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全球如何重開機?

這次疫情的衝擊真的不一樣,世界也將變得不一樣

繼《二十一世紀的債務論》一書後,施德特教授針對今(2020)年一月新冠肺炎(COVID-19)的衝擊,出版了《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這本專書。自疫情爆發以來,其影響蔓延至全世界,造成嚴重的生命損失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大變化,許多生產與消費活動幾乎完全停滯,各國先後採行嚴厲的旅行禁令、鎖國、學校停課、封城、居家隔離或保持社會距離等管制措施,各國政府也被迫提出各項緊急鉅額規模的紓困政策。據今年6月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測,2020年全球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降低4.9%,另5月亞洲銀行預測將減少5.8至8.8兆美元,占全球GDP的6.4~9.7%,可見衝擊相當嚴重。
這一次的衝擊經驗真不一樣,世界將變得不一樣,通膨可能會回來。施德特教授語重心長地對國家、企業與個人提出忠告:為了歐洲,同時也為了台灣經濟,我們應該及早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大破壞。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由國際政治經濟的觀點,除了分析從今年1月新冠肺炎爆發後,全球將陷入各國央行主導的大規模債務貨幣化,但全球經濟同時也會邁入一個新境界,同時,作者也針對疫情對企業造成的劇烈衝擊,對企業經理人提供了15項經營策略的建議。本書探究的對象,雖以歐洲(歐盟及歐元區)的經濟為主體,旁徵博引豐碩的相關經濟數據、經濟事件及政治經濟學理,但也一併對比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等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政策措施。全書篇幅雖精簡,涵蓋的範圍卻廣及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

歐盟和歐元區雖然經歷數十年的經濟整合,但因各國經濟實力懸殊,如德國的生產值幾乎占歐元區的1/3弱。而歐元區經濟迄今也發生多次的危機,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歐元區經濟復甦力量變得相當孱弱,一直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長期來看,許多歐元區國家生產力相對不高,且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比卻相當高(財政公約規定公共債務占比上限為60%)。2019年公共債務占比最高的希臘(193%)、義大利(147%)、葡萄牙(138%),雖較日本(239%)低,但跟美國(136%)、英國(117%)、德國(70%)相比仍太高,最低的是愛沙尼亞(約15%)。歐元區(19國)只有貨幣整合,發行單一貨幣,缺乏財政整合,因此發生經濟危機時,政府負債已高,無法再擴大政府支出,大抵只能藉歐洲央行的貨幣寬鬆政策(購買會員國政府債券)挹注,捉襟見肘,肺炎病毒更打擊了原本脆弱的歐洲經濟。

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的外生衝擊,是來自體系外且是全面性的打擊。對於需求面及供給面同時產生重大的衝擊。需求面受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新冠病毒的病菌突變種多,國際間的產銷鏈中斷,高密度的全球化被病毒打回各國幾乎自給自足的生活。在供給方面,因鎖國封城導致產業結構劇烈變化,外銷市場消失,打擊層面遍及大中小企業。境內須保持社交距離,餐旅服務業及賣場服務通路消失,零售經濟(gig economy)的配銷大幅發展,旅遊業及航空公司等商業活動則幾乎全面中止,嚴重打擊受雇員工的就業機會和背後的家計支持,唯有通訊產品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肺炎疫情趨動資本停止流向新興市場,且因許多製造業生產停頓,對能源(特別是石油)的需求陡降,全球石油儲藏量嚴重過剩,今年4月20日的5月原油期貨甚至曾自每桶18美元跌到變成負40美元。另外也出現了疫情未使金融面崩跌的特殊現象。為挽救肺炎的衝擊,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不得不逾越紅線,加上多年來各國央行採行貨幣寬鬆政策所累積的鉅額游資未能去化,導致熱錢到處流竄,成為支撐股市居高未急墜的主要力量。

歐盟於7月21日在妥協下通過規模7,500億歐元的紓困方案,包含對會員國3,900億元的現金援助(依計畫執行無須償還),用以支應NGEU計畫(Next Generation EU),協助會員國因應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這是首次以歐盟的名義聯合舉債,使得歐股、歐元匯率大漲。該計畫的執行架構以歐洲綠能、科技及經濟穩健的投資計畫為3大支柱。德國梅克爾總理極力反對發行「歐洲聯合債券」,因為負債高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等低,借貸的利率成本較高,對於義大利、希臘等等有利,但對德國、荷蘭、奧國等財政穩健的會員國則相對不利,這也是近年來有提出歐元區成立公債聯盟(Bond Union),但一直受到相當多質疑的原因。
鑒於新冠肺炎深切衝擊到生產、交易及分配型態,各國政府的紓困措施較以往不同且更廣泛,甚至永久改變了競爭規則,企業要適應新規則才能成為贏家。作者對企業經理人提出15項經營策略的忠告,可以進一步將其整理分成3大類的策略,分別是:

一、總體經濟觀察類

(1)複雜情境的評估:因應地緣政治,未來經濟情勢將呈現U型(可能下半階段復甦)、W型(疫情再爆,限制措施再起)或 L型(需求持續低迷)走向的銷售與成本結構規畫。
(2)為去全球化做準備:生產結構再區域化。
(3)一個新世界:疫情的改變相當徹底,更改現有規則的速度持續加速。

二、市場行為類

(4)迅速如常:流動性充裕,反應迅捷才能生存。
(5)競爭力評估:標竿學習、公司的定位、釐清內部需要。
(6)重拾獨立地位:善用政府加入的機會及資源,藉創新及調整商業模式以獲得競爭優勢。
(7)銷售是王道:激勵即時購買,行銷方案與顧客分析並進。
(8)維持可靠夥伴的身分:與商業夥伴合作,投資企業的社會信譽。
(9)展開攻勢:大規模數位化及自動化,商業機會和模式已截然不同,須強化創新實力,調整銷售策略,提升競爭力。

三、生產與成本類

(10)核心策略是韌性:管理財務槓桿及營業槓桿(成本調整彈性),推升產地遷移。
(11)控制成本:集中核心職能並減少廠房規模,與供應商談判,檢視投資預算。
(12)貸款及政府參與會改變遊戲規則:線上零售業興起,政府參與可能扭曲市場,須強化反獨占及專利保護能力。
(13)利用經濟方案:政府投入短期資金支撐消費,善用政府資助基礎建設、數位化及對抗氣候變遷措施以進行投資。
(14)留住並訓練員工:在肺炎危機中克服公司內部的阻力,防止生產力下降。
(15)通膨回歸:政府大規模紓困支出、對抗氣候變遷,及反全球化,加上歷史上(黑死病、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大流行後人口減少,發生工資大幅上升現象,將使成本提高,須調整強化價格管理的分析能力,可採行租賃模式。
台灣是個開放經濟體,這次肺炎打擊許多對外商業交易活動,航空、旅遊、餐飲業受創最深,引發製造業的結構變化。經濟部公布,今年1至7月份的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增加6.03%,其中製造業生產增加6.43%。有賴於半導業、新興科技應用擴增及遠距商機,另5G、物聯網及高效能運算晶體等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今年7月的失業率3.96%,較5月4.16%低,較1月3.71%上升。

迄至今年8月底,政府陸續提出因應新冠肺炎的共通性及各產業的振興措施,包含三大類:融資協助、就業協助及稅務協助。今年2月25日公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簡稱特別條例),依法編列預算第一次600億元,其後因全球疫情加劇,4月21修正特別條例,將特別預算再擴充1,500億元,希能照顧家庭、弱勢者及企業等。7月23日提出第二次追加預算,編列2,100億元,用於後續防治、紓困振興經費,辦理員工薪資與營運資金補貼、疫苗研發採購等,持續協助艱困產業。此外發放每人(須以1,000元購買)3,000元消費券以刺激消費。

融資協助方面,經濟部與中央銀行分別提供大中小企業優利專案貸款,補貼利息,提供勞工紓困貸款。就業協助方面,協助減班休息及失業勞工,發給基本工資,協助高風險製造業購置機械安全裝置及改善製程設備等。稅務協助方面,實施降稅、免稅等,延長所得稅申報期間並提前退稅。另針對重點產業輔助內需型產業(包含藝文活動)、製造業(技術升級及融資協助)、交通運輸旅遊補助及券、農業優惠貸款等措施。

各級政府的債務上限受到公共債務法第5條規定的限制,所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占前三年度名目GDP平均數比率不得超過50%,今年7月實際總債務6.15兆元台幣(占33.46%);中央政府不得超過 40.6%,實際債務5.41兆元台幣(占29.4%);地方政府7,475億元台幣(占4.06%)。另,未滿1年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占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比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分別不得超過15%及30%,7月分別為5.19%及9.92%。迄今尚符合公共債務法的規定,但仍須繼續將政府的各期前瞻預算、國防採購特別預算等納入,以完整觀察政府的預算和舉債規模。

新冠肺炎爆發改變了競爭規則,從生產、交易到分配,型態將與以往不同。本書雖主要探究歐盟及歐元區經濟該如何準備因應後疫情時期,並特別提議德國經濟須加強創新研發,以提高生產力,此外也對企業經理人提出15項經營策略的忠告,綜合這些,都值得讓我國各界借鏡。

台大經濟學系兼任副教授
李顯峰

閱讀完整內容
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

本文摘錄自‎

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

丹尼爾.施德特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