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人的早餐

常聽到這樣的廣告詞:「活力,從早餐開始!」不過,臺南人豐沛的早餐並不單純只為填飽肚子與滿滿的活力,還有著生活底蘊。

或許來自過去農業社會人們刻苦勤勞,以及在傳統生活型態下為應付一天的勞作,必須增加飽足感並攝取足量的蛋白質獲取充沛體力,以粥飯麵等作為早餐,日久成了飲食習慣。

起早、搶鮮、慢食


臺南人對於食材極為重視,不僅要吃著時(tio’h-sî,當季、當令),也配合食材取得或處理的時間而吃。許多在地的魚、畜類都在清晨捕撈或屠宰,在食材處理後即刻烹煮上桌,是臺南人的固執。所以鹹粥、鮮魚湯或牛肉湯等熱食滾湯也就躍上早餐之列。

那也是一種無須繁複的烹調手法,單憑食材的鮮,就能展現的華麗。想有滋有味的飽餐一頓,得起個大早,不少現撈隨遇的漁獲,更成了隱藏版驚喜,品嘗的除了浮誇,還有搶鮮下肚的幸福感!

也因為這裡仍保有較緩慢從容的生活步調,起早、搶鮮、慢食的享受一頓豐盛早餐,是臺南人的習性,也成了臺南早餐的特色。


▲臺南人習慣以熱食滾湯餵養早晨,臺南早餐的精彩,自若有序。

有故事,好好吃的虱目魚


提到臺南人的早餐,第一個讓人想到的應該是虱目魚。一碗虱目魚湯,配上油亮噴香的肉燥飯,再來個煎魚腸或燜滷魚頭,就是醒神完美的一日之始。

虱目魚與臺南的淵源極早且深,在清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中就記載:「麻虱目:魚塭中所產,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鄭氏時,臺以為貴品。」麻虱目指的就是虱目魚,相傳荷蘭時期由印尼引進臺灣養殖,鄭氏時期不但鄭成功、鄭經倆父子都喜愛這股美味,而讓虱目魚有「皇帝魚」的名稱並衍生相關傳說。臺南更因地利之便與產地優勢,虱目魚逐漸成了家魚,也是最能代表臺南飲食文化特色的食材。

清乾隆時來臺的學官朱仕玠便曾作〈瀛涯漁唱〉:「鳴螿幾日弔秋菰,出網鮮鱗腹正腴;頓頓飽餐麻虱目,臺人不羨四腮鱸。」詩中提到秋季正是新虱目魚肥美的時候,在臺灣餐餐都可嘗到虱目魚的美味,哪還會羨慕中國知名的松江鱸魚!可見虱目魚在當時已經融入南部人的生活,有著不可被取代的地位。


▲虱目魚極早就融入臺南人生活,是最能代表臺南飲食特色的食材。

從頭到尾、由裡到外的精彩絕倫


虱目魚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過去府城人吃虱目魚還有些訣竅,「冬吃頭,夏吃尾,春秋吃滑水」,即依照著不同時節品嘗魚的各個部位。現在不但一年四季的虱目魚都好吃,更得「魚盡其吃」。魚頭可燜熟或滷,吃的時候從Q滑的魚頰與眼睛下手,味甘鹹香,軟嫩的膠質,滋味迷人;魚皮簡單汆燙沾蒜泥油膏或煮湯,就是一道佳餚。油脂豐富的魚肚最為精華,無論乾煎、清蒸、煮湯或粥,豐腴黑亮的魚油都令人食指大動;多刺的魚背則處理成魚柳,也可片成魚塊加薑絲煮湯。

至於魚腸、魚肝、魚胗等,更是饕客級才懂得品嘗。因為魚內臟是消化過濾的器官,難以清理外,腸子內若殘留食物也容易發酵腐化,所以一般中小型魚類的內臟罕見於餐桌。唯獨養殖的虱目魚卻是例外。由於產量大,且新鮮的虱目魚魚腸特殊的風味也迷人,所以在捕撈前會先「弄(lāng)魚」,利用虱目魚易受驚嚇的習性,讓虱目魚腸道排泄乾淨。乾淨的魚腸常被老饕視為珍寶,也見臺南人食魚的細膩。

以油乾煎就噴香可口的魚腸料理,是臺南十分在地的料理食材,不少虱目魚店家都有販賣,不過由於魚腸取得與保鮮不易,且當日份量不多,得趁午之前才能嘗到這限量美味;甚至連俗稱「魚嶺」的背鰭,也能烘烤成為酥香的下酒菜。最後剩下的魚骨則是熬湯的最佳食材,也絕不浪費。一條魚,從頭到尾、由裡到外利用得淋漓盡致,精彩絕倫!

魚骨熬出來的高湯,是煮粥最好的湯底,可煮成鹹粥、海產粥,或直接豪邁大器的擺上一大片虱目魚與蚵仔,就是碗飽滿豐盛的蚵仔虱目魚粥。早年府城人上工前,這可是標準的早餐!以生米滾煮的粥,米粒吸飽湯汁卻黏稠不爛,據說是學漳、泉一帶「半粥式」的煮法,保留了米的咀嚼感,又有粥的柔膩滑順,煮出來的粥湯清而醇,米心盡熟卻米粒分明,伴隨著魚湯的鮮甜,一入口,舌尖立刻沉浸在綿密與爽利之間!


▲虱目魚以鹽醃浸,再掛起來風乾,虱目魚一夜干口感緊實有彈性,滋味濃郁,煎、烤都十分適宜。(黃文博提供)

而在鹽分地帶或臺江地區,少不了的是西瓜綿與虱目魚的絕妙組合。擁有豐富蛋白質與油脂的虱目魚,搭配沿海因為惜食演變而來的醃漬西瓜綿,酸鹹滋味,去腥解膩外,還多了一番風味,讓人百喝不厭。此外,將虱目魚肚或整尾虱目魚醃浸、風乾成一夜干後,直接燒烤,鹹香的口感與風味,有別於煎煮,也一直是濱海的特色吃食。

臺南,一早便販售虱目魚料理的店家多不勝數,這個如此在地化的食材,除了味覺,也滿足了其他感官與人情味,因為,每一個虱目魚料理的老闆,絕對可以用豐沛美味告訴你關於虱目魚的故事!

臺南人,懂吃魚


說到魚的極致發揮,還包括烏魚。

臺灣早從17世紀荷蘭人來之前就開始捕捉烏魚,據說這股「烏金」最初還吸引漢人移民,當局還開始對漁民徵稅。鄭氏時期持續跟進,得繳納漁稅並領取「烏魚旗」才能捕捉。先民更知

道當令的烏魚是季節美味,此於清代方志文獻上記載頗多。可見烏魚受到人們重視與喜愛的程度,尤其海裡產的烏魚比陸地的雞肉還好吃,所以閩南語有句「鹹水烏卡贏雞肉箍」。到了冬季盛產的烏魚子更是極品,連橫就曾提到:「唯卵極肥美,漬鹽暴乾,可久藏。食時以火烤之,切為薄片,味香而腴;庖羞中之上品也。」,澄黃飽滿,單以炙烤煏出香味到酥軟恰好的熟度,再切片食用,是臺灣人奉行不渝的吃法。也因為烏魚子珍稀,至今仍是大宴小酌上最能彰顯氣派的名貴佳餚。


▲烏魚子在和煦陽光下,曬出鹹香紮實的風味。

安平俗諺「烏魚出,見著王城肥朒朒(puî-tsut-tsut,胖嘟嘟)」。每年冬至前後,烏魚游經臺灣海峽時正當肥美成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漁汛,可見臺南地理位置有捕烏魚的優勢,能吃到烏魚的機會很多,從烏魚子、烏魚膘、烏魚腱都能恰如其分的料理。即使平價的烏魚肉也能麻油煎、做紅燒,或煮道經典臺菜烏魚米粉湯,簡單樸實卻令人回味,是冬日裡最好的飲食記憶。

臺南人,真的是很懂得吃魚! 閱讀完整內容
斯土斯民──臺南生活風尚

本文摘錄自‎

斯土斯民──臺南生活風尚

張耘書、謝玲玉

由 遠景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