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體寒」是萬病之源?

體溫低於平均值就糟了!

量體重前先量體溫!36.5~37℃最好!


「現代人每天要先測量的,不是體重而是體溫。」

我經常對患者這麼說。因為體溫的變化,尤其是體溫偏低,常會和很多疾病產生關聯。
我們的體溫在36.5~37℃時,是身體機能運作最良好的時候。身體機能好就代表健康、免疫力也旺盛。然而,當體溫降至36.4~35.5℃之間時,就會感到身體好像到處都不太對勁。我們 先看看不同的體溫,身體會呈現什麼狀態:

36.5℃―身體健康、免疫力也旺盛。
36.0℃―身體會藉由發抖來增加熱能。
35.5℃― 這個狀態若一直持續,會造成排泄機能降低、自律神經失調、過敏症狀出現。
35.0℃―癌細胞最容易增生的體溫。
34.0℃―溺水的人被救起來時,生命垂危的體溫。
33.0℃―冬天山難,凍死之前開始產生幻覺時的體溫。
30.0℃―意識消失
29.0℃―瞳孔放大。
27.0℃以下―屍體的溫度。
體溫在36.5~37℃時,是身體機能運作最良好的時候。
通常體溫每上升 1 ℃,脈搏次數約增加10次,生病發燒時,就感到脈搏加快的經歷,相信大家都曾有過。

相反地,假設脈搏次數增加,但體溫卻下降的情況會如何?用圖表來想像會比較容易了解。我們想像一條代表脈搏次數上升的直線,和一條代表體溫下降的直線,在某一點交叉;在德文中,這一點稱為死亡交叉點(Toten Kreuz),代表那個人「確定死亡」。由此可見對生命而言,體溫是多麼地重要。

「體寒」正是生病的原因!

當我們的體溫在36.5℃時,不但身體健康,免疫力也很旺盛,但是一降到35.5℃,排泄機能就會下降或出現自律神經失調、過敏等症狀。若降到35℃,癌細胞就會開始增生。這就是低體溫也就是「體寒」,對我們身體所引起的諸多「不好的症狀」。

簡單來說,體溫過低會造成手腳冰冷、浮腫、肥胖、過敏、膠原病、高膽固醇血症、生理不順、生理痛、慢性疲勞症候群,以及肺炎、支氣管炎、肝炎等傳染病,也是痛風、糖尿病等疾病的原因。
令人擔心的是,在我測量過各種年齡層患者的體溫後,發現現在幾乎所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體溫都偏低。

尤其是30歲以下、達到平均標準值36.5℃的人反而是少數,幾乎所有人都只有36℃上下,其中也有人根本不到35℃。像這樣體溫過低的現象,不僅是年輕人,連中高年齡族群也在增加當中,那麼生病的人變多也是理所當然的。

就算說所有疾病都是因為體溫過低所引發的也不算誇張。連癌症的發生,都和體溫過低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有意識地讓身體保持溫熱,讓體溫上升這件事是必要的。

讓身體溫熱並非難事。只要養成每天的一些習慣就可以。從能做到的事情開始實踐,為了擁有不會生病的健康身體,首先就從測量體溫做起,確認自己的體溫比什麼都重要。

閱讀完整內容
排寒袪濕治百病

本文摘錄自‎

排寒袪濕治百病

石原結實

由 野人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