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穿透分歧、建立共識的思維技術

美國前後任總統歐巴馬和川普,在政治立場上南轅北轍,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具有打動人心的強大說服力,但除了說服力,我們也要思考另一個問題,他們有在「說理」,並透過說理凝聚共識嗎?

我們不可能避免意見分歧和爭論,關鍵在如何處理爭論。如果不用說理的手段,分歧和爭論將會惡化,最終阻礙團體和社會的進步。因此上至領導菁英下至社會公民,都必須學習「說理」。

看看今日的社會,被形容成是「後真相」、「後事實」的時代。海因里希斯從修辭學的角度告訴我們,那是因為以道德和基本價值來彼此劃清界線,使我們的社會和政治充滿了「部落性語言」,於是對立加劇,彼此攻訐,有些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少了論辯和對話,合作就成了夢想。

我們要學的,就是更多的「審議性論述」,更多的說理,才能引導極端主義向中間靠攏。而說理靠的,就是要找到政治中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地帶」。

這個說理能力,是促進更多共識與合作的最佳解決方案。兩千五百年來的修辭學寶藏中,給了我們很多增加說服力的具體建議。例如透過修辭格和比喻的手段,讓話語更動人。 修辭學雖然古老,但是其實非常有趣。例如,可以把非動詞「動詞化」,來增加文字的趣味,如果我可以對某個學生說,「今天我要讓大家『世新』一下」,至於這是什麼意思,世新人可以自行想像。另外還有就是可以惡搞別人的陳腔濫調,例如「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你如果回答,「那我夠格,我媽說我常常惹大事」,陳腔濫調就有趣了起來。另外像「天空下起了貓狗」(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這類誇飾的運用,也是常見的讓語言鮮活的技巧。

古希臘發明了一個字,來描述不參與投票、不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人,那個字就是「笨蛋」(idiot)。是的,如果你不會說理,或是放棄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了。

古羅馬人認為修辭學是領導者的必備技能,而他們是如此看重這門技藝,甚至將這個學問置於高等教育的核心。修辭學能教導一個人如何給予具有說服力的言語和文字、如何在任意場合中開啟話題,並透過言談得到眾人的喜愛。社會與學校都應該學習修辭論辯並建立「修辭文化」,正是因為不學好這門學問,我們其實就不成為一個社會了。

儘管修辭學確實能訓練出最優秀的辯論者,但其實這門技藝的使用和輸贏並無關係。在許多情況下,有各式各樣的動機能使一個人出現想要爭辯的念頭,許多人只是需要一個可以排除成見、被他人理解的機會。有些人則需要參與感。還有一些人必須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武裝自己,給予充滿自信的見解。

這些都是修辭得以派上用場的時機。它能協助我們理解文字所蘊藏的無窮力量,以及每句話背後的動機。我們如果要發表有效的論述,就必須深入對方的信仰、期待、價值觀與情緒中。你可以冷嘲熱諷,但你也可以使用修辭,讓別人理解你的想法,甚至改變世界。但正如大衛所說,我們的目標「是人,而不是觀點」。

修辭往往具有毀滅的力量。但單憑我們想要免於受修辭操弄,就構成學習修辭的充分動機。不過,在我的認知裡,我認為修辭學具有撫慰人心的力量。我深信,修辭能拯救這個文明世界。

本書於2019/8/7至9/7提供月讀包會員限時免費下載

閱讀完整內容
說理Ⅱ

本文摘錄自‎

說理Ⅱ:後真相時代穿透分歧、建立共識的思維技術

傑伊.海因里希斯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