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讓你頭好壯壯考試一百分

兩年來大考作文越來越入世,這造成一些同學和老師的困擾。

以二○一九年為例,大學學測國文寫作考「國中小應該禁止含糖飲料嗎?」議題,國中基測寫作測驗考「青銀共居」。這對國高中教育來說都是挑戰,因為國文課本和傳統作文課都少見論說文,並且這些大考論說題目都要求學生回應實際社會議題。然而,論說是重要的表達能力,而能夠回應實際社會議題,則是民主社會公民捍衛自己權益的前提。作文題目的調整,並不是噱頭花招,而是讓大考更能測驗學生身為公民的基本能力。
我跟一些一線教師討論上述「教育難關」,他們認為這顯示了傳統國文教學的範圍限制:有些學生在作文測驗表現不好,甚至無法應要求在時間內寫出完整文章來闡述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詞彙量不足、文法不好、古文讀不夠多,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想法。他們平常沒有習慣思考社會議題,這讓他們缺乏下列關鍵能力來完成文章:

• 在社會現象中發現問題

• 把問題整理成可以處理的樣子

• 發想或尋找解決方案

• 評估解決方案

• 把上述思考過程整理成別人讀得懂的樣子寫下來

不難看出,這些能力之所以有意義,不只是因為它們可以協助你搞定大考作文,更是因為要是少了它們,你大概很難說自己是有觀察力、思考力和溝通能力的人。要嘗試培養這些能力,《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是很好的入門,這本書提供近百則道德議題,每則議題有一到兩頁的簡短介紹概述常見論點或考量,也附上延伸問題。

方便的思辨練習題

身為哲學和批判思考講師,在我看來,書中格式對思辨練習非常友善,有很多方便實行的方法:

1. 讀完概述

2. 想想自己的想法

3. 以這些想法面對問題,看看自己能否說出個所以然來。也可以對自己比較有感的問題,寫個100-300字的回應

這是做得到的。下面是我給自己二十分鐘,讀完〈撫養孩子〉一節,並選擇作者提供的一個延伸問題,寫出來的練習短文:

Q. 你如何劃分可以接受與不可接受的教養作法?

孩子也是人,適用於一般人權的保護應該都適用於小孩。所以,除非有辦法說明為什麼家長有這些特權,否則我們應該接受家長不能對小孩做違反人權的事情,然而,家長能對小孩做的事情,明顯比陌生人多。這些特權背後常見的理由,來自家長對小孩的法律義務,以及家長養育小孩的事實。我們大致上可以同意家長分配小孩房間、決定小孩要上什麼托兒所和小學,以及當大家都在家的時候決定晚餐要吃什麼。不過我們可能無法同意家長用毆打的方式教育小孩,阻止國高中的小孩談戀愛,或者強迫小孩和自己接受同樣的宗教。值得注意的是,如同作者在〈撫養孩子〉裡提到的,家長往往有強烈願望,要讓孩子接受自己既有的文化,而這常常意味著小孩得要祭祖和上教會。對於這樣的家長,我認為我們或許可以想一個問題:你希望你的小孩在多方嘗試、自己想清楚之後自願選擇你認同的文化,還是希望小孩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經由強迫灌輸來成為接受你價值觀的人?如果你認為前者顯示的人生比較有價值,可能會盡量避免各種強制手段,並對小孩的其他計畫保持開放。

參照上述提問和書中內容,你可以看出作者如何提供有意義的資訊和論點,來讓讀者快速理解議題,並藉由具體的問題,來啟動思考。掌握了具體的問題意識,從自行反思出的結論,讀者也可以更加理解,自己在各種議題底下的立場長得如何。

像上面這樣,每天或許只要花二十分鐘,就可以鍛鍊思辨和表達,不只國高中生受用,教師、上班族、自由工作者也一樣。

跟上時代的議題討論

除了以學習來說很實用,《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的另一特色是從議題到意見都廣且新。他談動物實驗,談多元成家和網路霸凌,甚至也討論一群朋友出去玩,能不能有輪流請客的規範。作者談色情素材,除了言論自由與傷害,也討論A片可能改變人對性的期待和看法,這些看法取自十九世紀的哲學家約翰‧彌爾,也取自幾十年來現代女性主義的進展。從這本書,讀者可以一次看見經時間淬鍊的哲學結晶,以及當代學者的新洞見。

作者介紹的意見你未必都同意,也不需要全都同意,但不能否認,這些都是社會上確實有人支持的說法,如果你同意,也許有一天你需要站出來捍衛,如果你不同意,也許有一天你需要站出來批判。

縱使全書包含的議題如此廣泛,假設你是明年要考學測的高中生,現實來說,我們大概不能這本書直接「猜中」你明年對遇到的學測寫作考題。然而,關注社會議題累積的不只是對個別議題的知識,也是理解問題、分析結構和評估解決方案的能力,投注時間心力養成後,這些能力會陪你一輩子,和你一起面對人生中大小事情。

—朱家安

用哲學,為人生定錨


二○○七年,我在伊朗旅行時,滿心期待得以見證伊斯蘭社會中的一項重要措施──查詢電話。這並不是像台灣一○四查號台那種提供機構或商家電話查詢的服務,而是讓伊斯蘭教徒在生活中遭遇疑似與教義衝突的事件時,得以尋求諮詢、確認應對之道的諮詢服務;畢竟,可蘭經的內容就是一套生活規範。

多麼實際的巧思啊!有了這樣的電話查詢服務,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如下困惑時,就有個可以信賴的諮詢對象了:「要是再考不好就會被爸媽嚴懲,可是聽說這次的題目很難,可以寫小抄嗎?」、「實在無法接受某長官╱同事的某言行舉止,該明講請他改善嗎?講了好像會破壞工作環境的和諧╱倫理,但是不講又難以繼續相處╱工作……」、「環保餐具不停推陳出新,有了不鏽鋼吸管以後立刻出現證據證明不鏽鋼的製程並不環保,於是,玻璃材質、矽膠材質,植物萃取材質接力上市!該怎麼做才是真環保?」

「可以嗎?應該嗎?怎麼做?」這些問題充斥日常生活。在哲學上,他們被稱為倫理議題。本書作者賽門‧隆斯塔夫對於「倫理」提供了簡明易瞭的定義:倫理關乎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其中包含「價值」、「原則」和「目的」。而本書也花了相當篇幅,從何謂「價值」談起,說明價值的選擇可以多元,且其重要性的排序往往因人而異。

我們鬆了一口氣,知道可以同時堅持數個價值,不必追求擇一而終。但是,對於自己在諸多事件中的價值排序是否一致?以及我的排序原則為何?我們恐怕得要好好想一想,才能避免內心的道德衝突,產生無所適從的無助感。也就是說,我們得要有一套倫理架構,好接聽自己的諮詢電話!

因此,本書不是一本索引,用來提供令人安心的指引。它的目的是帶領讀者展開哲學思考,把哲學的思考方式當成工具,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在人生中發揮定錨的作用。所以,在讀完作者的序文,理解了何謂倫理議題,並且掌握到進行倫理思考的決定性面向(價值、原則與目的)之後,讀者並不需要依照章節順序閱讀,而可以自由地選擇最有感的題目,看看哲學家提供了哪些思考的線索。

以〈動物福利〉與〈動物與產品試驗〉這兩個恰好被排在一起的題目為例。作者首先描述未經思考時,人們往往如何看待動物的意義,繼而分析當今包括學界與動保團體對於此議題的思考取向,最後呈現目前的困境。緊接在每個題目的內文之後的,是數個子題。透過思考這些子題,我們可以一點一點地釐清自己的立場:「除了使用動物之外,是否有適合的替代方案?」、「我們跟動物的界線該畫在哪兒?我們關心螞蟻的方式,應該跟我們關心貓或狗的方式一樣嗎?」

讀者可以在共計九十六個題目的內文之後,慢慢咀嚼作者所附上的子題。如果感到一個人的思考難免有失周全,也可以直接拿這些子題去找人討論(是的,就像兩千四百多年前的蘇格拉底那樣,為了追求知識與真理,到處找人討論!)。

由此可知,先思考子題也是適合本書的閱讀方式。在進入作者的論述脈絡之前,先檢視自己既有的立場,把作者當成對話對象,在閱讀內文的過程中,嘗試反問作者:「所以你的意思是?」、「你如何確定你的論點?」、「關於此,還有其他論點嗎?」接下來,除了找人討論之外,更可以自行搜尋更多資訊,來解決心中的疑惑,同時幫助自己做出判斷、建立價值排序。

誠如作者所言,個體以及社會,乃至國家,很可能受到時局等因素的影響而微調價值上的排序。這並不致於產生倫理矛盾,只不過,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而調。總而言之,倫理議題由於牽涉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所以是我們必須時時有意識地對它們進行反思的生命議題。

除非打算邁向哲學學術工作,否則,我們大可以輕鬆地把哲學視為一種工具,它讓我們知道如何思索重要議題,卻並不給予標準答案。因為,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我所知道的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既然經過思考、對話與論辯後,我可能發現更接近真理的事實,那麼,推翻過去的信念,修改自己的觀點便是合理且必要的。

—林靜君

閱讀完整內容
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

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

賽門‧隆斯塔夫

由 麥田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