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會覺得復原力是一種超能力——這種力量是英雄和女豪傑的專屬配備,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完全沾不上邊。但事實上:「人人都有復原力,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力量。」
不過許多人的復原力一直處在休眠狀態,因為我們從未學過汲取這股內在力量的方法,所以也無從強化或培養這份能力。可是改變這件事永遠不嫌晚,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各種方法去壯大復原力。在本章中,我們就會為這段歷程拉開序幕。你會清楚地了解內心深處的復原力,並明白自己有辦法藉由重整大腦的迴路,培養、壯大這股力量。
什麼是「復原力」?
「復原力」對你的意義是什麼?說到復原力,你或許會想到橡皮筋,想到它被拉長後,又恢復成原貌。又或者,你會想到柳樹之類的東西,想到它的枝條隨著狂風彎曲擺盪,卻沒有斷裂。那些都是與復原力有關的畫面,但對我而言,復原力不只是能屈能伸的能力。在我看來,復原力是我們體內一股源源不絕的力量,是在面對挑戰時可以汲取的能量。
我對復原力的定義是:「復原力是內在力量的泉源,能讓你安然度過困難和挑戰,使身、心、靈不必承受非必要的折磨。」
你體內蘊含的復原力
復原力不只能讓你從挫折中振作,它還是人體內建的一份力量、資源、智慧和養分。我們的復原力蘊含強化心智所需的一切,所以人才能順利橫度生命中的每道關卡。它總是伴我們左右,幫助我們走出不知所措的迷霧,認清自己有能力化解這些困難。挑戰永遠不會間斷,它們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假如你知道怎樣提取自己的復原力,你就擁有面對這些挑戰需要的利器,不用擔心自己會被打倒。不論你碰到哪一種逆境,復原力都會幫助你克服一路上的阻礙。
此刻你可以想像看看,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就宛如站在一口井的前方。這口井盈滿了涼爽、清澈、波光粼粼的活水,而這些活水持續滋養和幫助所有的萬物生長。
再想像一下,飲用這口井的水會有怎樣的感受。你會有種全身放鬆、心神平靜的感覺嗎?你將在本書中學到從這口井汲水的方法,讓它與你一起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
讓我們來看看這兩位當事人的故事,他們在面對挑戰時,都取用了自己的復原力。(為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本書的所有姓名都是化名。)
珍妮佛,四十四歲,是兩個孩子的媽,也是國小一年級的老師。這一年是她人生中的一大轉折點,因為她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在此之前她非常熱愛跑步,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她連走路都必須拄著兩根拐杖,而且誰也說不準,未來她會因為這個病變成怎樣。珍妮佛對這樣的茫然和不確定性有些不知所措,她曾考慮放棄教學工作,但她明白那些學生為她的人生帶來了多大的歡樂和意義。她發現不論生活從她身上奪走了什麼,在教室裡的時光總是給了她繼續向前的力量。因此即便她生命中仍會面對很多挑戰,這份信念都支持著她繼續面對每一道關卡。
傑佛里,二十七歲,是一位工程師,從十幾歲開始就不時受焦慮所苦。他的心思常常都會被憂慮籠罩,擔心其他人對他的話語或舉止有不好的解讀。他經常在夜裡驚醒,反覆思索他認為自己先前說過的,那些不太得體的應答。他的指甲已被他咬到露出指甲下的嫩肉,他還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潰瘍的問題。直到他交往多年的女友告訴他,她找到了可以幫助他的人,他才開始接受治療。除此之外,他還參加了正念課程,然後發現透過專注當下和探討自己的想法,能有效減輕他焦慮和悲傷的感覺。沒多久,他就發現冥想和瑜伽可以補足他內心失衡的狀態,讓他平穩度過生活中的黑暗期。
為什麼有的人能在逆境中壯大,有的人卻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憂鬱症之類的壓力相關病症?為什麼有的人會變得悲觀、沮喪、憤世嫉俗,但有的人卻能以更樂觀、進取的態度勇往直前?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每天都能在一波又一波的挑戰中乘風破浪,但有的人卻會無所適從?雖然當代科學提供了一些答案,但這背後仍留下了許多待解的謎團。我們知道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家庭和基因等因素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皆會影響我們對壓力的反應。我們也知道每一個人在這些因素上的立足點都不太一樣,而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更是超乎想像地巨大。
找到這股內在力量
從安寧病人、創傷後倖存者到醫師,我協助過成千上萬的人,在他們身上我明白了復原力是人人都有的基本特質,完全不受個人生理和環境因素的影響。然而儘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復原力,但當這份內在力量被困境耗損時,卻非每個人都知道該如何補給它。有些人甚至根本不曉得自己在面對低潮和挑戰時,能靠著壯大這股「愛自己」(self-love)的內在核心力量,去緩衝這些困境對自身的衝擊。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生活經驗中累積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做一個有彈性的人;我們也沒有意識到,有了這份彈性就可以做自己人生的編劇,無論遭逢怎樣的情境,都可以為它寫下全然不同的結局。
不過,只要你願意,任何人都學得會這些事情。這本書會提供了解和壯大復原力的工具,從本章開始,我們會先聚焦在蓬勃發展的神經科學,看看我們的大腦能怎樣藉由訓練,對壓力和逆境做出更正面的反應。接著,我們會在各章中檢視構成復原力的幾個重要元素,及逐一強化它們的方法,包括:
第二章 你會領悟到社會聯結和團體能怎樣強化復原力,並學到建立牢固和永續人際關係的方法。
第三章 探討打造心靈彈性的實用技巧,如此一來,你就能以全新的視野去應對挑戰和變幻無常的事物。
第四章 你會好好認識「毅力」這件事,並知曉行動力能怎樣幫助你挺過人生的考驗。
第五章 將告訴你該如何自我調節這些隨生活波濤洶湧的情緒,因為負面感受會讓人難以好好運用自己的復原力。
第六章 我們會深入探討正面的情緒,並細細了解它對成長、健康和創造力的刺激。
第七章 「好好照顧自己」就是這一章的重點。
第八章 我們會回顧這本書教你的所有內容,然後擬定計畫,讓你的復原力永不枯竭且日益壯大。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看到一則又一則的真人真事,這些故事會敘述他們面對的大、小挑戰,以及當下的反應;你還會學到鍛鍊復原力的具體方法,知道該怎樣把書中傳達的概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透過筆記,記下提升復原力的過程
本書中的許多復原力訓練,都是用書寫方式反思個人的狀態。我鼓勵你準備一本筆記本,專門用來做這些訓練,並用它記錄你在壯大復原力的這條路上,浮現的任何想法和洞見。當你把所有的東西都彙整在一起,不但會更好追蹤自己的進步,還能更輕鬆地回顧先前的反思,以及學到的知識。
重整大腦迴路,變得更正向
所謂建立復原力,其實就是讓大腦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管理壓力和應對威脅。不過,就算你的大腦已經習慣用某種不好的方式處理它們,你也不必為此感到憂心。因為當代蓬勃發展的神經科學指出,大腦神經具有驚人的可塑性,所以人腦的迴路是可以改變的。要做到這一點,你只需要用對的方法去引導大腦的學習能力。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當身處壓力之中,神經系統會在背後做些什麼,而我們又能如何影響它們的運作模式。
位於人體內的危機處理系統
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有一套複雜且巧妙的系統,會在面對威脅和危險時運作,科學家把它叫做「戰鬥/逃跑/定格反應」(fight/flight/freeze response)。簡單來說,這套系統的運作大致如下:受到壓力刺激時,你的感覺系統(即眼、耳、口、鼻和皮膚),會對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有時會被叫做「恐懼中樞」)發送信號。這個區塊的大腦會進一步活化你的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這套神經網絡的主要功能就是「危機處理」,它會激發身體的所有生理反應,讓我們可以用戰鬥、逃跑或定格的方式挺過危險。
對史前時代的人類祖先而言,這套快速的反應機制幫了他們大忙。不論是在對抗強敵尼安德塔人、逃離劍齒虎的獵殺,或狩獵長毛象等時刻,這套反應都保障了他們的人身安全,能在短時間內以高度的專注力和強大的爆發力來對付眼前的難題。
儘管這套系統對我們祖先的求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但對現代人來說,這套系統帶來的弊往往大於利。你要知道,大腦不太擅長分辨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威脅,但今日,我們的「戰鬥/逃跑/定格反應」,多半都是由比較心理性、威脅性比較小的瑣事觸動,而非那些攸關生死的大事引發。好比說,社交方面的壓力(人際互動受阻、職場衝突、高壓的家庭關係等)、對未來的憂慮(我之後的錢會夠用嗎),甚至是反思那些令你心生不安的原因(為什麼我當初要說那些話),都可能讓交感神經過度活化。
即便在理智上,我們都明白這些事情算不上什麼攸關生死的大事,但當實際碰上時,我們的本能卻很難辨別這種心理性威脅和生理性威脅之間的差異。慣老闆傳來的訊息、禮讓體弱的長者過馬路卻被按了聲喇叭,或某個會讓你想起過去創傷的事物,通通都可能觸發我們的生存本能,活化交感神經。長久下來,你的焦慮可能會與某些無關危險的情境、想法和記憶產生聯結,舉例來說,前一陣子才發生車禍的你,在聽到水杯從桌緣墜地的碎裂聲時,大腦或許會不自覺地萌生一股恐懼感。
不過,我們感知威脅的瞬間,不只會觸發「戰鬥/逃跑/定格反應」,還會活化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簡稱PFC),這個大腦區塊和復原力息息相關。顧名思義,前額葉皮質就位在你大腦的前側,基本上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受到它的監控。舉凡複雜的思維、個人特質的展現、做決策和調整社交行為等,都屬於前額葉皮質的監控範圍,換句話說,它管理了許多成就個人具體形象的環節,同時還會使我們的行動不短視近利,著眼在長期目標上。
在危急的情況下,我們的生存本能會最先反應。這就是為什麼在碰到危險時,會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我們會先從起火的建築內跑出來,不會先思忖可能的起火原因。然而在「戰鬥/逃跑/定格反應」運作之後,前額葉皮質也會很快地接著活化,這會讓我們能夠退一步思考眼前的情況,判斷此刻是否已脫離危險,或是一開始的情況是否真的會對我們造成威脅。當復原力越強大,某些情況觸動人類的生存警報時,我們就越能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那些情況對我們的實際威脅性。
我們一定要不時監測自己對壓力的反應,才能確保交感神經沒被過度活化。其一,如果面對壓力時沒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們可能會做出不合常理的反應(回到前面失火的例子,你可能會在逃出火場後,一股腦地闖入車陣)。其二,我們的「戰鬥/逃跑/定格反應」會釋放皮質醇(cortisol),這種壓力激素會幫助身體調度資源,好讓我們及時應付眼前的危險。短期來看,這樣的機制很好,因為加速的呼吸和心跳速率可以讓肌肉獲得更多血液和氧氣,會更有力量對抗或閃避威脅。
不過,如果我們常常處在壓力下,讓身體幾乎不間斷地釋放皮質醇,這個激素就會把身、心狀態弄得一團混亂。焦慮、憂鬱、失眠、精神不濟和難以集中注意力,都是長期暴露在皮質醇下會出現的部分症狀。
總歸一句話:現代生活中所有稱不上是威脅的事物,都可能活化我們大腦本能的「戰鬥/逃跑/定格反應」。長久下來,這樣的反應還會侵蝕健康。所以,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整大腦的迴路。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