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能是虛實貨幣無差別支付的時代

小時候,遊樂場都設在百貨公司,當時要玩這些遊樂設施都要先到櫃台換代幣,而遊樂機器的投幣孔只接受代幣,有時候代幣可再換回貨幣,但有些公司則不准;此外,代幣的功能也極為有限,只限在遊樂場內,外面的世界並不接受代幣。由於代幣使用的大幅限制,並未影響一般的實體世界。
然而貨幣的一大特色是扮演交易的媒介,一個媒介只要有人接受,它就是貨幣,例如古時候,貝殼為人們所接受,故常被用來當貨幣。

最近幾年,互聯網世界大為通行,人們在網路玩遊戲,甚至購物,都使用虛擬貨幣,而越來越多網路活動也接受虛擬貨幣,此時使用類似「代幣」的「網路貨幣」或「虛擬貨幣」,甚至只叫「點數」也被人們接受。

一開始,這些點數不能在實體世界使用,網路世界與實體世界互相獨立,互不干擾。但當互聯網大幅盛行,有些虛擬貨幣也被實體世界接受,例如在網路上,我有時要買一篇學術文章,我可以用信用卡,但它也問我有沒有比特幣,這時網路世界正在賣實體世界的東西,只要有人接受它,它就是貨幣。它已逐漸與實體世界結合,未來可能會有某一大公司推出的虛擬貨幣,廣為人們所接受,一統江湖,但它卻也可能因勢力過大影響貨幣發行量,擾亂金融運作,甚至侵犯鑄幣權與央行貨幣政策,被下令關門。

虛擬貨幣進入實體經濟的途徑可分為兩種:自下而上的滲透和自上而下的對接。

自下而上的滲透:虛擬貨幣處理商做兩件事,一件事是把虛擬貨幣結合銀行支付系統,也就是,使用者可以透過銀行帳號直接購買虛擬貨幣;第二件事是為虛擬貨幣持有者和多家商家建立支付管道,如果商家接收虛擬貨幣,用戶直接支付虛擬貨幣;如果不接受,它可以把虛擬貨幣即時轉換為美元後支付。因此,該虛擬貨幣也獲得與等同於法定貨幣的支付地位。

自上而下的對接:例如,亞馬遜推出的「亞馬遜幣」(Amazon Coins),只能在亞馬遜網站購買特定種類的商品或服務,並與美元保持固定的比率,因此能與現實貨幣掛鉤。

這兩條路徑對接之日,就是虛擬貨幣的引爆之時。此時虛擬貨幣將表現出全面的貨幣行為:可與其他貨幣兌換(無論是法定貨幣還是純虛擬貨幣)、可存入銀行或錢包、可直接購買實物、可實現無差別支付。

目前,雖然虛擬貨幣只是開始,影響力不大,但各國央行本於職責都對人民提出預警,表示這些代幣沒有法律保障,如果有一天,許多公司不再接受這些虛擬貨幣,則擁有這些虛擬貨幣者可能投訴無門。所以,雖然許多虛擬貨幣逐漸在成長,小部分為大眾所使用,但使用者永遠要小心,萬一有一天商家不接受,它可能變得立刻沒有價值。

本書除了介紹貨幣如何演進到現在實體與虛擬貨幣彼此融合的過程,也詳盡地說明了上述這些現象,更提供我們該如何妥善回應與適應這不斷變動的虛擬經濟新興現象。

──沈中華(台大財金系教授)

貨幣形式越來越多元,有無限可能,也有風險


根據經濟學的定義,貨幣本來就不必是實際的物品。

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裡,許多東西曾經被用作貨幣,到了近代國際貿易興起,黃金與白銀因為最具各國共同接受的條件,而成為貨幣發行的依據。然而,現在各國的通貨發行都是根據法律制度,而並不需要有實際物品做為兌換的準備,貨幣也不完全由官方決定,而是透過金融機構創造。

隨著網路的發展,貨幣創造的可能性又面臨了新的變化。今天世界各國的官方都用印上複雜圖像的紙片當作通用貨幣,其實限制了大家對於貨幣可能的想像,這本書利用網路世界的新發展,幫讀者釋放貨幣的想像,也可以因此認識貨幣的性質。

此外,本書的原名Wildcat Currency(直譯應該是「野貓通貨」)有其典故。

美國在一八一六至一八六三年之間,有所謂Free Banking年代,設立銀行只受州政府的管制,相當容易,而銀行券(或者稱本票)又可以流通到外州,等於是做為貨幣的支付工具,可是卻有很高的風險。有些銀行根本沒有足夠的資產,也有虛設銀行趁機詐騙的例子,這些讓人領不到錢(銀幣)的銀行,就被稱為「野貓銀行」,它們發的銀行券就是「野貓通貨」。

本書作者應該知道這個典故,用於書名是提醒網路支付工具的新發展當然也有風險。

──劉瑞華(清大經濟系教授)
閱讀完整內容
虛擬貨幣經濟學

本文摘錄自‎

虛擬貨幣經濟學

愛德華‧卡斯特羅諾瓦

由 野人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