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開始,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文明的開始,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西元前三千年是中華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

「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與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即成對的鹿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女媧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作笙簧,是音樂的創始者,傳說她煉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出現了蠟祭和市場,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姓姬(或云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是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竄,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又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合併。故中華民族自稱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係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相傳堯治世的末年,洪水氾濫,禹之父鯀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卻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到了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水,其用疏導之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跟三皇五帝玩一場排列組合


「三皇五帝」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上古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一般認為他們應該屬於蒙古人種。而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但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排列組合:

一、「三皇」的排列組合

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 、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神農)。

二、「五帝」的排列組合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又以第四種說法最為流行。

如今學者對這一歷史時期的認知難以有共識,因為這時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很難判斷真偽,但是基本上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原始社會是沒有異議的。而現在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

最早,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這個部落大約活動於陝西中部,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附近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最終,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中華民族也由此誕生。

大禹治的是哪條水


大禹,是中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雖然夏王朝還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但至少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中國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許多學者認為二里頭的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四千兩百年前,中原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而大禹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世垂統,這些說法都有共識;但是,近年在「大禹這個人」以及「治水這件事」上,卻有許多分歧,大致能分為傳統說與新說:

一、大禹身世傳統說

大禹出身於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史記·六國年表》:「禹興於西羌」)。

二、大禹身世新說

大禹出身於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獲得領袖地位。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而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後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許多活動痕跡都在東方,而與大禹有關的古蹟,更是集中於東南地區。至於「禹興於西羌」,是指禹後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並不是「禹始生於西羌」。透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能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於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一、治水傳統說

大禹治的是哪條「水」,又如何治?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是大禹所鑿,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準,絕對完成不了這麼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但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而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禹記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會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但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傳統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的治水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了。

二、治水新說

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是海侵,也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而因為這是世界性的天災,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而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與《論語·泰伯》所說「盡力乎溝洫」也大致符合。《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此種現象。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而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大禹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那為何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還是選擇了治水?如今距離大禹時代已有四千多年,我們還是難以根治水患,而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崇敬(《史記·夏本紀》),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與生產力水準,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才會長達十三年之久,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蹟越傳越多、越傳越誇大的真實經過。

閱讀完整內容
斜槓古人 一些微浮誇、小荒唐的古人日常

本文摘錄自‎

斜槓古人 一些微浮誇、小荒唐的古人日常

孟飛, 呂雙波

由 崧燁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