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擺在眼前:懶惰真的會短命!

Chapter 1 要活就要動

缺乏運動竟是第4大死亡風險因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研究顯示,全球近8成的成年人過著靜態生活、缺乏運動!這些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症和癌症的風險,甚至連死亡率,都比規律運動的族群高出許多。  

事實擺在眼前:懶惰真的會短命!

科技讓生活越來越便利的同時,民眾活動(運動)的機會成反比而逐漸下降。在劇烈運動的時候,最大攝氧量有機會比平常高出10倍以上,心跳也會提升至3倍,不僅增強心臟功能,也強化呼吸、循環、肌肉等系統功能。長期不運動則會使身體機能運作負成長,罹患疾病的風險跟著增加。

不運動與抽菸喝酒同為萬病根源

近年來,由於醫療技術的進度與公共衛生觀念的推廣,加上抗生素與疫苗的發明與使用,主要致病與致死因素,已經逐漸由急性傳染性疾病,轉變成非傳染性疾病(NCDs)。目前非傳染性疾病每年扼殺了全球4100萬條生命,約占全世界死亡人口的71%,其中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與慢性呼吸道疾病並列為4大非傳染性疾病。

非傳染性疾病通常具有長期困擾、健康持續惡化的特色,這類疾病影響層面廣泛,帶來的危害不限於生理與個人(如造成個人的身心問題、經濟問題等),甚至會導致「一人生病、全家累癱」的情況。另根據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非傳染性疾病的4大危險因子為吸菸、喝酒、不健康飲食與缺乏運動。

★非傳染性疾病與死亡的距離


運動不僅對慢性疾病的預防與病情的改善與控制,具有顯著的效益,也對病人的整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提升成效。以年年蟬聯臺灣十大死因之冠的癌症為例,科學研究證實「運動訓練」可改善癌症病人的症狀,包括骨質流失、肌肉與脂肪量失衡、惡病質症狀、周邊神經病變、淋巴水腫、睡眠疾病、憂鬱症、焦慮、生活品質與自尊等。

最懶得動的族群:上班族

掌握健康的第一步,就要從規律運動開始。依教育部體育署的定義,必須達到「7333」才符合規律運動,即每周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達到會流汗也會喘的程度。2018年,國內運動現況調查結果顯示規律運動總人口比例達33.5%,符合「7333」原則的男性(36.7%)較女性(30.4%)高出6.3%。不過,各年齡層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相差懸殊,其中以工作族群的運動不足現象最為嚴重。

★107年各年齡層符合「7333」人口百分比


若以年齡層進一步分析,規律運動人口最少的為工作族群,僅19.6%(50至54歲)至28.7%(35至39歲)有符合「7333」原則,也就是說,高達7至8成的工作族群,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身體活動量不足情況相當嚴重。各年齡層符合「7333」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則呈現兩端高、中間低的U型趨勢:


持之以恆的規律運動,尋找一種輕鬆又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循序漸進鍛鍊,不僅能讓身心保持健康,甚至能逆轉慢性疾病,提升生活品質。借助運動科技的輔助、降低運動阻力,可以在更無壓無痛的狀態下完成每天所需的運動量,讓在家運動成為一種習慣。

「動」則得「救」,拉開你與疾病的距離

「缺乏運動」已經躍升為第4大的死亡風險因素,全球每年的死亡人口數中,約有6%與身體活動不足(即靜態生活、坐式生活)有關,僅次於高血壓、抽菸、高血糖。根據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所發布的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有超過14億的成年人缺乏運動,此族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症和癌症的風險更高。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與相關研究的投入,越來越多疾病可以透過運動來預防或治療,很多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疾病,包括肥胖、心臟病、癌症、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等代謝性疾病。此外,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經由健身運動來改善失能與失智症的症狀,有助於避免耗費龐大家庭、社會資源。總之,除了傳染病之外,很多常見的疾病都可藉由運動預防或治療。

★有證據有真相:運動對疾病的正向影響

閱讀完整內容
運動比你想的還輕鬆:終結惰性、突破限制的人性化運動

本文摘錄自‎

運動比你想的還輕鬆:終結惰性、突破限制的人性化運動

陳俊忠

由 原水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