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對問題,遠比得到正確答案要重要得多。藉由提問可以建立話題方向,有些提問會以「是」或「否」告終,導致談話很快結束;有些開放式的問句,則有助於開啟新的對話或發現新觀點。
在適當的時機開始
如果你想和別人討論他的隱私,請先確保你自己的心情是平靜的,並且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坐在別人對面,保持眼神接觸的人,請理解並不是每個人都習慣這樣的對話方式。有些人喜歡一邊做其他事情,例如邊開車或邊散步,然後邊聊聊內心話。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不自在,想在談及令他感到脆弱的事情時避開眼神的接觸。
自我揭露,能讓對方更自在
進行私人對話前,用「你好嗎?」來作為開場白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對你想幫助的人而言,他可能會不太確定,你只是出於客套問了這句話,然後期待他回答「我很好,謝謝你」,又或是真心想了解他的狀況。相對地,如果你先分享一些自己的出發點,將能更明確地傳達你的意圖。舉例來說,你可以用以下句子開頭:
你能感覺好過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可以的話,我想幫忙你。
我一直在想你過得好不好。
我很擔心你是否一切順利,還是遇到了什麼問題。
你看起來很難過,你會想聊聊發生什麼事嗎?
了解你的近況對我來說很重要。
很遺憾聽到你……(失去工作、生病、退學等等)。
自我揭露能讓你掌握對話的主導權,同時透露出你有勇氣去談論這些話題。當對方開始和你談話時,你可以用各種方法鼓勵他繼續,提問就是其中一種,問對問題將能帶來不錯的效果。
以開放式問句,取代封閉式問句
問題的開放度與封閉性會有程度上的差異。能用來回答某問題的選擇愈多,意味著該問題的開放度愈高。你可以詢問很特定的內容,像是「閒暇之餘,你有什麼興趣嗎?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的母親過得如何?」但如果你要幫助的這個人想談的是別的話題,他很可能會對你所提出的問題感到挫折,最糟的情況是他可能感覺自己像是在被審問。
以下是一些開放式問句的例子:
你在忙些什麼呢?
你在擔心什麼嗎?
跟我說說一些關於你的事以及你過得如何吧。
你有什麼想談談的嗎?
待對方開始對你說話,你可以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例如:「再跟我多說一點。」如果你們已經談了一段時間,你不確定他是否還有想說的,不妨試試:「我想再多知道一點。」或「你還有想多說一些什麼嗎?」──同樣的問題,可以反覆使用。
如果你想關心他的幸福感,可以詢問比較深層的問題,例如,你可以依序使用以下幾個提問:
你過得如何?
你感覺怎麼樣?
你更深層的感覺是什麼?
你最核心的感覺是什麼?
平常對話時,話題總是迅速轉換。如果只問「你感覺怎麼樣?」對方很可能講沒幾句便轉往其他話題。但若能繼續探問,將有機會讓他愈來愈深入。
深入了解來龍去脈
當我們籠統的討論事情時,我們與事件本身其實是疏離的,不易引發太多個人感受。而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對話,往往是那些有觸動到我們情緒的。為了創造這個效果,就得深入了解特定經驗的來龍去脈。
例如,當對方講到他覺得父母很難為,不妨請他舉出一些具體實例。當他滿懷愧疚地說出某日他對著八歲大的女兒大吼及甩門,他會在訴說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而你的情緒也會被觸動。此時此刻,你們都進入了一種希望事情能有所不同的狀態。
具體描述特定情境的另一個好處是能讓你更了解對方的處境,確認你的理解符合對方的實際情形。例如,有位朋友向你提到她覺得自己很沒耐心,在你的想像中,可能會以為她常常等不及輪到她,就開口打斷別人。然而,如果你請她多說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也許會告訴你,她的丈夫曾經承諾會改變,她也為此等待了十五年,如今,她愈來愈失去耐心了。這樣聽下來,你會發現問題截然不同。
清楚他的心之所向
身為助人者,我們很容易只專注於問題本身。物質世界教導我們當事情無法如常運作時,就要找出問題並加以修正。人類是很複雜的生物,導致狀況不佳的原因往往不會只有一個。如果我們只把焦點都擺在問題上,反而可能會愈陷愈深。
許多人都不甚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時候一輩子都在沒有目標和方向的鬱悶中度過。倘若你不清楚當事人對人生的期待是什麼,將很可能幫錯方向。當事人的期待是一切的起點,因此,你得先幫忙找出他的期待所在,像是:他想要更多的內在平靜、更多的可預測感、更多的刺激、在工作上發掘更多意義或成就,或是能擁有更有深度的感情生活。一旦明白自己內心深處的期待,就能下定決心投注更多努力去達成,或者就此放手,讓悲傷洗淨一切,好看見嶄新的可能性。
在提供協助的初期,我會請對方進行一個練習,我會說:「試著想像你理想中的狀況。當你置身在你所想像的那個情境當中時,你會感到快樂與滿足。」有些人會看到自己被溫暖且真心的擁抱著,有些人則說出某個他們希望在職場上會發生的情形。
如果他對於要去做這些想像感到困難,你可以提供他一些建議,例如邀請他試著練習想像:
你和某些人一起做著某些事。
你的丈夫對你說他非常感恩自己能夠與你結婚。
你幫忙了你的鄰居而他對你滿懷感激。
你正在一個合唱團裡唱歌。
你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一整天。
你的主管說他認為你做得非常好。
母親溫柔地撫摸著你的頭髮。
你的同事前來詢問你的建議。
你帶著露營裝備在大自然中騎自行車。
你的姊妹來關心你最近都在忙些什麼。
發揮你的想像力來針對他的具體狀況提出建議,如果對你所提出的其中一個或者好幾個情境,他都能感到開心與滿意,那麼你也同時更加了解到他內心所渴望的會是什麼。
如果上述練習始終無法成功,有時可以透過「羨慕」來找出正確的方向。對於那些正在從事我們想做的事情,以及我們很擅長做的事情的人,我們往往會投以羨慕的眼光。如果能想到某個會令他感到羨慕的情境,也許就能用來指出他的渴望所在。如果他很羨慕自己的好友得到又新又有意義的工作,或許他也正渴望著同樣的東西。如果他因為看到一對情侶手牽手散步而心痛,他或許也希望對自己的感情生活做出一些改變。
辨識出內心的期待後,可以透過以下這個問題來幫助他進一步思考:「那到底為什麼好呢?」期待或許能夠指引出新的方向,也很有可能讓他鼓起勇氣放下沒有未來的夢想。
轉移對憤怒的注意力
如果你的當事人正充滿憤怒,不妨試著把談話的焦點從他認為自己或別人應該要做什麼,轉移到他期望事情會有何發展。釐清期望的同時,也能確認他的期待是否有機會實現。至少,他可以把憤怒的能量用在採取行動,跨出第一步,拉近自己與目標的距離。
倘若所期待的事無法實現,因憤怒而生的力量將無用武之地。此時最好的方法是告別憤怒的情緒,讓悲傷接手,幫你放下沒有希望的未來。
如果對方似乎不清楚自己的憤怒是來自於什麼樣的期待,不妨試著猜猜看。你可以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不好受,你或許會希望……
前男友能為你們的關係再多努力一些而不是離開你。
你能保有你的工作。
你的父親還活著。
你的老闆能看見並肯定你的努力。
如果當事人的反應比較接近悲傷而不是生氣,那麼多問一些關於期待的事是有幫助的。在心裡創造出來的意象愈清晰,就愈能沉浸在悲傷裡並慢慢放下憤怒。「最棒的會是什麼?」是個很適合的問句,例如:「如果你的父親還活著,你覺得最棒的會是什麼?」接著,你還可以用各種變形的問題繼續深入:「如果他在這裡,你最想做的事情會是什麼?」以及「在那樣的情況下,什麼會令你最感到開心?」若你想讓他完全沉浸在情緒裡,你可以用以下這句話作為結束:「試著想像那些情景,然後好好地感受身在其中的你,會是什麼樣的呢?」
有些人或許會認為把別人弄哭不是件好事,但大部分的人比他們所以為的還更需要哭泣。所以,若當事人在你介入之後哭了出來,不需要馬上感到自責或擔心,你或許幫他跨出了一步也說不定。
有些人則是需要表達出他們的憤怒──對習慣把怒氣往肚子裡吞的人而言,尤其如此。然而,若憤怒的情緒在關係裡無法以有建設性的方式表達出來,反而會演變為無止境的爭論,徒增憎惡與痛苦的風險。但悲傷不同。悲傷是一個歷程,它蘊含著生機且較易於應付,無論是對當事人的親友或協助者而言。
如果你想幫助的人能藉由你們的談話來釐清他在人生中的某些期待,那將會是無比珍貴的經驗。任何形式的問題都有可能阻礙他達成目標,去談論這些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是,若一直把注意力擺在問題上,很可能會衍生出更多擔心、疲憊,以及失去做出建設性行為的能量。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就該把注意力從問題轉移到他所擁有的優勢、好的特質,以及生活中的順遂之處。
別忘了自我肯定與覺察
妥善運用提問,有助於確認問題所在及可用資源。以下問題能用來協助當事人發現自己做得還不錯的地方:
你是怎麼度過那些難熬的時光的?
你曾使用哪些資源來幫助過自己?
你是怎麼應對這一切的?
是否曾有過沒出問題的時候?
你曾在什麼時候感覺自己特別不錯嗎?那時候你做了什麼讓一切得以順利進行?你有可能再試試同樣的作法嗎?
為什麼你沒有因此變成罪犯、毒蟲或遊民呢?
你的祖母最喜歡你哪些地方?
請寫下過去人們曾給予你的正向回饋。
請寫出你曾克服過的挑戰與解決過的問題。
每當談及自身能力,大部分的人會產生更多覺察,且變得更有活力;但也有些人認為不該把「事情沒有變得更糟」歸功於自己,反而應該是協助者的功勞,而協助者也許是一位和善的學校老師或細心的祖母。有時我得反覆詢問多次,才能讓他們意識到其實是他自己展現了勇氣、意志力、創意和巧思。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對方所面對的問題,可以試著提問:
是什麼讓你感覺不太好?
為什麼你還沒有實現願望呢?
讓你感覺這麼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這些問題把焦點轉移到「阻礙」上。去看見「阻礙」是重要的,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在看清阻礙後,就能開始自己邁開步伐。然而,心理的痛苦像離心力一樣,會把所有注意力吸走,讓我們忘了生活中也曾有過開心的光景。身為一個助人者,務必記得:不要只專注於討論問題,試著關注進展順利的部分也同等重要,因為這能帶來能量與改善心情,對於那些又累又心碎的人來說,更是不可或缺。
和問題保持距離
另一個用來討論問題的作法,就是拉開與問題的距離。若當事人所遇到的問題太具壓迫性,很難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那麼試著從問題裡跳脫出來,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以下問句可在這種情況下派上用場:
想像過了幾個月,來到夏天,你漫步在海灘。此時,回想起曾令你痛苦掙扎的這個問題時,你覺得腦中會閃過什麼念頭?
試想一位你認識的人,如果他遇到這個問題,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想像一下,如果你所遇到的問題已經被解決,那現在的你可能在做些什麼?或許是一些因為先前心思幾乎都被困擾所占據,導致無力去進行的事?
對於最後一個問題,他或許會講出目前已經有在做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所帶來的好處,這些都有可能引起正向的轉變。
本章重點
▪利用開放式問句展開對話,是相當好的作法,因為這會讓當事人感到自在,可以選擇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來訴說。
▪邀請對方舉出具體實例,有助於確保你們對目前所談論的狀況有相同的理解;此外,談論實際發生過的狀況也有助於讓他更貼近自身情緒。
▪聚焦於他的期望。如果想了解當事人的心之所向,以及是什麼驅使他這麼做,勢必得知道他的期望為何。最重要的是,確認他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很多時候,一段親密的對話只停留在問題層面。就像當一個孩子弄傷膝蓋時,多數人只會把焦點放在「他一定很痛」這件事情上。但如果能把焦點從問題轉移到解決辦法,將有機會讓對方的心情輕鬆起來並正向面對。更不用說若能將這個方法運用在對話的結束,將能讓你所幫助的人覺得踏實和被尊重。
閱讀完整內容
▪利用開放式問句展開對話,是相當好的作法,因為這會讓當事人感到自在,可以選擇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來訴說。
▪邀請對方舉出具體實例,有助於確保你們對目前所談論的狀況有相同的理解;此外,談論實際發生過的狀況也有助於讓他更貼近自身情緒。
▪聚焦於他的期望。如果想了解當事人的心之所向,以及是什麼驅使他這麼做,勢必得知道他的期望為何。最重要的是,確認他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很多時候,一段親密的對話只停留在問題層面。就像當一個孩子弄傷膝蓋時,多數人只會把焦點放在「他一定很痛」這件事情上。但如果能把焦點從問題轉移到解決辦法,將有機會讓對方的心情輕鬆起來並正向面對。更不用說若能將這個方法運用在對話的結束,將能讓你所幫助的人覺得踏實和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