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不可以吃藥?

燒到頭殼壞去的恐懼

當媽媽的人,最擔心害怕的就是小寶寶生病了!每次然然一發高燒,真叫人坐立不安,不知道如何是好。育兒書幾乎都寫著發燒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還會特別用紅色加粗字體,列出可怕的併發症。長一輩的台灣人會警告說,妳要小心,不要讓小孩燒到頭殼壞去。

對我來說,身處異鄉,對於小孩生病發燒這件事,更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有一天半夜,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然然竟然發燒到三十九・五度。我連忙搖醒我先生,趕緊開車送到醫院急診室。我心想在日本這個已開發國家,對於小兒醫療一定有先進的治療方法。

不料,醫生只給我兩顆小小的塞劑,連退燒藥水也沒有,還萬般囑咐我,塞劑不可以一直塞,要在體溫三十八・五度以上,而且一定要間隔八小時以上。醫生看我非常焦急,便建議我說,那妳幫小寶寶泡泡澡好了。啥米!我有沒有聽錯呀,生病還泡澡?泡澡不是要脫光衣服,鐵定會感冒的。不對,是已經感冒了耶。再泡下去,鐵定會病入膏肓的。

可憐的然然高燒一直沒退,因為高燒不舒服而睡不安穩一直哭醒;只要我一幫他貼上退燒貼,就會哭醒;就算是小朋友專用的退燒貼,上面印有最喜歡的麵包超人圖案也沒用。

這樣真的沒問題嗎?然然已經燒了兩天,而我卻什麼都不能做。好想再塞一顆塞劑,或是餵一杯退燒藥水,看看會不會快快退燒。可是,我老公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早就料到我會想偷偷塞。我想假如家中有金庫的話,他一定想把這顆塞劑鎖在保險箱。

我先生及一般日本人認為小孩子發燒沒關係,雖然大人會很緊張,但這是身體跟細菌在對抗,戰勝了之後,免疫力會更提升。若是馬上用藥物刻意讓溫度降下來,反而之後更容易生病,而且生病會更不容易好。

我發燒了,全身都熱熱的,好想泡個澡。

我突然想起來,以前國中同學志玲,現在是中醫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曾問她中醫對孩子發燒的看法,她跟我們這幾個緊張兮兮的媽媽說,發燒是好事,是身體發揮抵抗力,把壞病菌燒光光的,你們以後就別太擔心了。話雖如此,但我還無法放寬心。

小兒科醫生對發燒泡澡的看法

我實在是太著急了,直接拿起手機撥越洋國際電話,給我一位台大醫科的小兒科醫師朋友。玠模耐心地聽完我語無倫次的述說,專業的分析說,在歐美的確會幫寶寶洗澡以加速身體散熱,假如然然精神狀況還不錯,沒超過38度時,不排斥也沒哭鬧的話,我可以試試看,但是身體馬上要擦乾,不要吹到風,多喝水。我趕緊遵照指示,把燒燙燙的然然放進小浴盆裡,他用手輕輕地撥撥水,感覺好像舒服多了。

我隔天看診時,又請教日本的小兒科醫生,為什麼要讓寶寶泡澡?醫生解釋說,寶寶發燒時洗溫水澡可以讓皮膚的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循環,把毛細孔打開,將熱散出,來達到降低體溫的作用。水的溫度最好是介於攝氏38~40度左右,泡十五分鐘左右。洗澡還可以清潔皮膚,避免汗腺阻塞,讓因發燒而煩躁的寶寶比較舒服,能安穩睡著。

醫生很強調說,要多補充水分,因為水可以調節體溫度,讓免疫力能正常的進行,幫助身體的恢復。因為發燒時,皮膚容易蒸發掉水分,退燒出汗也會流失不少水分和電解質而容易脫水。

台灣就醫方便

這些年我帶著孩子往來台灣和日本兩地,發現在台灣看病真方便。雖然孩子生病要帶去看醫生,花時間又麻煩,而且很怕被其他生病的孩子傳染。但沒住在國外之前,身在福中不知福,台灣的醫療保健可真是方便。我很多住在美國的阿姨表姊,都特地回來台灣看病。尤其是台灣的IC健保卡很先進,不但所有的醫療資料有系統的記錄,現在聽說連器官捐贈都可以登記在健保卡;日本的健保卡還是普通的卡,都沒辦法「刷」呢。

在台灣看病的第一個好處就是,醫師看診的時間長。在日本,超過晚上六點,就要去掛急診了;很少有晚上看診的醫生。

第二是自我負擔額低,在台灣大都只要繳交掛號費一百五十元。在日本,基本費用大概是二千七百日圓(九百元台幣左右)。我常常想,這還是有保險的三成負擔耶。

第三是方便選擇多。台灣的診所快跟便利店一樣多了,從小兒科、內科、牙科到醫美,全方位的診所,任何時候有病痛都可以找得到醫師。

在台灣,婦女生小孩還可住進五星級月子中心;三餐加早午點心,一天吃五餐;小嬰兒還有專業護士洗澡、餵奶。醫院配合度高,生小孩還可以看時辰剖腹。但在日本,除非孕婦或胎兒有重大問題,一般都只能自然生產,三天內就得出院。現代的日本,也沒有所謂「做月子」這個好命的概念。但是,日本女性也沒有什麼症頭,而且是全世界最長壽的人種。


日本貼心親切的醫療
在日本看病,雖然收費高,但是服務品質確實是沒話說。在日本診所看病進門,一定要脫鞋子,換上室內脫鞋。地板擦得一塵不染,窗台、桌子和所有的地方,都是消毒過的,幾乎一點灰塵都沒有。

在醫院,醫生和護士都尊稱患者「樣」,這個敬語用法,跟住在高級飯店和百貨公司購物相同的貴賓等級。我和然然哥哥碰到的醫生和護士,都對生病的小朋友非常有愛心和耐心。講話的時候,一定會蹲下來,跟然然同等高度的視線,會不停地誇獎他很乖很聽話,不勉強他不做的動作,會先聊一下別的話題,轉移他們害怕的注意力。

每個護士都親切笑咪咪,真是所謂的白衣天使,難怪日本男生會對護士有浪漫幻想。我小時候的印象,護士都是凶巴巴的晚娘面孔,打針又好痛,沒辦法理解日本男生為什麼會有美妙的幻想,真正見到日本護士,不僅在心中暗暗偷笑:原來如此呀!這也難怪。

お薬手帳

在日本,去藥局領藥時,會給一本「お手帳(用藥手冊)」,記錄服用過的藥,作為醫療用藥的根據。

台灣的藥包則是一堆藥裝在同一包,根本不知道哪一顆是什麼,整包吞進去就好了。在日本是一種一包,每顆藥都會有照片,用一般簡單的文字說明藥的療效和注意事項。需要服用抗生素時,醫生一定會特別叮囑我,每天按固定時間讓然然服用,必須把處方的天數、份量全部吃完,不可以自作主張覺得他好像痊癒了,怕身體有負擔就停掉尚未吃完的藥。

避免院內感染

去醫院最怕的就是,本來好好的,去了一趟,結果被傳染了。最近日本很多小兒科,預防接種和一般診療是分開的。例如在正式看診開始前一個小時,先開放給沒有生病,只需要打預防接種的小朋友。

我常去的宮川醫院,除了可以先預約外,護士會給一個BB-CALL,像在美食廣場那種到號就會ㄅㄧ ㄅㄧ的小圓盤。等待候診時候,可以先在車內或附近的書店逛逛;不會全部都擠在小小的候診室,個個面色凝重,東一個咳嗽,西一個流鼻涕,心情就已經不好了,又更鬱卒。怕自己被傳染到,也不想傳染給別人,只好不停地叫小朋友,手不要亂摸;所以可以不用待在診所裏等,比較沒有精神壓力,會安心許多。

台灣和日本看病各有好處,但最好是不要生病。健保費兩邊都白繳也沒關係,當做是求保庇的香油錢就好了。

People in Japan
日本婦女產後吃什麼?

日本產婦並沒有喝雞湯、麻油腰花或是不洗頭等特別的坐月子方式來調理身體。只有強調均衡飲食,多補充流失的鈣質,像小魚乾或是牛奶等。我婆婆說,以前為了讓奶水豐沛,會多吃「もち」麻糬,但是現代人說容易得乳腺炎,已經很多人盡量避免吃了。

閱讀完整內容

日式教養不一樣

本文摘錄自‎

日式教養不一樣

蔡慶玉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