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跟我的朋友安德魯(Andrew Chacko)走在古巴瓦拉德羅(Valadero)的飯店裡,正要穿過大廳。那家飯店是全包式的度假村,取用酒精飲料就像打開水龍頭裝水一樣,讓住客們喝得放縱恣意。
無意間,我們聽到一名中年俄羅斯旅客跟另一名年輕加拿大人聊起冰上曲棍球。經過他們旁邊時,我們聽見很大的一聲巴掌聲。俄羅斯人把加拿大人撂倒在地,用鎖頭技將對方的頭緊挾於腋下。這時來了兩名飯店服務生,將年紀較長者從年輕人身上拉開,否則俄羅斯人搞不好得賠一大筆錢讓對方整牙。那個俄羅斯人雖然年紀較大而且顯然有點醉了,卻還是像專業的終極格鬥賽(UFC)選手一樣,將年輕人扭制在地。
當天晚上我們在度假村其中一間餐廳用餐。有名男子與老婆、兩個小孩坐在我們附近。這位爸爸狼吞虎嚥地吃著醃製蔬菜(古巴渡假村常見的主食之一),另一個男子經過他身後時冷不防打了一下他的頭。而且不只一次。打人的傢伙作勢威脅享受親子用餐時光的男子,不但用俄文辱罵,每隔十幾秒還衝著對方打。被打的人縮了一下,但大致上還是吞忍了下來。
這景象實在離奇,我們以為又會發生另一場打架事件。不過,安德魯跟我又不是專程飛來古巴看伏特加喝多了的人打架,所以,隔天我們就攔了計程車前往哈瓦那(Havana)。我們在這座指標城市四處遊玩了幾天後,便動身前往古巴南方的海岸。沒多久,我們身上的古巴幣就花完了。找不到自動提款機,但我還有好幾張50美元新鈔。我試著在這個小地方換鈔,郵局的女職員一張張仔細檢查,似乎很擔心我們專幹偽鈔勾當。
雖然這些鈔票在我眼裡幾乎是全新的,但其實每張上面都有個小裂痕,而且還都破在同一處。她好像看到了什麼般睜大雙眼,伸出手指左右來回擺動。她說道:「不行,這些鈔票有問題。」慘的是,方圓幾英里之內,沒有任何一家店願意收我們的信用卡。
我們的回程班機在隔天——這下可好,我們受困在距離瓦拉德羅60英里(約100公里)外的地方,身無分文。所幸在我們千求萬求之下,終於搭上一輛巴士回到渡假村。我發誓,看到酒喝太多的俄羅斯人能避就避。
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此:如果今天我跟安德魯和朋友們圍著營火聊天,那我們可能會聊當初在飯店大廳目睹的打架事件,也搞不好會笑談當時如何央求當地巴士司機(他中途還下車買雞和牛奶),對方才願意載我們一程。不過,我們大概不太可能聊當年我們買了什麼。對我們來說,經歷比買的東西重要。沒錯,我們或許是兩個傻子,但大多數都比較看重人生經歷,猶勝物質。
每每我以幸福與金錢為題演講的時候,都會叫出席的人回想一下,在自己買過的所有物質類東西裡,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有時會要他們寫出買下那個東西之初的感覺。我記得有位男士寫道:「我很喜歡科技小物。第一代iPhone上市時,我是第一批買的人。我好喜歡,覺得這手機實在太棒了。」
接著我會叫大家想一想自己花錢買到的經驗裡,最鍾愛的是什麼:某種跟朋友或家人一起共享過的東西。同一位男士的答案是,他和他兒子曾經飛去紐西蘭,騎登山自行車玩了一週。
接下來,我會給大家這樣的假想情況:你只剩一個月的生命。死神說:「我要消除你的一段記憶。你對最喜歡的物品的記憶,或者你對最鍾愛的經驗的記憶,兩者擇一。」
我一點都不意外,那位男士表示願意犧牲對所有買過「物品」的記憶,最後才會放棄與家人共處的快樂時光的記憶。
根據吉羅維奇(Thomas Gilovich)與范博分(Leaf Van Boven)兩位教授的研究,人類幾乎都會說一樣的話。他們發現多數人重視經驗而非物品,因為我們的經驗會成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往往事後會回想這些經驗。1這就是為什麼我見到安德魯的時候,兩人常常都會笑談當年的古巴行。我們會聊孩童時期時的趣事,卻不會懷念自己購買物品的記憶。
我知道,你們現在八成在想:我們買的部分物品確實也帶來經驗啊。沒錯,我們晚點會回來談這點。不過,大部分我們購買的非必要之物,只帶來如同吃糖一般的短暫興奮感而已。
做人就是這麼痛苦。理由無他。我們時常為了爽而買東西,「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也就隨之發生。也就是說,嗯,一旦新iPhone或新包包變成你所買過的手機或包包之一,那麼買新東西的興奮感很快就失效。我們會習慣擁有,這種行為甚至讓人豪不自覺。因此,這便猶如在消費的跑步機上跑步。我們為了讓自己更爽,會接著買別的東西,完全不知道這麼做也不會提升生活滿意度。然後,一切又從頭循環。
我們不妨試試:找出舊的信用卡消費明細。在每一個消費購買的物品旁,依據你把東西買回家時(或是開箱時)的快樂程度,寫下1到10之間的分數。接著,在這個分數旁,寫下如今那個物品讓你感受到的快樂程度。你甚至可以問問自己:「幾年後,這些購買行為會不會出現在圍著營火的聊天內容裡?」大部分的購買都是不會的。但如果你把錢花在某種經驗上,你會比較常聊到那個經驗。還有,如果你跟我的朋友有那麼一點像的話(只能說他們太有創意),這種經驗分享的內容會隨著時間越來越誇張精彩。
借錢買到的,不是快樂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買東西不會提升我們的生活滿意度。事實上,如果我們借錢買東西,有可能甚至會不快樂。我們或許會跟自己說:「信用卡消費債務是稀鬆平常的事。大家都有。」但債務就像花園裡的雜草。除非斬草除根,否則只會繼續長。
想要盡可能過最棒的人生,我們就不應該合理化信用卡債務或汽車貸款。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布莉姬(Sarah Bridges)和迪士尼(Richard Disney)在2005年發表了《債務與憂鬱症》(Debt and Depression)2這份調查報告。研究期間,他們找了七千多名英國的媽媽,要她們評比自己的整體身心健康。同時,他們也詢問受訪者是否為醫師診斷的焦慮症或憂鬱症患者。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債務較多的人,債務較少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滿意。
債務的最大來源之一就是汽車貸款。根據益博睿(Experian)2021年4月的報告,美國人總共積欠約1.2兆美元的車貸。3事實上,85%的新車都有貸款。很多人深信車子更新、更快、更順或是更高規的話,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就會因此大大提升,所以他們會借錢購買比自己所需之物更浮華的東西。
但研究指出,多數擁有高規汽車的人,其駕駛經驗也不會比開低階車款的人更高。討人厭的「享樂適應」會消磨掉他們的樂趣。
舉個例說明吧。密西根大學的舒華茲教授(Norbert Schwarz)以及北京大學的徐菁教授要求研究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感受,來評價最近的駕駛經驗。受試者評比完自己的快樂程度後,接著就被問到他們開的是什麼車。有些人開的是高級車款,有些人不是。只不過,受試者開車時感受到的快樂跟車子本身,並沒有關聯性。換句話說,高級車款不會讓人開車時更快樂。4
《密西根新聞》(Michigan News)引用舒華茲教授的話:「我們試開新車的時候,注意力集中在車子上,車子越奢華,開的感覺就越好。這種經驗是既真實、發自肺腑,而且還教人難以抗拒。但我們卻忽略了一件簡單的事。一旦我們有了這輛車,過了幾週,它就不再是我們注意的焦點,因為開車時我們還會想其他的事。只要這一發生,我們的感受就會跟開便宜車款一樣了。」5
還有,如果一輛高級車的原裝配備還包含了車貸,最後車主得到快樂淨值通常在零以下。
有錢人都開什麼車?
很多人渴望開好車。不過,汽車是最大的個人財富破壞者。我們往往要借錢買車,而車子卻每個月貶值。6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認為擁有一輛對的車子,自己就是某種社會團體的一份子。然而我們或許在騙自己。想一想你愛的人或你尊敬的人吧。假設他們沒有車(而且也不會三不五時就要搭你便車)的話,你對他們的愛或尊敬會不會變少?再來,如果情況是他們擁有一輛高階的車款呢?你對他們的愛或尊敬,會不會因為他們開的車而有所增加?我希望不用我說,你們就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
很多人砸錢買奢華的車是為了要讓其他人羨慕,此舉卻可能會反傷自己。
我的鄰居裡有人擁有一輛新的雪佛蘭Corvette跑車;他的車牌是「UR2ND」*。我還沒見過他本人。搞不好他其實人很好,那張車牌只是他的瑪蒂達姑姑臨死前送他的,還堅持要他用——可惜,她沒機會知道這輛車與車牌的組合,對鄰居極盡輕蔑。
我跟大家談論到有錢人的習慣時,往往會這麼問:「有錢人最喜歡開什麼車?」大多數人會大聲說出法拉利、瑪莎拉蒂、特斯拉、賓士、奧迪、BMW,或是保時捷,但研究結果卻不是這樣。
行銷教授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博士從1973年開始就以美國的百萬富翁為對象,收集彙整的習慣、職業、以及購買物品相關資料。他與丹柯(William D. Danko)1996年合著出版了一本震驚四座的書,名為《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直到2015年辭世為止,史丹利都一直在收集百萬富翁的資料。離世當年,他與女兒莎拉(Sarah Stanley)還在收集研究資料,準備寫另一本書。女兒承續兩人的工作,2018年時出版了《如何把收入轉化為財富》(The Next Millionaire Next Door)(她將父親列為共同作者)。
史丹利和女兒共同合作的這份二十一世紀研究,證實了他先前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百萬富翁都不開名車。最受美國百萬富翁歡迎的前三名汽車品牌為豐田、本田、福特。只有兩個高級品牌擠身前十名:排第四的BMW跟排第六的凌志。在百萬富翁間,現代與起亞(Kia)的車比保時捷、賓士、還有特斯拉更受歡迎。很多人以為有錢人大多數會買昂貴的車。但多數百萬富翁卻可能說:「我不覺得一輛昂貴的車能讓我更常笑。」一般百萬富翁名下最新的車大約是35,000美元,而不是花六位數豪買車子。
好,既然我們談的是百萬富翁:說穿了或許也不過是想辦法要東減西省的凡人罷了。但如果是全世界最有錢的那些億萬富翁呢?出乎意料的是,全球最富有的前十七名富翁裡,有九個人開的車子價值不到50,000美元。7
根據C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財金頻道)的報導,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最喜歡的車是他的Acura TSX。他也有福斯的GTI,而且一直都有人目睹他開Honda Fit。這些車子沒有一輛超過30,000美元。8
不是每一個臉書員工的收入都高得驚人。也許祖克伯會覺得自己開著賓利或勞斯萊斯到公司停車場很傻。但無論究竟事實是什麼,很多世界最有錢的富豪都開同樣不張揚的車。
表1根據2020年《富比世》(Forbes)的列表,列出全球前十七大富豪。9我將他們開的車款也列入表格,以及這些車2021年的新車價格。
* McLaren Speedtail是McLaren F1的下一代。
** 我找不到羅伯.華爾頓或弗朗特索瓦絲.麥耶絲的汽車品牌資料。
你該花多少錢買車?
知名部落格「金融武士」(Financial Samurai)的作者杜根(Sam Dogen)認為大多數人都花太多錢買車。《富比世》、《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以及《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都刊登過這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的理財妙招。
他有一套極為反文化的買車規則。10他說任何人買車的錢都不應該超過自己年總收入的十分之一。換句話說,假如一個人一年賺40,000美元,他就不應該花超過4,000美元買車。一個人如果年收入100,000美元,他就不該花10,000美元以上買車子。而年賺600,000美元的人,買車的錢不該超過60,000美元。
這種標準也太低了。我可不是說每個人都得遵照杜根的規則,但這也不表示你不能按照他的方式。我1986年時花了2,400美元買了輛Honda Civic。當年我的年收入為6,000美元,所以,收入的40%都用來付車款了。所幸,當年我十六歲,還住在家裡也不用付房租。
但從那時開始,我就套用比杜根更低的標準。目前我開的這輛車是五年前購入的,花了4,500美元。這是輛2004年的福斯Golf,外觀好似從新車展示廳開出來那樣,開起來也像新車。我和我太太還有一輛2007年的Toyota Yaris,買的時候花了6,000美元。這兩輛都是靠得住又省油的車。即使我買得起貴一點的車,但我知道我們不會因此更快樂。何況花50,000美元買車,車門要是不小心被購物車撞到的話,我可能會惱火。開在擁擠的車陣時,這些便宜的車還讓我比較好放輕鬆。而且路邊停車時,就算我停得太靠人行道,也無須擔心撞壞昂貴的輪子。我的意思不是所有人都該仿效我或杜根。只不過,擔心少一些,我就活得好一些…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