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慢性疼痛者的共通點

慢性疼痛政策聯盟所說的痊癒的「正常」時間,是指從受傷或其他造成疼痛的事件算起的三個月內。任何一個人身上的疼痛超過這個時間,都會被歸類為慢性疼痛者。

目前估計,全英國大約有兩千八百萬人有慢性疼痛的困擾;在美國,這個數值更高達一億人(數據來自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換句話說,有慢性疼痛問題的人,比患有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的總人數還多。

這些受慢性疼痛之苦的人當中,又以女性居多。此外,慢性疼痛找上門的機會亦會隨著年齡增加。因此,在這個年齡結構逐漸老化的社會中,有慢性疼痛困擾的總人數和人口比例也越來越多。

光是英格蘭,就有三百五十萬人表示,他們身上的疼痛讓他們在過去三個月內,至少有十四天無法正常從事家務、休閒和工作等方面的活動(數據來自慢性疼痛政策聯盟)。也就是說,有三百五十萬名英國人都因為慢性疼痛無法好好工作,或是自行打理日常起居。

2008年,英國首席醫療官(UK Chief Medical Officer)的年度報告就強調,疼痛已成為公共衛生須面對的重大議題。數據顯示,有25%的慢性疼痛者因此丟了工作,16%則覺得身上的疼痛有時候會令他們痛不欲生(數據來自慢性疼痛政策聯盟)。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最近的統計調查顯示,目前美國最普遍的四大慢性疼痛類型為:


除了疼痛本身,造成這些疼痛的慢性病症也可能影響到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例如,有下背痛問題的美國成年人,整體的健康狀況多半比沒背痛者差三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也高出四倍。

直接性的生理傷害(例如車禍或是運動傷害)大概是最容易辨別的慢性疼痛原因,但慢性疼痛的原因可不是只有一種。其中一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西化國家日益盛行的「久坐文化」。乍聽之下,「坐」這個動作可能是個很享受或很中性的活動,但是它卻會從很多面向影響我們的健康。就算是那些不在辦公室工作的人,他們的生活也很難逃過「久坐」的命運。基本上,現代人通勤的時候是坐著(不管是開車、搭火車或公車),工作大部分的時間是坐著,下班回家的時候是坐著,然後,沒錯,我們晚上回家吃飯、看電視或是用電腦的時候也是坐著。

過去六十年左右,隨著節省人力的機械化設備相繼問世(例如洗碗機和自動洗衣機),持有汽車的人數越來越多,遠端遙控的科技越來越進步,還有使用電腦的機會越來越高等因素,久坐文化也越來越深植西方社會的日常生活。即使是那些不坐辦公室的人,他們一整天坐著的時間可能也會高達十個小時;實際上,現代生活中,我們可能只有在躺下來睡覺的時候,才不是處於坐著的狀態。

我們已經到達了一種幾乎不太需要站著的生活型態,更不用說活動了。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PHE)的調查數據指出,有43%的英國成年人都說自己從不運動。拜現代各種懶人科技之賜,我們也不太需要為家務付出多少勞力。


▲圖2.1 在英國,有43%的成年人從來都不做任何運動。

有關慢性疼痛的事實和數據

顯然,久坐已經成了現代化西方國家中的常見通病。英格蘭公共衛生部門和運動團體「工作動起來」(Active Working)在2015年所發表的全球專家論述就表示,上班族的上班日有65%到75%的時間都是坐著,其中更有超過一半的人是處於持續性久坐的狀態。換句話說,上班族不只坐著的時間很長,他們還常常會一坐就坐很長一段時間,不太會活動身體。

運動團體「工作動起來」指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國際研究認為,久坐有害健康,而且不管你在工作之餘的活動量有多大,都難以抹滅它對健康帶來的傷害。久坐會增加許多重大病症找上門的風險,例如心臟病、糖尿病、心理健康問題、癌症、背痛、血栓、肥胖和肌肉退化等;而這所有的病症或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慢性疼痛。

或許不久之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在動畫電影《瓦力》(Wall-E)裡所描述的世界就會成真;在那裡,人類的四肢已退化到喪失行走能力,必須仰賴懸浮在半空中的高科技座椅移動身軀。

除了久坐文化,極度分工的文化或許也是促成慢性疼痛的主因之一。雇主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事成本,一直都在尋找更符合經濟效益的生產流程。1913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首次發明了生產線的生產流程,大大簡化了組裝汽車的過程。相較於過去由一個人或是一群人圍著一輛車,東挪西移的將它組裝完成,他意識到,用輸送帶載運車體,讓每位工人站在定點負責單一的組裝工作,才是更省時間的生產流程;由於每一位工人只需要重複執行一個動作,他們就能用更快的速度替經過眼前的每一輛車體完成部分的組裝工作。

這種生產方法確實讓福特在非常符合經濟效益的條件下,生產了大輛的汽車、賺進了大把的鈔票,但他的工人卻在這樣的工作條件下,出現了一種叫做「白指病」(vibration white finger,又稱為雷諾氏症)的重複性使力傷害。「白指病」是重複使用雙手和手臂,去完成需要使力的特定動作所造成。

同樣的,在這個電腦普及的時代,上班族的辦公型態也與打字機時代大不相同。現代的上班族在工作需求上,除了一定會動到手指和雙手外,活動到其他部位的機率比以往下降許多。

不過,我們並不能說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以及重複相同動作的工作形式,就是導致慢性疼痛的所有原因,只能說它們可能是助長慢性疼痛的部分因素,況且,有的時候,你可能花了好幾年,也找不出讓你疼痛的真正原因。

身為一個肌筋膜治療師,這十年間,我一直都在與來自各行各業和各個年齡層的病患一起對抗慢性疼痛。依我的經驗來看,就跟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一樣,每一個人身上的慢性疼痛狀態也都是獨一無二。因為每一個人使用身體的方式、受過的傷、做過的工作和運動,還有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體態,以及處理生活壓力和疼痛壓力的方式,通通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疼痛狀態。

也就是因為每一個人出現慢性疼痛的方式和原因都不同,要擺脫慢性疼痛就成了一件艱辛的目標。有許多人看了好多位醫師,吃了藥,動了手術,也嘗試過所有的療法,但就是無法甩掉慢性疼痛的糾纏。對醫者或患者來說,慢性疼痛就宛如一幅看不清全貌的拼圖,讓人難以捉摸。

然而,在過去十年的臨床經驗中,我漸漸掌握到這幅拼圖的一些輪廓,發現這些形形色色的慢性疼痛者,其實都有五個共通點。

所有慢性疼痛者的共通點

雖然每一位來找我的人,他們出現慢性疼痛的原因可能都不同,但我觀察到,以下五項因素是他們的共通點。

・疼痛限制了他們的人生。
・至少有一項醫療診斷。
・接受過很多不同的治療。
・使用過很多不同的藥物。
・受過創傷或生活緊繃。

疼痛限制了他們的人生

他們的疼痛已經到了一種無法忽視的階段。他們無法工作、運動、做他們喜歡的事,甚至是無法輕鬆自在的活動身體。

於是,他們無福再消受那些曾讓他們樂在其中的事物,也開始避免從事某些活動。

以下是找我求診的患者中,最常見的症狀:

・鈍痛
・持續性的隱隱作痛
・麻木感
・發炎
・無法活動
・疲勞
・焦慮
・觸電般的劇痛
・刺痛感
・手腳發麻
・使不上力
・僵硬
・失眠

這些症狀通常神出鬼沒,強度也會因人而異;一天中不同的時段、患者的活動程度、壓力程度和疲倦程度等,皆會影響到症狀的表現情況。甚至有的時候,你根本找不出來造成這些疼痛和症狀變化的合理原因。

有時候,有些慢性疼痛者已經跟他們身上的疼痛,以及日益加劇的症狀共同生活了好多年,同時還把它們對生活造成的限制,視為必然的命運。因此,當我向他們說明身體的狀況,還有怎樣的治療可以幫助他們擺脫疼痛,重新自在活動和享受人生時,他們都很驚訝。

至少有一項醫療診斷

有時候慢性疼痛者會上網搜尋資料,自行診斷可能的狀況,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都至少曾受過一位專業醫療人員的診斷。以下是找我求診的人最常見的醫療診斷,但除了這些,其實還有許多症狀:

・背痛
・慢性骨盆腔疼痛
・五十肩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重複性使力傷害
・肌腱炎
・激發點疼痛
・滑囊炎
・肌纖維疼痛症
・頭痛和偏頭痛
・足底筋膜炎
・跑者膝
・顳顎關節和下顎疼痛

這樣說或許會冒犯到一些人,但坦白說,我在處理這些慢性疼痛者的問題時,並不會非常重視他們提供的診斷,就算先前為他們下這個診斷的人是醫療專業人員也不例外。我會這麼做,主要是因為這類診斷有兩大問題:


▲圖2.2 慢性疼痛的一般醫療診斷流程。

1.不論是從診斷的方式,或是診斷本身來看,它們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不一致性。

2.這些人雖然被診斷出了一個病症,卻多半沒有獲得能改善或治療這項病症的實質幫助或支持,這一點會使得他們無助又絕望,尤其是那些只能靠藥物或手術舒緩疼痛的人。

再者,每位患者經歷的症狀都不太一樣,症狀表現的形式也會因人而異,所以在這樣充滿變化性的條件下,即便是遵循醫療體制的標準診斷流程,光憑患者當下的狀況,醫療人員也很難給出一個正確的診斷。

大部分人求助醫療體制的第一步,都是先看家庭醫師,然後才被轉介給專科醫師(編按:若以台灣來說,就是先在一般診所就診,之後才轉介至大醫院的相關科系)。至於這些病人會被轉介的專科科別,則取決於家庭醫師當天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主要症狀為何。

然而,在他們去看專科醫師之前的這段期間,這些症狀的狀態依然可能隨著時間產生變化,或發展出不同的症狀,所以等到他們真的去看專科醫師的時候,這些因素可能就會影響到醫師對他們下的診斷和治療計畫。

有的時候,病人會再次被專科醫師轉介回家庭醫師那裡,或是發現專科醫師在還沒搞清楚自己病況的情況下,就出於要為病人「做一點事」的心態,給自己做了一些不恰當的醫療處置。

我想,「病人」的英文之所以叫「patient」,或許就是因為我們「耐心等待」(patient)醫師提供的任何醫療診斷和治療方式吧!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醫師告訴我們的診斷,也只不過是一個猜測,一個基於幫助他人,憑藉他們所受過的醫學教育做出的猜測。這樣把一系列的症狀歸納出一個診斷名詞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醫療專業人員擬定治療計畫,並幫助病人了解自己是哪裡出了狀況。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診斷真的有發揮這樣的效用嗎?

我曾經看過無數件被誤診的個案,他們因為這些錯誤的診斷動了不必要的手術、吃了不必要的藥,或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療。在許多情況下,診斷的結果還會對患者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他們會為自己的診斷結果所困,不斷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資訊,然後在欠缺具體治療方案的情境下,對自己未來的預後狀況感到越來越焦慮。

我曾經看過幾位有相同症狀、生活條件也相似的患者,卻被下了完全不同的診斷;或是同一位患者的症狀,被A、B兩位專科醫師診斷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病症,因為這兩位專科醫師的科別不同,診斷的方向也會有所不同。

身為一名輔助療法治療師,我喜歡把事情簡單化,所以我不會為來找我的病人下診斷,只會用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他整個人的狀態,然後針對我在他們身上發現的症狀給予治療… 閱讀完整內容
筋膜放鬆修復全書:10大部位 x 25個修復動作

本文摘錄自‎

筋膜放鬆修復全書:10大部位 x 25個修復動作

阿曼達‧奧斯華

由 聯經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