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到彼:觸發功課的五步驟


當開始進行這個階段的功課時,會發現我們一觸即發的反應並不是什麼可恥的錯,也許暗地裡我們會感到傷心或遺憾,因為童年的制約,導致一再經驗不安全的感受,然而為這些狀況感到悲傷遺憾,其實是健康的。

大部分的人被觸發時都不太願意承認。

這種對於不適感的排斥,看似普通,亦可理解,但對於療癒童年傷痛、讓自己能夠活在當下來說,卻是最大的阻礙。本章概述五個成長發展的步驟——也可謂是必要的生活技能,它們架構了這趟療癒旅程。而第一部的其他章節,則對於如何完成每一步驟的細節有詳細的描述。以下就是觸發功課的五個步驟:

 1. 承認並接納你的不安全感。
 2. 認識你獨有的觸發特徵。
 3. 暫停以便調整自己。
 4. 和感受及情緒待在一起。
 5. 修復並澄清誤會。

1. 承認並接納你的不安全感

當你開始注意並接受自己有時會被觸發,同時注意並接受其他人也會被觸發,甚至有時候他人的觸發是因為你所說或所做的事引起的,同樣的,你也接受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不舒服感受是來自他人的作為,這樣,你才能真正接納與承認。接納自己的意思是,當你被觸發或你觸發別人時,不再批評自己、認為自己不好或做錯了,明白那是正常的,雖然你不喜歡被觸發,卻也明白那會發生在幾乎所有人身上。通常,那些觸發反應顯得較激烈的人,比較容易達到接納自己的狀態。如果種種觸發反應受到他人批評,甚至導致痛苦的分手、破壞了友誼,那麼人就會對於自己有時「失控」的狀態感到羞愧;如果看著自己被觸發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也許就不得不慢慢開始進行本書中的一些練習,緩慢進行往往比太急促來的好,因為它允許更深層次的自我體驗。

進入承認與接納的內在功課階段時,需要進一步認識大腦如何連結不安全感、童年時期的創傷、羞愧感或以上所有狀況。當開始進行這個階段的功課時,會發現我們一觸即發的反應並不是什麼可恥的錯,也許暗地裡會感到傷心或遺憾,因為童年的制約導致我們一再經驗不安全的感受,然而為這些狀況感到悲傷遺憾其實是健康的。這只是這個功課的一部分,幫助我們逐漸認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遺憾的感受會幫助我們接受自己童年經歷裡的一些事實,最後,將不再因自己產生的種種反應而責怪別人,也不用再花太多時間希望事情有所不同。

當我們可以超越因為自己的觸發反應和過度敏感,而需要去責怪自己或其他人時,接納就會來到,「超越」意謂著我們可以帶著某種程度的客觀性,來見證自己、他人和整個環境,這需要一些練習,而這本書裡的技巧可以讓你達到那樣的目標。

一開始,也許你無法覺察自己什麼時候被觸發了——特別是如若你的反應主要都發生在內在、讓其他人看不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內在或隱性觸發反應,包括對他人抱持批判性想法、臆測別人的動機、頭腦一片空白或害怕說出口等等。當你做過本書的練習後,對自己有時會被觸發的承認和接納能力將逐漸增加。

2. 認識你獨有的觸發特徵

你的手寫字跡通常擁有獨特的外觀和感覺:小而拘束、大而狂放或介於兩者之間;同樣的,你的各種觸發反應看起來多少都有些雷同,也大多是由某個核心恐懼(core fear)引起的(例如,害怕被拒絕、被遺棄、自己不夠好、不被聽見等等)。觸發特徵其實是依附類型的一種表現,如果我們屬於「過度思慮/焦慮依附類型」(preoccupied/anxious attachment style),那麼當我們被觸發時,容易變得糾纏、催促、質疑、爭論、挑戰,甚至攻擊。如果我們偏向「迴避依附類型」(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被觸發時就容易傾向封閉、退縮、防禦、解釋、默默下定論或試圖修正事情。認識你獨特的觸發特徵,可以幫助你更快覺察到你已被觸發的事實,讓你往掌控自己的觸發反應跨出一大步。

然而我想澄清一下,當使用「過度思慮」或「迴避」等詞彙時,我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較有效的濾鏡,透過濾鏡來檢視各種行為模式。所謂純粹的類型並不存在,沒有人是純粹迴避型、純粹過度思慮型,甚至在他們的依附模式中也沒有純粹的安全型,所有的行為模式都坐落在互聯互動整體中的某一點。舉例來說,某個人的行為也許顯示出一點迴避模式,同時又有某種程度的安全型,當你在閱讀本書時,請記得所有類型模式或方式都不是絕對的,只是用來描述某種傾向。

呈現較明顯迴避類型的人,比較難覺察自己的觸發反應,因為他們只有在別人對他們生氣時才會被觸發,但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別人觸發反應的受害者,他們會說:「如果它沒被觸發,我本來都好好的沒事。」對這些人來說,他們的核心恐懼或無意識中的不安全感可能埋得很深,因此需要「引爆」(如高強度觸發反應或令人生氣的伴侶),才能讓其深埋的恐懼顯露出來。也許他們經歷過的發展性創傷/忽視,發生在學習語言或對事物有記憶的幼兒期之前;被輕度疏忽的孩子往往會長成一個非常機智聰穎、獨立自主的小大人,對別人沒有太多期待,然後具有相當的適應性或討人喜歡的個性,這可以保護他們,讓他們比較不容易感到失望或沮喪。再者,他們依賴別人的需求往往被壓抑,所以無法意識到在其樂天性格、平和脾氣的表面下,可能有未滿足的需求;因此,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注意到自己的需求在什麼時候沒有得到滿足——因為很久以前他們就習慣不對別人抱有期待。

當你開始認識自己的觸發反應看起來像什麼樣子或帶來什麼感覺,就已經有能力覺察並掌握自己有時會被觸發的事實,這就是承認與接受的第一步。但當你正處在那些反應之中時,要覺察觸發反應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一旦被觸發,你的覺察能力很容易關機,這就是為什麼需要練習暫停,而這正是下一個步驟。

3. 暫停以調整自己

這裡的暫停指的是:當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展現觸發特徵的某些行為(如爭吵或防禦)時,試著停止那些行為,你可以對自己默念「暫停」,也可以大聲說出來;有些伴侶會達成暫停協議,讓彼此都暫停一下,雙方停止交談,安靜且緩慢地透過鼻子刻意呼吸十次。

自我調整是將注意力轉向內部,讓你的神經系統安定下來,也許可做一些緩慢的深呼吸或其他覺察身體感受的練習。這個步驟是處理觸發反應的急救法,也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壓力管理工具。我希望從中小學起,有更多學校教授這項練習,但只要任何人想學習,永遠都不嫌晚。當然,這其中的挑戰是學習該項技巧的時機,通常都是在面臨生活最有壓力的狀況下——被某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人觸發時。

4. 和感受及情緒待在一起

一旦你學會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呼吸和身體感受,將會發現你更容易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喉嚨似乎緊緊的、心臟有點痛,以及各種悲傷、恐懼、無助的情緒。在這個步驟,你要站在一個「見證者」或「觀察員」的位置——觀察氣息一進一出,注意各種感覺、情緒、影像、記憶和腦子裡喋喋不休的話語,見證這些內在的意象進入又脫離你的意識領域,觀察它們在屬性和強度上的變化、在你身體的不同位置流動轉移。做為一名觀察者,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被注目的感官上——所以你同時是那個擁有各種感覺情緒的人,也是看著自己擁有各種感覺情緒的人;就好像你的覺知同時產生兩個不同的視角,讓你可以為自己空出一個空間來安慰自己。這種雙重覺知是跟你自己建立更親密、更友善關係的基礎,當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你就不再感到孤單。

5. 修復並澄清誤會

如果一個觸發反應(即使是最細微的反應,像是退縮或頭腦一片空白)發生在與另一個人互動過程中,事後主動與這個人連結、修復傷害、道歉或重新來過是很有幫助的,但有些狀況並不適合這個步驟,因為一般來說需要得到另一個人的同意或認可,所以有時你不會用到這個步驟。

如果觸發反應發生在你與伴侶、配偶、親密友人、孩子之間,那麼修復是必要的,在這種狀況下,要做什麼來修復彌補,取決於你們的關係——有多親近、彼此相互依存的程度,還有這個關係有多重要。

通常,這個步驟需要雙方同意設定一個修復的時間,然後當那個時間到了,你將要(1)承認自己之前被觸發了;(2)如果適當的話,向對方道歉;(3)揭示觸發反應背後情緒的根源;(4)請求重新連結或安慰。具體的修復過程可以跟對方這樣說:「我離開是因為當時被觸發了,很抱歉我這麼做。可能是因為我覺得自身需求不被重視的恐懼升起,如果能再來一遍,我希望可以告訴你自己心中真正的感受,也希望可以確認我們沒事、確認我自己的需求有被重視。」

這五個步驟雖然各有各的具體練習,但彼此之間其實也互相關聯影響——所以其中一個步驟得到效果後,也會讓整體獲益。例如,當你愈能夠同理自己,就愈能夠接受自己被觸發的事實。或是你愈能儘早執行「暫停」,修復的工作就愈容易進行,因為你可以制止自己說出傷人的話,減少需要修復的損害。雖然這五個步驟是按順序列出的,實際上彼此間相輔相成… 閱讀完整內容
情緒覺察:情緒要上來了,怎麼辦?從觸發到平靜,轉化關係衝突,找回內在安全感

本文摘錄自‎

情緒覺察:情緒要上來了,怎麼辦?從觸發到平靜,轉化關係衝突

蘇珊.坎貝爾

由 馬可孛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