷疑論者─疑神疑鬼的一群人


懷疑論者的基本性格特徵是用思想代替行動,懼怕權威,逃避成就。原因是他們克服不了內心的恐懼和疑慮,因為他們容易對周遭人的行為產生懷疑,並且總是事事往壞處想。

劉志峰是典型的懷疑論者。在工作中,如果一個企業能給予他明確的任務及相當的重視,他就會對該公司作出相應的忠誠,哪怕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如果公司一直都能夠給予其足夠的安全感,他就不會辭職。

但是,前不久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他決定離職。原來,公司本來有一次去海外學習的機會,大家私下都說他是最好的人選,老闆似乎也暗示過這一點,但最終定下來的卻是另外一位新人。於是,他就開始懷疑,他們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關係啊,是不是他被人擠下去了等。

懷疑論者一旦對所信任的人產生懷疑,那麼他們對信任對象的忠誠馬上就會遭到破壞,並且會立刻採取行動,即要麼辭職(逃避),要麼反抗(反恐懼)去消除這些疑慮,劉志峰則選擇了前者。

像劉志峰這樣的懷疑論者其實還有很多,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懷疑論者的具體特點。

可信任的懷疑論者

懷疑論者是有責任心的、可信賴的人。他們對家庭、朋友、同事絕對忠誠,並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處處懷疑,而是可信賴的。但是,他們的忠誠和可信賴是有前提的,即你得讓他們感到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才會毫無保留的付出。只要有一個讓他們安身立命的奮鬥目標,他們便可以完全放下自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十分忠誠的左右手。

懷疑論者忍受不了一絲的不信任感,因此如果你讓他感覺到了被懷疑,那麼,他會立刻作出行動來逃避這種不信任感。

懷疑論者有很強的分析能力。他們感官敏銳,警覺性高,能覺察到潛伏危機,對任何弱點都很敏感,善於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思考,喜歡唱反調。正是由於他們這種敏感和喜歡唱反調,才決定了他們分析問題深刻且全面。

成功恐懼症

懷疑論者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恐懼成功,有破壞成功的傾向。當成功已經清晰可見時,反而無法有效前進,找不到反對力量就無法集中注意力,於是懷疑開始出現,從而把本來可以辦好的事情搞砸。

還是接著本文一開始的例子講。劉志峰讀國中時是排球校隊的,平時所做的練習都是為了參加聯合賽。對於特別需要別人關注的青少年來說,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同樣,劉志峰也感到非常自豪。但是臨近比賽的時候,他突然覺得自己做不到,他發現他的發球水準變得很不穩定,幾乎每次到模擬賽的時候就會開始胡思亂想,帶著嚴重的疑慮情緒,平時練習時相當好的發球技術,一到比賽場地就不行了。這是因為他給自己帶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得到,正是這種心理負擔致使他的技術沒有發揮出正常水準,最後竟然變成了一個替補選手,從沒有獲得過上場的資格。

從本節中我們可以發現,劉志峰在小時候就有這樣的人格傾向。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的人格特徵在小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因此,家長要仔細觀察,對於不良性格特徵的孩子要及時糾正。

1.7 享樂主義者─享受生活的族群


享樂主義者是九型人格中的第七種人格,又稱為活躍型、通才者和創造者。他們對事情容易激動並且非常狂熱,是典型的外向人,對每一種刺激都有立即的反應,發現事事皆令人興奮、鼓舞,並且容易陶醉在其中。

美少年納西瑟斯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有一位仙女厄科(Echo)卻深深地愛上了他,但是納西瑟斯只關注自己的美貌,他根本沒有聽到仙女厄科在呼喚他的名字。傷心的仙女最後化作了一縷回聲,而納西瑟斯最終望著自己的倒影憔悴而死,化作了美麗的水仙花。

像神話中的納西瑟斯一樣,享樂主義者非常迷戀自己的青春,希望自己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們是快樂的、有朝氣的、易興奮的人,活潑而精力充沛。就像當年那些年輕的嬉皮一樣,他們脫離世俗、自由奔放、回歸簡單的生活,把社會最大限度地理想化。

情緒:「少年不知愁滋味」

樂觀是享樂主義者最基本的情緒。他們的一生都需要新鮮感,崇尚潮流,不喜承受壓力,怕負面情緒。他們想過愉快的生活、想創新、想自娛娛人,渴望過比較享受的生活,把人間的不美好化為烏有。他們喜歡投入體驗快樂及情緒高昂的世界,所以他們總是不斷地尋找快樂、體驗快樂。

享樂主義者不會表現出焦慮。他們看起來從不害怕。其實他們也有害怕的時候,只是通常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想像化解恐懼。他們給人的感覺很放鬆、很陽光,喜歡計劃並把計畫付諸行動。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把思想集中在對未來成功的規劃上,多疑症狀並不會在他們身上出現。

性格:自戀的孩子

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健康的自戀。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發現自己獨特的價值和特質。但如果我們過於沉迷自身的獨特性中,而忽略甚至扭曲一些客觀現實,那就有問題了。

享樂主義者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堅信自己是出類拔萃的,他們只尋找那些支持他們觀點的環境和人,希望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切。他們堅持理想中的現實,但是又無法讓這種理想狀態在現實中實現。他們的態度變得極度主觀,個人身上的任何特點都被高度強調,自我欺騙的效應越來越嚴重,「哼,我就高興我是我!」這種內心的毒藥取代了改變外在的要求。

行動:在計劃中進行

享樂主義者相信生命是沒有止境的,總是有令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等著他們。

他們喜歡同時擁有多種選擇,並且為自己同時安排很多後備計畫。從防禦策略上來看,根據一系列連續的選擇來計劃未來,能夠增強生活中的愉悅感,消除枯燥和痛苦。例如,和朋友約好週末去爬山,他們就會考慮到如果下雨了怎麼辦,於是他們會再準備某些室內活動。

工作:刺激比金錢更重要

享樂主義者對創造性永遠充滿興趣。因此,他們適合做一些挑戰型的工作。例如,出色的網路工作者、智囊團的策略提供者。在工作的初始階段,享樂主義者的作用尤其明顯。他們願意去嘗試,願意把新的理念注入想法中,並從反對者身上發現共同點,從而去發現所有事情的美好一面。

因為他們天生樂觀,所以他們擅長帶動周圍人的積極情緒,這就為團隊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他們對於冒險的計畫充滿了興趣和能量。他們願意為一個有趣的專案、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努力工作,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樣為了薪水和個人利益工作。

對於享樂主義者來說,快樂比什麼都重要,因此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只要開心就好!」

閱讀完整內容
你知道的太多了!人格心理學、行為心理學,只要你會呼吸,就能搞懂的日常心理學

本文摘錄自‎

你知道的太多了!人格心理學、行為心理學

郭琳

由 崧燁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