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市場是一種情緒

大眾總是錯誤的

彈指一揮間,斗轉星移20載,當初的弱冠少年已趨向不惑。如果人生真是一段旅程,那麼中國的金融市場就是我這20年最好的風景台。2009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如果說前面10年是農村改革與個體經濟的萌動期,那麼後20年則迎來了資本市場的大發展,由此而生的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衍生品市場風生水起。恰巧我站在了金融前沿的上海,加上個人的喜好及機緣巧合,讓我有幸伴隨著這段歷史,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誕生與茁壯。

1990年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的那張黃報紙,我翻閱過;文化廣場前抱著棉被瘋狂排隊,我曾一旁站立;92認購證333倍利潤的狂歡,我淺嘗一口;既瞠目於1500點狂跌到325點的大熊,也驚嘆內蒙華電一天翻番的瘋狂(當時無漲跌停板)。當舊框架打破後的思想還無從著落,守著黃金之地卻不知如何擁有的人爭論著股票究竟姓社還是姓資時,歷史的步伐卻全無停止:B股、H股(編按:指企業在中國境內註冊,但在香港掛牌上市的股票)、N股(編按:指企業在中國境內註冊,但在美國紐約掛牌上市的股票)、S股(編按:指企業在中國境內註冊,但在新加坡掛牌上市的股票),新事物一個接著一個;權證(中國資本市場很早就試行過權證)、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可轉債,新詞彙衝擊著我們;主機板、三板、中小板、創業板眼花繚亂;T+N到T+0再到T+1(編按:此指交易制度。T+0交易制度允許投資人進行當沖交易,而目前中國股市採取T+1交易制度[即不可當沖],僅部分期貨、國債市場實施T+0交易制度);漲跌0.5%到放開限制,再回到漲跌停板必須10%,歷史既是嶄新的,又是循環往復的。

風景也許太精彩,我從股票看到國債期貨,從郵票市場折騰到衍生品市場,從大豆炒到黃金;玩了國內市場又去玩海外市場,從無限期盼中國的股指期貨到直接操作美國的道指期貨;我抄過B股的大底,也逃過A股的大頂;曾經賺過很多倍,也曾輸到一無所有;從目空一切到謙卑得不知驕傲為何物,直到沉澱下來重新學習,才瞭解到世界之精彩,自己很無知。

近20年,我努力誠實的在市場中求生存,上不靠貪,下不曾偷,不騙不搶,所以也就敢說些真心話。如果要把這些年市場中自我的感受以及所見所聞匯成一句投資偈語,那麼我一定會說:大眾總是錯誤的!

每當說出這句話,我總是惴惴不安,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似乎實在算不上一種智慧,但在真實的世界中,現實往往就是如此殘酷,殘酷到我們不相信,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請允許我做出些解釋:大眾──大部分人、普通者,其對立面是少數派──一小撮有權有勢者,或專業人士。大眾總是錯誤的,並不代表大眾的選擇一定是錯的,或者投資過程全是錯的,而是指大眾投資最後的結果,也就是實際的盈虧效果總是不佳。虧損、低於均常水準、付出與得到的遠不成比例都可做此解釋。

大眾總是錯誤的實質就是: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大眾如何修正自我的行為,最終大眾(大部分人)的投資結果總是欠佳的。由此推斷出大部分人的行為也大多錯誤(這並不代表與大眾對著做就能盈利,對此後文還有論述。這裡面有些很細微的差別)。

▎小子何敢出此論斷

你看見過狼群比羊群還多的草原嗎?你看見過鯊魚比大馬哈魚還多的海洋嗎?你也許見過一個農夫收獲了一筐蘋果,留待慢慢吃;但你見過一群農夫面對一顆蘋果嗎?那恐怕將是場戰爭。在一個零和遊戲的投機市場中,少部分人賺錢,大部分人虧錢是可行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反之,大部分人都實現盈利的夢想只能是個幻想。這也就是你稍稍環顧四周,總能看見眾多套牢者的原因。

我知道有人會反駁說:不一樣。我們是投資,而不是投機。況且股票市場也不是零和遊戲。我們持有的股票是股東的證明,企業的經營發展會為這個市場帶來利潤。價值投資之父巴菲特真正獲利是靠長期投資,他賺的是企業成長中的錢。

我必須謝謝這些意見,因為這正是我們即將展開的話題:人們通常是投資還是投機?股票市場零和嗎?長期價值投資的未來一定美好嗎?我也渴望把這些都弄明白,因為這些關鍵的認識,將決定我們是否應該參與這個冷酷的資本市場;如果參與,又該從哪個角度去切入?

先從股市談起吧,這個參與人數最廣也最普遍的市場。


股市的零和陷阱

從傳統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確實在創造利潤,但股票市場是否能夠超越零和還必須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①經濟環境是否向好,企業的盈利能否逐步遞增;②股市中優質企業的存在數量;③企業分紅能否大於向市場的索取。

企業有效益是必然的,但必須注意,我們的股票都是溢價買來的,其中所含的本益比就代表──該企業每年賺取同等的利潤並全部分紅,你收回本金所需要等待的年限。20倍就是20年,50倍也許就是一輩子。而這還剛剛是還本,請別忘記資金是有時間成本的。所以除非企業能有超常的增長,否則你的小股東身分只能為你帶來一種整存零取的效果。

▎好企業就應該上市嗎

企業向好需要整個經濟大環境向好,這也是股市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原因。但在一個經濟向好的環境中,必然還分優質企業與劣質企業,那麼這個市場是否讓更多的優質企業進來呢?這並不樂觀。我們的上市公司不好嗎?真正優秀的公司一定會上市嗎?讓我們換位思考:如果你是一家優秀企業的所有者,每年賺進大把的利潤,留存資金已能滿足生產發展需要,你會讓這樣一家公司上市嗎?上市意味著嚴密的監管、嚴格的財務報表、大批需要調整的數據、必須披露的商業祕密、一大筆仲介費,以及把經營者推到苛刻媒體的聚光燈下……獲得的只是再融資的能力,其實質就是:你可以以市價向市場稀釋你的股權比例,即套現。

華為上市了嗎?中國煙草集團為什麼不整體上市?中國股市的大部分上市企業主要來自何方呢?請參見建設中國證券市場的最初定位:推進國有企業體制改革,解決國有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句話:幫國有企業疏困解乏。

那些生產資金短缺、離退休職工負擔沉重、產業升級水準落後,還有那些欠了銀行一大堆錢,銀行都不敢借錢給它們的國有企業,被優先照顧上市,以便給它們最後一次輸血的機會。所以很多上市公司融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歸還銀行貸款。你的錢變成生產創新的資本了嗎?恐怕很大部分成為拆東牆補西牆的磚瓦了。當年我所在的炒股室裡,許多人都是上市公司員工(因為職工股上市而變成股民),由於瞭解內情,所以競相拋掉自家公司的股票,大家易股而持,這成為市場中公開的笑話,而不好笑的也許是不曾親眼所見的醜陋吧。

從社會整體效益來講,上市也許還算一個方案,但對於身處其中的股民,對於期盼著天上掉下個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者來說,則可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鎖鏈。

▎中國股市能出現自己的微軟、英特爾嗎

相信一定會有的,但必須存在那些把創業當成夢想,把夢想能變成現實,並把現實堅持到底的人物。可惜,現實的浮誇也許讓馬雲都有些迷失吧。在中國更多的是把股票市場當作垃圾場,是傾倒,是索取,是哄騙和厚顏無恥。改變也許正在進行,但基調早已確定。

上市企業究竟是向市場供給了還是索取了?讀者可以從中國股市報告和資金獲取中獲得答案。

▎中國股市報告

平衡。股市的實際運行情況最終是資金的平衡,那麼實際狀況究竟如何呢?以歷史最好的2007年為例,我查了一下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年鑒,聊以說明。

中國股市2007年資金消耗情況如下:

年度IPO=6700億元×2=13400億元(開盤價相對於發行價平均翻倍)

企業再融資=?(沒查到,但增發、配股有多少,大家還有些印象吧)

印花稅=1140億元(歸入國庫)

券商佣金=570億元(養活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解決國有股問題,2007年的新發行股票比例及配股比例都是歷史上很低的(例如,2007年新上市股票僅28支,而從1993年認購證發行後的年均新上市股票數是56支),這樣的好時光以後恐怕很難再現了。

▎負和的股票市場

2007年所有上市公司中的779家公司做出了現金分配,比例占所有上市公司的50.8%。上市公司分紅總和為2831億元,平均利潤分派率為29.84%,股東分紅報酬率向上踮踮腳勉強接近1%。注意:即使這2831億元分紅,也不是市場完全能得到的,它必須被再扣一次稅。

這就是我們的2007年,中國股市迄今為止表現最好的一年,讓眾多股民念念不忘的一年,這也是歷史上中國上市公司分紅額最高的一年,比2006年增長了整整112%,也就是說,2006年的所有分紅僅為1330億元。

如何評價上市公司年度分紅額?一位資深炒手給出了一個近似的答案:基本上,企業分紅剛剛能抵掉股市中的稅收和佣金,也就是我們繳納的手續費。年景好時,分紅能多一點;年景差時,分紅就遠遠不夠與這些費用相抵。所以單純從資金平衡角度來觀察,我們目前的股票市場甚至還搆不上零和市場,而是一個標準的負和市場。這就是我們生存的市場現狀,殘酷而真實!

在這個負和市場中還包括:「神祕大資金」出手一次,賺走多少?券商自營、大鱷魚(非公眾基金)坐莊坐掉多少?超級大戶、資訊靈通人士分羹分掉多少?市場高手用力挖,挖掉多少?而彌補以上所有的不足就靠大家了!

由此看來,我們優秀的上市公司並沒有為散戶每年帶來更多的新鮮血液,相反,是股民們一年又一年的辛勤哺育,養活了這個市場,包括這個市場中大量的蛀蟲與猛獸。

▎機構平均散戶占有率

市場中所有散戶數量除以所有機構數,得出平均每家機構對應的散戶數,稱為機構平均散戶占有率。這是一家權威研究機構報告中的核心資料,這個帶著嘲諷卻又非常有效的統計資料,總能提前做出一項非常有效的預判:當年機構大戶的生存環境好不好。

平均單個機構占散戶的比率決定了機構的生存環境,這說明了什麼?你以為自己不是羊,卻早有睥睨者把你當作羊計算進去了,而且事實總還是湊巧認可。

當年那個「萬國證券,證券王國」的招牌為何如此炫目?只不過因為成為羊群中最早混進的那幾隻狼,因緣時勢造成的強大卻讓某些人好高騖遠,目空一切,終於在327國債期貨事件中被一群新出爐的小老虎掀翻在地。(編按:萬國證券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證券公司,鼎盛期時在中國股票市場占有極大的市占率。1995年初,萬國證券大舉做空327國債,但因為後續走勢不如預期而導致鉅額虧損)。虎狼之爭,結局我們並不關心,但認不清「前有狼,後有虎」的形勢,那「罪該萬死」已是必然了。

當然,從經濟學與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分紅利也是可以的,只要將留存利潤用於發展生產,且產生的效益大於市場平均融資成本時,那麼這就是有利於企業成長的,對股東的長遠利益也是正面的。所以單純從市場資金總平衡的角度分析,還有個缺陷,即會忽略長期價值投資的價值。長期價值投資能否帶領大眾走出「大眾總會虧損」這個困境呢? 閱讀完整內容
投機者的撲克:操盤18年手記

本文摘錄自‎

投機者的撲克:操盤18年手記

扁蟲魚

由 樂金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