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求學,文化衝擊打開投資視野
我從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公司當個上班族,一路工作到六十歲退休,在領到那筆三千萬日圓(依當時匯率,約一千萬新臺幣)的退休金時,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
「難道我就只能領著手上的這筆三千萬日圓,以及今後的老人年金度過這一生嗎?」
那絕非「就只能這樣了吧……」的灰心喪志,反倒更像是「怎麼可以就只有這樣啊!」的強烈意志。
好巧不巧,我退休的時間點,正好就在二○○八年雷曼兄弟事件爆發之後。證券市場遭逢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就此陷入恐慌狀態。
然而,若是能在金融市場全面處於悲觀的情形下,逆勢採取行動的話,不就能為自己的人生拓展更大的視野嗎?於是,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誠如序中所述,拿出退休金投入這場關鍵的勝負,一舉達成資產「破億」的壯舉。
看到這兒,或許不少讀者會認為,這不過是一個股市菜鳥拿到一筆龐大的退休金,於是投入股市孤注一擲,運氣好、瞎貓碰上死耗子矇中罷了。甚或覺得,一口氣拿出大半退休金投資,簡直有勇無謀,這樣想的讀者應該也不在少數吧。
我個人認為,退休前從未接觸過投資的人,不應該跟我做相同的事。我在退休前除了當個認真工作的普通上班族之外,從年輕時期開始,就過著和投資高度相關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才敢肯定雷曼兄弟事件爆發後就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毫無畏懼地投入自己的退休金。
Tips 雷曼兄弟事件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曾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業務遍及全球,然受到二○○七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大量次級貸款違約、法拍屋驟增,相關金融機構接連倒閉)影響,財務面遭重創,股價持續下跌,至二○○八年九月十五日,正式宣告破產,後續全球股市重挫,諸多企業裁員,成為環球金融危機失控的標誌性事件。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曾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業務遍及全球,然受到二○○七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大量次級貸款違約、法拍屋驟增,相關金融機構接連倒閉)影響,財務面遭重創,股價持續下跌,至二○○八年九月十五日,正式宣告破產,後續全球股市重挫,諸多企業裁員,成為環球金融危機失控的標誌性事件。
那麼,我又是如何在年輕時就與投資結下不解之緣呢?這就與我過去長期在美國生活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父母親工作的關係,我十六歲時便赴美就讀當地高中,之後進入美國的大學就讀。日本人在財經方面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現金、預備金通常占整體金融資產一半以上,但多數美國人卻有將近五成的資產是股票或投資信託,投資深植於他們的日常生活。
在美國生活的那段時間,我時常會接觸與華爾街有關的新聞,街頭巷尾也不時會討論這方面的話題。雖說日本一直都在提倡「拿儲蓄轉投資」的觀念,但這在美國老早就是國民基本常識了。
我就在這樣的文化中,度過了多愁善感的青春期,並在潛移默化下對投資自然產生了興趣,持續學習和累積投資經驗。
對錢的觀點,美日大不同
打從我開始在美國生活以來,日本人與美國人在金錢方面的認知差異,就讓我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撇開千百年來一直生活在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以及被抓來當奴隸的黑人不談,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是胸懷遠大夢想,渡海而來踏上了這片新天地。自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建國以來,每個時代都有許多美國人將「美國夢」奉為信仰,視名聲或財富為畢生追尋的人生目標。
大眾對於這些成功圓夢的人們,通常會大方地予以讚賞,甚至會視之為值得崇拜的英雄,並且會為了讓自己更接近這樣的人而努力。
反觀日本,對於公眾人物或有錢人抱持忌妒心態者,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並不在少數。例如,以「暴發戶」一詞揶揄在一代之內累積龐大財富的人,或是將透過股票投資等非勞務所得貶低為「橫財」,都是相當具代表性的案例。
日本人尊崇勤勉,視腳踏實地辛苦工作替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為美德。這種心態本身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正如同「清貧」一詞的存在,簡直像在彰顯透過非勞務所得致富就是旁門左道的社會風氣,我個人認為不是件正常的事情。
其結果,造成少數知名人物或富人時常得承受忌妒的目光,在極端的情形下甚至還會被當成惡人看待,受到社會大眾嚴厲指責的案例也時有所聞。這就是俗話說的「棒打出頭鳥」吧。
另一方面,日本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社會保險制度實際上可說是做得相當充分。像是保障所有國民享受公共醫療服務的「國民保險」,或是一旦自負額超出特定額度、溢出額度就能獲得國家補助的「高額療養費制度」等等,國家提供給人民充分的協助。
相較之下,美國並沒有一套保障所有國民享受公共醫療的制度。公共的醫療保障,僅有提供給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和殘障人士的「聯邦醫療保險」,以及適用於低收入階層的「聯邦醫療補助」。
換句話說,主要勞動人口完全不在保障範圍內,只能自行購買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方案,以這種方式保障自己的醫療權益。
雖說日本現在已將貧富差距惡化視為一大問題,但在實際接觸到國外的現況後,一種不協調感便油然而生。相對於以對自己負責的原則為前提,必須憑藉個人的努力增加財富,否則無法「安心」度日的美國,日本現在的貧富差距,看起來似乎也沒那麼嚴重了,不是嗎?
更何況,如果國家遲遲沒有採取行動、積極消弭貧富差距產生的這股民怨,已是既定事實,那麼想和美國人一樣,憑藉個人努力增加財富也是很自然的事。許多日本人雖然心裡覺得自己「窮得叮噹響」,卻又巴望著國家推動消弭貧富差距的政策,不免就有幾分想要「不勞而獲」的味道在了。
從賭場到市場,圖書館裡閉關修練
也許是在認知上受到美國人金錢觀的刺激吧,在開始進入當地大學就讀的時候,我便逐漸迷上前往拉斯維加斯玩二十一點,或是賽馬之類的娛樂。有段時間,甚至每天都要和三五好友打麻將。
想來,也許我本來就是個好勝心很強的人。小時候最熱衷的遊戲就是打彈珠和卡牌(漢字作「面子」,日本舊時童玩,類似尪仔標),靠著不斷獲勝把朋友們的牌和彈珠全都搜刮一空。
在我兒時生活的鹿兒島,當時無論是玩牌或打彈珠,都有一條「贏者全拿」的規則。為了得到別人的彈珠跟卡牌,我可是鑽研出了一套如何確實坐收勝利的戰術,而不是沒頭沒腦地跟著別人玩。
在我找到讓自己獲勝的準則後,附近孩子們的卡牌和彈珠便全都落到了我的手裡。到最後,身邊連一個願意一起玩的朋友也沒有,我也決定順勢從彈珠與卡牌的爭奪遊戲中畢業。
至於到手的一大堆戰利品(贏來的彈珠跟卡牌),全都在附近的公園被我給扔個精光了。
年輕時很熱衷的麻將同樣也是如此,朋友之間的勝敗往往伴隨著空虛感,自己的勝利就代表其他朋友的落敗,倘若一場遊戲還附帶彈珠或卡牌之類的戰利品,那就會演變為好友之間的你爭我奪了。
當時我在賭場不光是二十一點,包括撲克、輪盤、百家樂我都有廣泛的涉獵,總覺得只要持續累積經驗說不定就能順利獲勝。然而,包括賽馬在內的賭博型娛樂,其系統原本就是對莊家有利的設計,無論投入再多心力研擬對策,要持續且確實地每戰必勝,是件相當困難的事。
直到最後我才醒悟過來,其實就機率而言,莊家獲勝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縱使手氣再怎麼旺,長期看來依舊難逃由勝轉敗的命運。反之,只要長期待在穩定可靠的賽局裡,長期來說能贏的可能性就相當高,如今這個教訓也被我運用在現在的股票投資上。
這件事暫且不提,當時我心裡開始產生「想在其他領域一決勝負」的想法。
就在我經歷一番探索,尋找有什麼事情可以完全滿足我的好勝心時,一張報紙的股市版碰巧進入了我的視線。和日本的報紙一樣,美國的報紙也會刊載股市專版。
從那之後,每天瀏覽股市版觀察個別標的價位變化,便成為我的例行公事。就在日復一日思考「如果昨天買下這檔股票的話,就能賺這麼多錢啊……」的過程中,我對投資股票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這種想要自己實際買支股票投資看看的想法,讓我在大學的圖書館裡翻遍許多與投資有關的書籍,其數量應該近一百本。
畢竟這都是五十多年以前的事了,確切的書名早已想不起來。只不過,早在美國的那段時間,我就已經吸收到充實的股票市場相關資訊和數據,無論是要學習基本的股市歷史與結構,或是PER(Price-to-Earnings Ratio,本益比)、PBR(Price-to-Book Ratio,股價淨值比)等指標,以及價值投資、成長投資等投資策略,甚至於技術分析等一般專業知識都不會有問題。
在具備上述基本知識後,我以打工賺來的錢作為資本,開始投資美國股市。當時能投入的金額畢竟有限,所以也沒有賺到多少錢。話雖如此,這件事對我而言就是進入股票市場的起跑點,此後也持續不懈地和股票市場對峙,這正是我之所以能在日後的關鍵勝負中邁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Tips 本益比與股價淨值比
本益比是價值投資中常用於評估股價是否合理的便捷指標,公式為「股價÷每股盈餘(即EPS。此處使用預估EPS較為理想,但一般網站數據多使用歷史EPS)」,得出的倍數,即意味買進後需多少年才會回本。一般認為本益比低於十二為便宜,高於二十則算貴。
股價淨值比也是用於估值的指標之一,公式為「股價÷每股淨值(Book Value per Share,BVPS,公司總資產扣除總負債後再除以在外流通股數)」,得出的倍數,意味公司的市值為淨值的多少倍。一般認為倍數小於一時,市值被低估,股價便宜;倍數大於一時,市值被高估,股價偏高。
必須提醒的是,以上指標並非一體適用於各類公司,也不宜單獨作為買賣依據。
本益比是價值投資中常用於評估股價是否合理的便捷指標,公式為「股價÷每股盈餘(即EPS。此處使用預估EPS較為理想,但一般網站數據多使用歷史EPS)」,得出的倍數,即意味買進後需多少年才會回本。一般認為本益比低於十二為便宜,高於二十則算貴。
股價淨值比也是用於估值的指標之一,公式為「股價÷每股淨值(Book Value per Share,BVPS,公司總資產扣除總負債後再除以在外流通股數)」,得出的倍數,意味公司的市值為淨值的多少倍。一般認為倍數小於一時,市值被低估,股價便宜;倍數大於一時,市值被高估,股價偏高。
必須提醒的是,以上指標並非一體適用於各類公司,也不宜單獨作為買賣依據。
投入日股,只為下班後的酒錢
自從山一證券於一九九七年破產倒閉以來,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因此不少年輕讀者可能從未聽說過這家公司。在它被迫走上關門大吉這條路前,該公司可是日本的四大證券商之一。
我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山一證券的洛杉磯分公司任職。由於在大學時代就是透過該公司買賣股票,也才有這個緣分得到工作邀約。
不過當時的美國經濟,也受到相當嚴酷的環境考驗。不但通貨膨脹自一九六○年代後半起加劇,進入一九七○年代後,經濟更呈現停滯性通貨膨脹(景氣低迷同時通貨膨脹)的發展態勢。再加上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二年,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大幅拉抬石油價格,以及伊朗政變等重大事件爆發,進而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股市價格自然也持續走低,我的收入也因此未見增長。
於是,我決定離開山一證券,回去日本重新轉換跑道。這回我任職的職場,是家與股票投資完全沒有關係的公司,主要業務是我在大學主修的資訊處理(系統工程師)相關工作。
身為一名極其平凡的上班族,工作之餘也開始投資日本股市,不過能投入的預算非常有限,所以頂多只能賺點零用錢。話雖如此,但畢竟每個月的薪水全都交給太太管理,若不仰賴股票收入,根本連去喝兩杯的餘裕也沒有。
這簡直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因此就算只是小額投資,我也總是嚴肅以對。只可惜,在這段過程中我沒有成功大賺一筆,而是不斷重複著有輸有贏的投資賽局,只能賺到夠我每個月去喝兩杯的酒錢。
然而,像這樣累積經驗的過程,卻對我在退休後面對關鍵時刻的挑戰上,帶來相當重要的助益。我深刻體會到,掌握決勝時機的判斷力,就是透過不斷累積交易經驗培養出來的。
Tips 停滯性通貨膨脹
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指經濟成長趨於停滯,而失業與通貨膨脹同時持續增加的經濟現象,一方面源自經濟受劇烈供給震盪影響,原物料價格飆漲(如石油危機),另一方面則源自不當的財政貨幣政策。該現象打破了傳統總體經濟學中所認為的,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不會並存。陷入停滯性通膨時,原物料商品、現金、債券等的投資報酬,往往比股市理想。
閱讀完整內容
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指經濟成長趨於停滯,而失業與通貨膨脹同時持續增加的經濟現象,一方面源自經濟受劇烈供給震盪影響,原物料價格飆漲(如石油危機),另一方面則源自不當的財政貨幣政策。該現象打破了傳統總體經濟學中所認為的,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不會並存。陷入停滯性通膨時,原物料商品、現金、債券等的投資報酬,往往比股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