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財務組合


  義憤填膺的公民團體、新聞從業人員、政治人物、國際組織與流行音樂明星,一遍遍喚醒民眾對於全球不公的關注。新聞定期報導全球的貧窮率趨勢,致力於推廣讓貧窮率減半的全球運動。定義全球的窮人時,「每人每日不到兩美元收入」成為廣獲認可的基準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二○○五年時,世上五分之二,也就是有二十六億人落入這個範疇;此外,這二十六億人之中,最赤貧的九億人更是每天靠不到一美元掙扎度日。

  無須如此度日的我們,很難想像靠如此迷你的收入活下去。甚至不假思索地認定,那種天方夜譚級別的極低收入,導致窮人幾乎只能當「日光族」。要脫貧的話,只能靠國際慈善,或是有一天加入全球化經濟。最熱門的全球貧窮公共辯論議題,因此全在談援助與債務豁免,爭辯著全球化的優缺點,01窮人可以如何自救則是比較少聽見的討論。如果說靠一、兩塊錢就得過一天,已經很難想像,更別提要設想如何靠這樣的收入致富。

  假設你的家庭收入,確實是平均每人每天不到兩美元,如果和處於那種情境的其他人一樣,那麼你幾乎一定是在地下經濟從事零工、兼職或自雇的工作。一天靠兩美元過活最不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你不會真的每一天都拿到錢。「一天兩塊錢」是指一段時間的平均,某幾天賺比較多,某幾天比較少,通常根本沒收入。此外,生活在這種狀態時,你能取得的協助有限。就算有,品質一般也偏低。家人與社群是你最大的後援,然而最常見的情形是你得自己看著辦。

  你大部分的錢會花在基本的必需品,尤其是食物,但要如何抓預算?你該如何確保每天都有得吃、有得喝,而不只是有收入進帳的那幾天?如果每天有食物吃似乎已經夠困難,發生緊急狀況該怎麼辦?孩子生病時,如何能確保有錢看醫生和幫他們買藥?即便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你又怎麼有辦法籌錢,應付未來的高額支出——包括房子與家具、讓孩子接受教育與結婚等等。此外,你還得替自己留一點錢,等老到無法工作的時刻派上用場。簡言之,生吃都不夠,該如何想辦法曬乾?

  以上是很實際的問題,數十億人每天都會碰上,此外也是起點,可以據此設想出新方法,替企業開創新市場,服務每天靠一美元、兩美元或三美元度日的民眾。政策制定者與政府試圖處理一直存在的不平等時,剛才那段話提到的問題是明顯的起點。

  雖然以上提到的窮人財務問題相當基本,要回答卻很不容易。現成的資料僅提供以管窺天的機會,不論是政府與世界銀行等機構所做的大型全國代表性經濟情況調查,亦或者是小規模的人類學研究或專門的市場調查,全都不是為了解決此類問題而設計。大型調查讓人大致能了解生活條件,協助分析者計算全球的窮人數量,以及窮人每年的一般消費,但僅以有限的方式,讓人了解窮人實際上如何度過一週又一週的生活:如何制訂策略、權衡利弊、抓住機會。人類學研究與市場調查,雖以較為貼近生活的方式檢視行為,但極少依據一段時間內定義明確的經濟行為,提供量化的證據。

  由於我們擁有的知識,無法解答我們冒出的種種疑惑,我們在幾年前展開一系列詳細的一年期研究,試圖了解家庭如何靠極少的收入活下去。我們所做的研究,有的追蹤農業社區的村民,其餘的則研究城市居民。我們的第一項發現是最基本的一條:不論研究哪個地區,多數家庭鮮少一有收入到手,就全數花光,即便是每天每人平均要靠不到一美元過活也一樣。家庭會想辦法「管理」金錢,有機會就存、有必要就借錢。他們或許依舊左支右絀,但一段日子後,即便是最窮困的家戶,也以這樣的方式管理高比率的收入:他們會存下一些錢,或是拿去償還債務。窮人動用五花八門的方法,把錢藏在家中、託別人保管,或是存進銀行機構;加入儲蓄社(savings club)、儲貸社(savings-and-loan club)、保險社(insurance club);或是向鄰居、親戚、雇主、放貸者、金融機構借錢。一般的貧窮家庭隨時處於各式財務關係之中。

  窮人的財務生活在眼前展開,我們得出兩點心得,除了對全球貧窮的看法改觀,還可能協助市場回應貧窮家戶的需求。首先,我們發現對窮人來講,理財其實是日常生活中相當基本、人們也深深理解的一件事。判斷貧窮家庭能在多少程度上改善生活時,金錢管理是關鍵因素。理財能力的重要性,不一定高過身體健康、良好的教育或財富,但通常是達成這幾大目標不可或缺的條件。第二,我們發現貧窮家戶想盡辦法管理微薄收入時,幾乎每每受不了現有理財工具的糟糕品質,最令人無法忍受的一點是可靠性低。我們因此想到,如果能提供貧窮家庭某種更理想的財務工具,他們改善生活的機率絕對會大大增加。

  我們這裡談的是管理金錢的財務工具。這些工具要能有辦法在每人每天兩美元的條件下,不僅讓桌上有食物,還能應付生活帶來的其他支出需求。可靠金融工具的重要性,不同於一般的假設。貧窮家庭的生活與優先順序,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銀行與銀行業務的概念。全球的「微型金融」(microfinance)運動已經引發某種程度的重新思考,但值得繼續深入研究。不論是致力於帶來社經變革的慈善家與政府,或是試圖拓展市場的企業,本書介紹的研究發現都將點出新機會。

  「窮人」和任何公民團體一樣,每個人的情形各有不同,不過有一件事是共通的:人們因為沒有太多錢而被定義為窮人。如果你是窮人,你每天的生活絕對主要是在想辦法安排錢的事——程度大概超越其他任何類型的團體。

財務日記

  為了找出對窮人而言,財務工具最關鍵的地方是什麼,我們與窮人相處,詳細了解他們管理金錢的方法,設計出「財務日記」(financial diary)研究法,一共訪問三個國家的窮人,在每次的一年研究期間,每個月至少探訪研究對象兩次。我們先是在孟加拉與印度做調查,不久後也在南非進行,利用訪談資料整理出「日記」,呈現受訪者如何處理金錢。我們一共蒐集到超過兩百五十份完整日記,02我們想知道的窮人家戶如何理財,在研究的過程中,答案逐漸浮現,互相印證。很重要的一點是,那些答案也符合我們這些年來,在其他脈絡下的所見所聞,包括三國以外的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各地的情形。03

  我們得知收入流是在哪些時刻、以什麼樣的方式流進流出。觀察貧窮家戶的情形,其實幾乎像是在觀察小型企業,我們建立家戶層級的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緊盯著研究對象的財務行為:他們借入與償還的錢、借錢給其他人與拿回錢、儲蓄與提領的錢,以及做這些事的成本。家庭在當下提出的解釋,增進了我們對於相關決定的理解。我們聆聽受訪者談自己的財務生活:為什麼他們那麼做、其中的困難與簡單之處,以及他們感到自己做得多成功。令人想不到的是,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等企業的金融工具,替我們的研究帶來了架構,我們得以開始了解收入極低的家庭,每天要怎麼做才能度日。04

購買力與窮人財務

  目前為止,我們應用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廣為人知的貧窮標準,提到一天靠一、兩美元生活的挑戰,05不過「每人每天多少美元」的數字因經過特殊計算,所以在此加以解釋。

  為求反應各國的生活成本,相關數字經過調整。一美元在印度德里(Delhi)、孟加拉達卡(Dhaka)、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比在美國紐約好用。銀行或機場用來兌換美元與印度盧比(rupee)、孟加拉塔卡(taka)、南非蘭特(rand)的標準「市場」匯率,不一定能確實反映出事實,聯合國因此利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轉換係數加以調整。採用經過PPP調整的美元,為的是試圖呈現我們研究的國家所具備的購買力,實際上高過市場匯率所呈現的數值。

  如何計算PPP轉換係數,本身已成為重要的研究主題,由「世界銀行國際比較計畫」(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負責主持,算法還在持續修正中。06以我們研究的情境而言,PPP係數的侷限在於它們依據的商品與服務,為的是反映各國的整體人口消費模式,貧富不拘,購買汽車、電腦、外出用餐等項目都涵括在內,但我們的研究希望側重於窮人的購買力,尤其南非的貧富差距極大,此一問題尤其嚴重。

  好消息是新型的「貧窮PPP」(Poverty PPP)轉換係數,集中在一般由低收入戶購買的商品與服務,但此一數據目前尚無法取得。由於我們缺乏「貧窮PPP」的數據,本書其餘的章節仍舊依市場匯率換算。在我們進行財務日記研究的期間,孟加拉、印度與南非的平均市場匯率是一美元=五十孟加拉塔卡,一美元=四十七印度盧比,一美元=六.五南非蘭特。

  為了讓大家了解本書呈現的市場匯率美元,如何不同於經過PPP調整後的美元,表一.一提供兩組換算係數。


  舉例來說,表格的右上方那格顯示,我們在文中討論的孟加拉家庭所擁有的一美元,實際上可以買到在美國要二.八八元才買得到的東西(參考年度為二○○五年)。此一比率值得留意——即便我們不確定將這樣的特定國家層級的換算,應用在我們的樣本上是否合適。

  採用市場匯率還能避開其他兩種複雜情形。第一,「千禧年發展目標」的依據是一九九三年的美元價值,聯合國文獻討論每日一美元的貧窮情形時,通常是指一美元能在一九九三年買到的東西。第二道難題是國際貧窮線的設定依據,其實是全球最貧窮的十國中位數貧窮線,不是剛剛好每日一美元的整數,而是一.○八元(一九九三年的PPP美元)。因此我們在判斷每一個家庭究竟是超過或低於「每日一美元」這條線時,實際上需要拿他們經過通膨調整的PPP收入與一.○八元做比較。同理,「一日兩美元」這條線,實際上是二.一五元。

  如何將財務日記中的家庭收入,換算成「每日一美元」的等值標準,具體例子可參考哈米德(Hamid)與卡迪佳(Khadeja)這對夫婦的家戶情形(後文會再介紹他們)。他們一家三口一個月賺七十美元,此一數字來自利用市場匯率換算塔卡:二○○○年時,五十塔卡=一美元。七十元除以三十天,等於一天二.三三元,或每人每日○.七八元,乘上表一.一左上角那一格的數字(二.六七),得出利用一九九三年的PPP美元來換算時,○.七八元等於二.○八元。以國際認定的「一天兩美元」貧窮線來看,哈米德與卡迪佳因此剛好落在實際的貧窮線之下。

  雖然本書各章利用市場匯率,將地方貨幣換算成美元,但我們在「附錄一」提供進一步的例子,說明財務日記中提到的收入,如何能對照「千禧年發展目標」採用的基準線。


閱讀完整內容
走出貧窮:250個底層家庭日記揭示的解答與希望

本文摘錄自‎

走出貧窮:250個底層家庭日記揭示的解答與希望

戴芮.柯林斯 等

由 聯經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