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效率

若說經濟學是一門避而不談行為假設的科學,對此門沉悶學科而言未免有失公允。打從我十四歲開始學習經濟學之初,我就學到「經濟人」(Homo Economicus)或所謂「理性者」的概念:經濟人不僅可以理解大量且繁瑣的難題,並能永無止境地採取最佳化的行為。
當經濟學家在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兄弟姊妹們交談時,往往會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氣勢,認為研究人類行為終究是浪費時間的無用之舉。在我還只是一名年輕的經濟學家時,我也被灌輸同樣想法。因此剛離開大學時的我,是一名虔誠、甚至是熱切的理性經濟人信仰者。

此種態度並非出自於大學老師的指導,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於我居然如此癡迷於經濟人概念的行為也頗感失望。相反的,誘惑我的罪魁禍首是理性所具備的優雅之美與數學之美。直到有一天,一名演講者成功說服我去思考準理性(quasi-rationality)的可能,並讓我迫不及待地去研讀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塞勒刊登在《經濟展望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的文章。

當時,我的父親是一位財務顧問,總是熱情地表達主動式管理在股票市場上所扮演的角色。而我則是一個心高氣傲的年輕經濟學家,擁護著高效率金融世界的效率市場觀。我不知道自己該同情誰多一點─那個耐心聆聽我滔滔不絕說著這些廢話的父親,還是長久以來必須容忍著我和父親對此爭執不休的母親!
然而在投入金融市場將近十年後,我終於得到一個確切的結論:市場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效率。回首當年,那位剛受英商佳信證券(Kleinwort Benson Securities)雇用的趾高氣揚年輕經濟學家所寫下的第一條筆記,也決定了自己未來十年的學習方向。我很懷疑是否有人閱讀過這份筆記,但我實在不能怪其他人─畢竟這可是少數居然會看見矩陣代數的筆記!總而言之,那篇文章的主旨在於檢驗「期限結構的預期理論」(the expectations theory of the term structure)─即長期債券的收益,單純等同於短期利率預期的合理現值總和。這篇文章,點出了作為期限結構模型的預期理論有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長期債券的價格過於波動。

過去有些人總能自以為是且毫無根據地談論著情緒如何推動市場運作。而在許多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如已故的阿莫斯.特沃斯基、丹尼爾.康納曼、理查.塞勒、梅爾.史塔曼(Meir Statman)、赫胥.謝弗林(Hersh Shefrim)、羅伯.席勒和安德烈.史萊佛(Andrei Shleifer)等人,將其他學科的精闢見解帶入經濟學的貢獻下,引導我們找到一個可取代效率市場假說的替代範式。而在受到這些開路先鋒的啟發下,新一代年輕行為經濟學家以自己的心血付出,換來我們如今終能將情緒對市場影響進行量化的成果。如同牛頓曾說過的:「倘若我能看得比別人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本書內容參考了我以行為金融學來分析市場的經驗。我必須感謝我的同事(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的)與我進行饒富啟發性的對談,他們對經濟的熱情總是讓人如沐春風。

要不是我的客戶對此一主題有著無與倫比的興趣,這本書或許根本無法誕生。確實,本書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基於過去兩年內我針對機構型客戶與學術聽眾所進行的一系列演說內容而生。我很感激他們提出許多生動又充滿啟發的問題,這也讓本書內容更為扎實。尤其是來自亨德森斯投資集團(Henderson)的魯伯特.卡內基(Rupert Carnegie)、凱蒂.帕伯斯(Katie Pybus)和史帝夫.丹彼(Steve Danby);全球保險集團(Aegon)的阿利斯特.布瑞恩(Alistair Bryne),以及數位資產管理公司(DAM)的史蒂芬.貝羅(Stephen Barrow)─謝謝大家。

書中可能出現的所有疏漏與錯誤,責任自然全在作者。在創作本書時,作者與原出版社約翰威力(John Wiley & Sons, Ltd)也竭盡所能地取得本書所需使用到的一切資料並徵求許可。

閱讀完整內容
投資心理戰

本文摘錄自‎

投資心理戰

詹姆斯.蒙蒂爾

由 今周刊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