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學習」,為什麼要「學習」

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許多人做事喜歡從「三個W」開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他們應該屬於那種思維縝密、做事認真、熱愛學習的人。而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縝密思考、態度認真就是學習開始的第一步。
「三個W」,即「Why、What、When」。針對學習來說,就是:我們為什麼學習?我們需要學習什麼?我們在什麼時間(時候)學習?我認為,這三個問題很好回答,而且似乎並不需要回答。因為,不學習就不能生存;不管學習什麼,只要你抱著認真的態度,都會是一種收穫;至於什麼時候,什麼時間學習?回答就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終身學習。

你可能會說,這樣說太籠統,太「口號」了吧?

所以我們還是要慢慢地、細細地討論「三個W」。

何謂「學習」,為什麼要「學習」


有膽有識是成就偉大事業的基礎,它們是永不磨滅的,所以也能夠讓你不朽。一個人掌握了什麼樣的知識,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真的學識淵博,任何事情都難不倒他。無知的人就如同把自己困在一個沒有光明的世界裡。知識和勇氣就好比人的雙眼和雙手,只有知識沒有勇氣的人,是不會有所作為的。

學習是人的本能

人的學習是超越生物的本能活動之一。如幼兒學走路時,他心裡已有了許多大人自由走來走去的活動情景,他很想知道走路的滋味,最後終於在跌跌撞撞中走一步、兩步,直到學會跑步。

幼兒們的這種學習一直被人讚賞和羨慕,它體現了人類最本源、最和諧的天性。他們真是隨時隨地地學習,毫無顧忌地吸取一切資訊,不怕疼痛和失敗,反覆練習。

本質上來說,學習就是身體的條件反射和大腦記憶的結合,因此可以把學習歸為本能,這也是生物演化的一種方式。

然而,條件反射和記憶僅僅表述了先天性學習的需求。準確地講,我們可以把學習分解為先天性學習和後天性學習兩種。先天性學習以生存為單一目標,身體的條件反射和對環境的適應是它的主要特徵;後天性學習以改善生存環境為目的,是透過積累、觀察、整理和歸納而進行的。所以,先天性學習屬於人和動物共有的本能,而本能是屬於先天性行為;後天性(學習)行為,是需要對事物進行邏輯分析、判斷,還需要對已掌握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所以只有高智商的人類才能做到。

學習是生存和適應環境的方法

動物要在後天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種群延續,首先要依靠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但這種先天本能只能適應相對固定或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所以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透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後天習得的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隻小羊透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知道了哪裡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學習,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然而,學習對個體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種動物之間的差異很大。越高等的動物,生活的方式越複雜,本能行為的作用也越小,學習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動物中,習得的行為很少,獲得的速度也很慢,學習對其生活可以說不起什麼作用。例如原生生物剛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動作就已出現了,後天所需要的反應也已大都具備。它們學習的能力很低,保持經驗的時間也很短,因而學習的結果對它們生活的影響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生活方式極為複雜,固定不變的本能行為最少。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類嬰兒與初生的動物相比,相對來說,獨立能力低,天生的適應能力也低。可以說,離開父母的養育,嬰兒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類卻有動物不可比擬的學習能力,可以迅速而廣泛地透過學習適應環境。如,種植穀物,獲取糧食,靠的是學習;戰勝毒蛇猛獸等天敵,對付可怕的瘟疫,靠的也是學習。總體來看,人和自然界的其他動物如獅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處於劣勢,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就是學習。

有時候,為了向學生強調學習和智慧的重要性,我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人跑得沒有馴鹿快,力量沒有大猩猩大,人跳得沒有猴子高。那為什麼我們是哺乳動物圈裡的「領袖」呢?大家都會下意識地去指指自己的大腦。好吧,難聽的來了……是,人是憑藉高容量的大腦,才體現出比其他動物的「高貴」。可是,如果一個人不去使用他的大腦,那就只能連畜生都不如!

學習可以促進人的成熟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生理和心理會逐漸成熟,但成熟並不是完全脫離環境和學習影響的純自然過程。學習對成熟的影響作用,首先得到了動物心理研究的支持。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發現,動物,尤其是初生動物的環境豐富程度,可以影響其感官的發育和成熟,也會影響其大腦的重量、結構和化學成分,從而影響其智慧的發展。
一個具體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實驗者將幼鼠分成三組:對第一組給予豐富刺激,使它們的反應越來越複雜;讓第二組在籠中過著正常的生活;第三組與環境刺激完全隔離。 八十天之後對三組幼鼠進行解剖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在大腦皮質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組最優,第三組最差;在與神經衝動的傳遞密切相關的乙醯膽鹼酯酶方面,三個組也呈現重大差異,第一組含量最豐富,第二組次之,第三組含量最少。第一組和第三組相比,在四~十週的實驗中,前者大腦皮質的重量與厚度增加,神經膠質細胞數量增加,神經突觸變大或增加,乙醯膽鹼酯酶含量更豐富且活動提高,核醣核酸和去氧核醣核酸的比例也有所改善。

關於人類學習對成熟的促進影響,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可以透過技能的練習來促進兒童的成熟。「兒童年齡漸長,自然及社會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將隨之增加。」

關於對初生嬰兒眼手協調的動作訓練的實驗研究,說明了學習和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經過訓練的嬰兒,平均在3.5月時便能舉手抓取到面前的物體,其眼手協調的程度相當於未經訓練的5個月嬰兒的水準。這就說明了學習、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學習促進了潛能的表現和能力的提高。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在嬰兒出生後的四五年裡,除了營養條件外,缺乏適當的學習訓練或教育不當,也會給腦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有人研究聾啞人死後的大腦皮質,發現控制視聽器官的部位趨於萎縮;對先天盲人復明後進行測驗,發現他們眼運動不規則,難以集中注意於一點,不能精確地區分圓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瑪拉(Kamala)回到人類社會時雖然大約已七八歲了,但智力水準僅相當於六個月的嬰兒;她死時大約十六歲,可只相當於三四歲幼兒的智力水準。所有這些研究與事實說明,早期的學習、訓練以及相應的文化環境,對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等有機體功能的發展是有著一定的影響。

據此,對兒童的幫助,要以其成熟程度為依據,又絕不能等待成熟。應該在合適的「生長點」上將恰當的學習內容、合理的訓練方法和教育方式結合運用,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人文素養和文化修養是人的成熟的標誌之一,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如文學、藝術、教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們透過學習去獲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缺乏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不能算作真正健全的人,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必須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

心理成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學習可以提升人的心態。一個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諸多方面的良好心態,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氣質,敬業的精神,目標專一的性格,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等等。現在常聽到:你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要高,更重要的是你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也要高。這些都可以透過學習來達到。正如薩克萊(Thackeray)所言:「讀書能夠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刺激人們的美好志向,讀書能夠增長才智和陶冶心靈。」

閱讀完整內容
極度專注:精準打造專屬你的最佳學習模式

本文摘錄自‎

極度專注:精準打造專屬你的最佳學習模式

姚建明

由 崧燁文化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