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禮已成為潮流


身處在團體內,你的一言一行都要尊重在場的人。

──華盛頓

  麥克是一間娛樂公司的執行副總,有次公司派他到紐約出差,目的是當面辭退一些員工。當天與麥克同行的還有一個人,是麥克公司最近收購的小公司的總經理。當麥克向一名資深員工轉達資遣消息時,赫然瞥見那位總經理把腳翹到會議桌上,慢條斯理地敲打電腦鍵盤,連目光都懶得移開螢幕,遑論說些話感謝這名員工,或表達同情之意。

  在職場上,此類不經大腦的行為會令多數人感覺不受尊重,且會隨著時間累積,釀成更大的問題。我與雷鳥全球管理學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皮爾森教授(Christine Pearson)在1998年做過一次調查,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受試者回覆,自己曾被人以粗魯的態度對待,頻率是每週至少一次。我在2005年又做了一次調查,回覆人數竟增長到近二分之一,到了2011年,回報者已逾半數。

  2016年美國文明行為調查(Civility in America 2016)的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填寫調查表的人(95%)都認為,無禮言行是美國的社會問題,而有70%的人認為,無禮問題比例已經達到危險程度。[1]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無禮言行的趨勢都在日益攀升。

  或許你也說得出各類型的粗魯言行,像是忽略他人(如前文的總經理)、拒聽他人的發言,或是貶損他人。舉例而言,某老闆可能會說:「我如果想知道你的意見,會主動問你。」另一位老闆對菜鳥員工第一份專案的評價是:「你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一坨屎」。某上司朝部屬咆哮「這裡錯了」,但對方只是忘了修改內部備忘錄裡的一個錯字。某副總因不滿報告沒列出尚未公布的財務資訊,便不顧車內還有其他人,直接用免持聽筒對著電話大罵:「你交上來的東西只有幼稚園水準。」

  其他無禮言行還有:不感興趣所以直接離開對話現場,以及在會議中接電話。某些領導者的無禮言行包括:

• 公開嘲笑或貶損他人。

• 提醒員工他們的「角色」,以及他們在組織內的低階職稱。

• 用惡毒的方式奚落直屬員工。

• 喜歡搶功勞,但碰上麻煩時卻讓他人背黑鍋。

  無論是上述哪種行為,重點都不在於接受者是否真的沒得到應得的尊重,或是沒有被真誠地對待,而是他們是否感到自己不受尊重。一個行為禮貌與否,取決於行為接受者的感受,既會因人而異,也會因文化、世代、性別、產業與組織有所不同。你對禮貌的定義可能與老闆不同,但無論如何,你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不文明狂潮的背後原因

  為何無禮言行會日趨嚴重?原因有很多,全球化是其中之一。來自A文化的同事的言行,可能會冒犯到來自B文化的同事,但行為者卻毫無自覺。舉例來說,在日本搭地鐵時,退到門口旁邊,讓車上乘客先下車,自己再上車是有禮貌的行為。但在中國,大家一看到列車到站就會蜂擁而上,眾人也不以為忤。

  我再舉一個例子,主角是我的導師,南加州大學效率組織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Organizations)的勞勒主任(Ed Lawler)。有次他在南非某座大禮堂舉辦演講,台下的學生聽眾各個看起來昏昏欲睡,整場演講都沒把頭抬起來過,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學生們不正眼看他,既不點頭,臉上也沒有微笑,就像木頭人一樣。後來他才得知,低頭在南非文化中象徵尊敬。

  還有一個原因是世代差距,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特溫格教授(Jean Twenge)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二十五年前,現在的學生自戀程度高了30%。[2]如果一個人過於關心自己,就不會在意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

  無禮言行的成因相當複雜,我們也可以將這股無禮的風潮,歸咎於職場人際關係損耗。職場人際關係之所以會損耗,有部分是因為越來越少人到辦公室上班,造成工作安排不同。即便他們是自行選擇在家工作,也擺脫不了被隔離的感覺。遠距工作的員工表示,自己感到被組織隔離,也沒受到應有的尊重。[3]有些著作記錄了社區與公民關係的崩潰,像是普特南(Robert Putnam)所著的《單人保齡球》(Bowling Alone)與鄧克爾曼(Marc Dunkelman)的《消失的鄰居》(The Vanishing Neighbor),[4]而我基於我的研究,欲將這些概念推及工作組織。

  我做過一項研究,參與人數共有兩萬人,幾乎都是白領員工,任職於各公司與產業,其中超過半數人認為自己壓力過大,工作負擔太沉重。在另一項調查中,我直接詢問受試者為何做出無禮行為。逾半數的人回答是因為工作壓力大,逾40%的人回答「我沒時間扮好人」;[5]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之所以粗魯待人,是因為上司不尊重他們;另外四分之一的人則說,公司沒有提供指引他們待人的方向或培訓。

  科技也是扼殺職場人際關係的幫兇,平均來說,職場專業人士每天光是回覆電子郵件就要花上六小時,瀏覽網頁、查看社群媒體或網購的時間則另計。[6]電子通訊無疑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但也會引發誤會或溝通障礙,且通常會讓我們得以站在遠方、肆無忌憚地表達不滿,同時辱罵與抨擊他人。此外,我們花在電腦上的時間越久,就越不知道如何與人面對面連結,忘記對方也是人,同樣有需求與感受。

  仔細研究這些成因後,我了解到一個關鍵概念,也是我數十年研究最重要的心得,那就是人會做出無禮行為,大多不是出於惡意,而是源於無知。我當初投入此領域的研究,原本以為這些王八蛋是故意要把職場搞得烏煙瘴氣。但我現在明白了,絕大多數的惡行其實反映了行為者的毫無自覺。雖然沒有傷人之心,卻做了傷人的事。一位外科醫生告訴我,他在收到住院醫師、護理師與醫護人員的回饋之後,才知道大家都不喜歡他嚴厲又頤指氣使的作風。記得我剛剛提到的總經理嗎?我們就和他一樣,對身邊的人漫不經心,用己所不欲的態度對待旁人。

  無論是全球化、世代差異、職場壓力、職場人際關係耗損,或者科技使然,我們現在似乎更關心自己,越來越不在乎他人。

  當上述原因使我們不尊重他人,我們自己也會付出代價。我會在下個章節詳述無禮言行對個人、組織與社會造成的傷害。我想讀者也會同意,這確實一點都不美好。

本章重點

• 無禮的標準在於接受者。重點在於一個人覺得自己被如何對待。

• 無禮言行普遍存在於全世界,而且在過去二十年有所增加。

• 我們都知道與他人連結很重要,卻選擇不這樣做。
閱讀完整內容
禮貌的力量:掌握最強生存思維!逆轉有毒關係、改造人生

本文摘錄自‎

禮貌的力量:掌握最強生存思維!逆轉有毒關係、改造人生

克莉絲汀.波拉斯

由 一起來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