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知識戰鬥力?
有效進行自學的四個模組
接下來,我將說明四個構成自學模組的內容,以及它們與提高知識戰鬥力有什麼樣的關聯。簡單的說,就是說明有關自學的機制。
如前文所述,自學形成的流程為「①戰略」→「②輸入」→「③抽象化、構造化」→「④儲存」。
①戰略
想要在哪種主題上提高知識戰鬥力,思考這個方向性就是戰略。
②輸入
基於戰略的方向,從書本上或其他資訊來源輸入得到的資訊。
③抽象化、構造化
將輸入的知識抽象化或與其他事物結合,然後產生屬於自己的獨特啟發、洞察、發現。
④儲存
將獲得的知識與經過抽象化、構造化之後得到的啟發,成套整理好保存,以便配合需要隨時取出。
大多數人一提到自學,就只會著眼於上述程序中「輸入」的部份,立刻就針對「WHAT讀什麼」或是「HOW怎麼讀」這幾個點,要求迅速給出建議。
然而這樣的自學,只是單純增加雜學的知識,對於本書提出「為了強健生存下去而提高知識戰鬥力」的目的,幾乎沒有貢獻可言。
在本章節一開頭所揭示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從論語節錄出來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學了卻不思考的話就得不到理解。光是思考而不去學習,恐怕就會變得自以為是」。這句話,我特別希望自學者們都能銘記於心。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句話,很敏銳地指出了自學者容易掉入的兩種陷阱。雖然論語寫於約兩千年前,不過看到如此銳利的指責,會讓我們反思,我們的知性是不是真的有
進化。
自學者容易犯的過錯之一,就是只把知識塞進腦袋不去思考。例如自學世界史時,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一個勁地背下年表或年號」。如果你只是想取得歷史檢定考資格,而沉浸在自我滿足之中,那我也就不否定這一點。若你的目標是提高生活中的知識生產力,那麼一個勁地記住年號或是專有名詞,就沒有什麼意義。
重要的是,將羅列在這些年號或專有名詞背後的「人」清楚地建立起來,然後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件或現象,並從中得到對人類、組織以及社會本性的洞察。
為什麼學習歷史會提高知識戰鬥力?因為歷史是個案研究的寶庫。雖然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看起來都像是獨一無二的問題,但回溯漫長的歷史,其實人類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曾面對過同樣的案例。
研究過去的類似案例,了解曾經面臨這些問題的人是如何因應,他們是否成功突破問題,還是因此毀滅,對提升我們的知識戰鬥力相當有助益。就如同十九世紀後半,成功主導統一德意志的「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曾說:「愚者從經驗中學習,智者從歷史中學習。」
假如歷史是個案研究的寶庫,那麼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當成該案例的當事者,試著去思考他當時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比方說,在經營管理學上極為重視個案研究,學習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試著把自己當成經營者,如此一來,你才真正會獲得跟人與組織的行為有關的洞察。
研究人的行為舉止,一般稱為行為心理學;研究組織的行為時,就稱為社會心理學。實際上,這跟學習歷史的意義相同,歷史就是基於過去發生過的案例,去觀察有關於人與組織行為的一種學問。
因此,如果拿掉這樣的考察,只是獲取一些雜學的知識,無法得到對於人或組織行為的洞察。這就是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也就是說,要小心避免一股腦地背下年號或專有名詞等等的歷史知識,而不去考察其背後「人性與業」的這件事。
論語指出的第二個過錯,就是「只思考而不學習」。論語中說到,這樣做很危險。也就是說,思考僵化、覺得只有自己才對,是很危險的事。
日本企業的中階幹部裡,有不少人會像揮舞著大刀似的,仗著自己不太靈光的理論,傷害身邊的人也傷害自己。這種人就像論語說的,他們僅憑著自己少量的知識,或是在狹隘範圍裡得到的經驗,僵化在自己的思考之中。
論語所指出的部份,如果直接套用在先前所述的「自學機制」架構,輸入就相當於「學」,抽象化、構造化就相當於「思」。如果能使兩者均衡的發揮功能,直接通往提升知識戰鬥力的自學系統便完成了。
自學系統①戰略 把學習當成是在蒐集武器
更進一步的,以「提高知識戰鬥力」為目的自學的情況下,要點是要把學習當成是在「蒐集武器」。
在此試問大家一個問題:當強大的敵人步步逼近時,各位會想也不想地突然去蒐集武器嗎?我想恐怕不會吧。你應該會試著思考,對敵人該採取什麼樣的戰鬥方式,自己的強項在哪裡,要如何選用武器強化自己?
若你的目標是透過自學提升知識戰鬥力,也是同樣的道理。什麼戰略都沒有擬定就胡亂蒐集武器,是沒有辦法提高知識戰鬥力的。在蒐集各式各樣的武器之前,必須先擬定大概的戰略,比方說,「我要用什麼方法戰鬥?可以在哪裡發揮強項」等等。
以我自己為例,就是擬定了「在人文科學與經營管理學的交叉點工作」的戰略。這個戰略就是將哲學、美學、歷史、社會科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的見識,與經營管理學的見識組合在一起,得出與他人不同的啟發或洞察,然後把這些概念活用在我的諮商工作、研習會或是寫作當中。
因此,以我的情況來說,由於將人文科學與經營管理學方面的知識當成「重要武器」,我的自學課程就會依照這個優先順序來編排。
相反的,這也是弄清楚我們「不輸入什麼」。在本書中,我將會反覆提及這一點,由於目前的社會資訊已是超載狀態,因此知識生產系統的瓶頸並不是「輸入的量」而是「輸入的密度」。
該如何維持適合自己的戰略或脈絡,維持性價比高的資訊密度,這一點很重要。資訊密度要保持高水準,要點就在於如何阻斷資訊。
以我個人來說,便完全無視日本政治的八卦。比方說,在執筆寫本書的二○一七年八月,不論媒體如何炒作加計學園爭議,我也幾乎完全沒有閱讀關於該爭議的報導。理由很單純,因為輸入這些資訊並不會提升我的知識戰鬥力。
以上就是擬定自學戰略時很重要的關鍵,請特別小心注意。
這世上,充斥著用「不知道就很丟臉」這種想法來煽動別人的焦躁感,把自己知道,但是其他很多人也都知道的資訊,炫耀得像是很有價值的東西般強迫推銷。從提高知識戰鬥力的觀點來看,卻一點價值也沒有,因為這樣的資訊並不能成為差異性的泉源。
人的時間很有限。你必須好好考慮,將有限的時間投入自學,因此你緊追著輸入對很多人來說都已經算是常識的事情,究竟有多大意義?
我再重複一次,戰略要求的是差異性,而所謂差異性,就是與他人不同。也就是說,輸入的內容與他人如何不同,便是自學戰略的最大要點。只不過在這裡最關鍵的並不是要輸入什麼,而是不要輸入什麼。
整理一下吧。如果要用自學方式達到提高知識戰鬥力的目標,首先就是在胡亂輸入資料之前,決定「自學戰略」的方針。
要進一步把這個自學的方針具體化時,當然,思考「要輸入什麼」很重要,但是同時決定「不輸入什麼」,也很重要。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
山口周
由 采實文化出版 提供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