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由工業進入醫療保健

林文章 博士

氫氣於工業

這30年來,台灣的氫工業有很多變化,早期氫氣主要是用在於工業上,例如太空梭的燃料及各種工業供熱……等等,對一般人來說是一種相距甚遠與之無關的氣體,即便是有,那也只是在充灌氣球的應用上。但因為氫氣是一種易燃易爆炸的氣體,使用上有諸多限制,氣球的填充現今已由氦氣取代,因此早期我們對氫的了解知之甚少,只知可以製成氫彈、知悉水電解能夠產氫⋯⋯等等,所知非常有限。

初期台灣工業中很重要的一種工作就是拆船,他們要用大量的氧氣及乙炔來做切割及焊接,由於這兩種氣體的燃燒使用過程極度危險,容易回火爆炸,我就曾目睹氣體鋼瓶爆炸後的慘況,但也正因如此,我心中才萌生了「水電解能產生氫氣及氧氣,若是能直接分解來使用,就不需要冒偌大風險使用氧氣及乙炔」的想法,由此便開始走進了氫電解的各種實務上。想不到這條路一走數十年,開始了電解氫氧氣體來焊接、切割、燃燒及各種能源的應用上。

30年來如一日,但並不如想像中順遂,在早期應用在焊接切割時還可以,但要取代燃料及克服氫氣易爆炸的特性是極不容易的事情,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前進的決心,如同早期說汽車喝水能跑,猶如天方夜譚,但事過30年,這些工業使用上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目前正一一的驗證、實現,並在我們的眼前成功的展現出來。如今21世紀,無論是環保上,及未來能源的應用上,大家都認為氫氣已是最重要的物質能源。

沒有氧活不了,有氫活更好

正當全球開始將氫氣應用在工業上,而且顯然已成為主要發展的工業燃料之時,我在日本金澤大學授課,於同期的教授中了解到氫氣也能應用在人體保健上,甚是新奇。因此在2010年開始投入氫氣應用於人體的研究,並在台灣拿到了氫氧吸入設備的發明專利;而後也在全球重要國家取得氫氣應用於人體的各國專利,開始了近20年來令人難以想像的氫氣吸入應用。

由於30年來電解產氫的實務經驗,使我們對於氫氣應用上的安全性得以受到日本信賴,日本的氫應用比台灣要早得多,但最基本的氫電解卻很少人做,早期我們將氫氣用在工業上,氣體量大,所以對安全性非常重視,因此,對於人體使用的安全問題我們非常有信心。

我想氫氣的應用無非是克服氫氣易產生氣爆的問題,以及如何在電解過程設備的方便、什麼樣的氣量適合人體來使用等等幾個問題,經過自己及日本一些教授的合作下,開發出目前的氫氧機。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沒有氧活不了,有氫活更好」,因為有很多不了解氣體使用的人常說要吸純氫,其實那是不正確的,就像空氣中有氧氣、有氮氣。雖氧氣是不可少的,但也不可過量,因此氫氧在吸入的配比上是要有一個比例的,這樣的使用才能保證安全又能帶給人健康。

李前總統的到訪

氫氣應用在人體上至今已近15年,這其實很不容易,記得第一次李前總統到來,他知道公司是以氫產業為主而特別來訪,我們原以為他只是來看看氫能產業而已,令人意外的是李總統對於氫氣竟相當了解。

他告訴我以色列、日本相關國際上氫的應用有哪些,獲益良多。在愉快的交流中我也向他說明目前我已將氫氣用在人體上,更意想不到的是,一向睿智的李前總統原來喝氫水已行之有年,是從日本的友人那邊取得,並且也曾經從友人口中聽到過氫美機的訊息。

千載難逢的機會,我邀請李總統來進行氫氧氣的吸入體驗。起初他隨行的醫師並不認同,經過總統的說明後他才勉為其難的同意,這也是總統與氫美機緣分的開始。李總統這一用就是好多年,他也常常對人提起氫的好處。還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委員從總統家來電,說李總統特別稱讚我的氫氧機,他很希望把這樣的好設備放到臉書上分享,詢問我是否同意。我當下便欣然同意,同時也非常感念李總統老人家對於我們設備的肯定與支持。


氫氣進入醫療保健

當然這十幾年下來,從無到有,從不可能到現在。中國大陸將氫氧機列入新冠病毒的專用設備,日本也將其列入醫療用氣體,並將我們的設備應用在各種癌症的治療上。    

前年,日本熊本醫院院長赤木純兒醫師出了一本書,報告其在癌症輔助治療上的結果,結果出乎意料的好,令人非常驚訝,因此他們已連續出版多本相關書籍,並且將其結果發表在日本、美國、英國的重要醫學期刊上。

當然目前不只赤木院長,我們的駐日大使謝院長,也曾在他所著作的《流體太極》一書中,在內文特別提及他在日本使用氫氣機,讓他十多年的耳鳴不藥而癒的實際經過。但最讓他驚訝的是這部帶給他莫大幫助的設備,竟是來自台灣,是由台灣授權給日本生產的台灣之光。非常開心我們的設備能為大使帶來幫助,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肯定。

在氫產業深耕30多年,開發出多種氫氧能源設備、汽機車氫氧除碳機、氫氧焰爐具、氫油節能車載設備、大型醫療廢棄物防疫車⋯⋯等等,希望能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現在將技術及專業延伸到醫療保健領域,希望能將氫保健發揚光大,為人們的健康也盡一份力量。 閱讀完整內容
吸氫保健康:權威專家告訴你的氫分子醫學與治療保健之道

本文摘錄自‎

吸氫保健康:權威專家告訴你的氫分子醫學與治療保健之道

主編 郭和昌醫師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