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卻不敢進場


Q1 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卻不敢進場?


投資目的無他就是為了「賺錢」,大家都知道,賺錢最好最輕鬆的方式,就是利用錢幫你賺錢。

做任何事前,都要具備基本認知,股市也是如此。很多投資朋友自認無相關背景(但其實完全不用),最快速便捷的方法就是學習「技術分析」了解股市的樣貌。很多人會買書來看,卻常發現書上講的跟現實好像不一樣,也不好用。投資人通常不會懷疑書的內容,反倒認為自己可能知識還「不夠」,越看越多書,努力上課求知,越讀越上課,卻越來越迷惘。

有些人可能覺得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種「面」,甚至於又去學「基本面」「籌碼面」「總經面」,以為面面俱到但卻無一專精。

在幾番輾轉與深思下,最後我還是選擇「技術面」,因為只有技術面符合邏輯和現實情況。所有的盤外狀況,都是開了盤才會反映在股價上,也只有在交易時段才能有「買賣空補」的技術操作,財經專家、經濟數據、股市老師,在盤中是不會幫我的,一切還是自立自強吧!

很多投資朋友依舊卡在剛剛的問題:「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卻不敢進場?」

在我教學的經驗中遇到最常見的兩種類型:

①初生之犢不畏虎,看到黑影就開槍,還沒搞懂先進場,慘賠收場。

②一定要等到絕對才出手,最後只是白白浪費時間。

慘痛的賠錢經驗,讓你無法前進

有過虧錢經驗的投資朋友,要想辦法先鼓勵自己。要忘掉過去,斬斷過去,投資本來就是要展望未來。既然如此,又何必讓過往絆著你?不論是方法不對或心態不佳,都要讓自己重新來過。

不論過去是過於自信,人云亦云,被「高還有更高」的貪婪驅使,或是「現在股價是以前半價」的貪小便宜的心態影響,都不可取。

在想買進一檔股票之前,一定要先學習如何正確看懂走勢圖,再從技術分析中,翻譯出未來漲跌的可能性。

操作經驗不足,讓你追求百分百的勝率

許多投資朋友總是想要找到最完整、最安全的技術,要有百分百的把握,才會考慮進場。可能是從前有受傷經驗的投資人再度挑戰股市,或者是出於天性、小心謹慎的投資人,於是常常會一等再等。乍聽之下似乎沒有可議之處,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但事實上,不論用什麼方法投資都有風險。

市場上掌握時機點最是重要,等到了百分百能「把握」,行情大概也落了一段。這時候追高的恐懼和錯過最佳買點的後悔,不僅讓人卻步,也可能形成惱羞成怒的買進,又重蹈覆轍的犯錯。

「把握」或「勝率」這種抽象的感覺,其實是在動態變化中,逐步增加,或者退卻,操作最重要的是「過程」,至於價格到哪兒是其次。

一檔多頭股票,過程一定有來回震盪的買點,等到走高、創高了才知道這是多頭股票,是不是就已經慢了不少?所以在「過程中的時機點」,有搭上車才是重點。

買了股票搭上車,好比搭上了計程車,如果你不認識路和目的地,就只能被司機載著跑,但沒人知道司機會不會故意繞路(像洗盤震盪),又或者走的方向是南轅北轍(買進卻下跌),最後還要付這冤枉的車費(虧損)。

一個熟練的操作者,必然心中有一張「行情上漲」的地圖,上了車之後要懂得看著窗外的街景和路線,是不是和目的地路線一致。

有,就繼續坐在車上,沒有,就下車。我們不能控制行情司機的路線,但總可以決定要不要下車吧!所以,透過走勢圖現象和技術分析後,選擇「波段」,才是我們真正要上車的旅途。

選擇比努力重要

盲目努力學習所有找得到的技術分析,如:K線酒田戰法、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技術指標……希望可以樣樣精通,但往往變成學太多,在不同流派中迷失,「RSI指標叫我買多,可是這是道氏理論中破前低的空頭……」結果產生衝突不知要如何應用。

選擇性將實用的部分,融入到自身的「操作」其實更重要。學得多是聰明,能化繁為簡才是智慧。市面上許多技術分析的書往往是把完成的圖形結論式告訴你「這裡可買、這裡可賣」,淪為「說明書」,不能引發讀者進一步思考。

「會大漲的股票有六步,一二三四五六」,實際上,拿到股票市場用,只看到二,就以為會走到六,但半路出狀況,卻渾然不知,碰到了變化就不知如何因應。

在金融市場的成敗,最重要的是做出選擇,選擇在轉折介入,選擇在對的行情續抱,在不如預期時退出,並非死抱不賺錢的股票,讓虧損擴大。投資人做出選擇應該建立在邏輯式的思考,而非制式的填鴨。

技術分析應該要學的就是「一環扣一環的轉折流程」,也就是要如何走,才會走到對的行情中。操作必然是在一環的轉折中切入,眼觀流程,走在未知的行情內,只要過程一切符合預期,就越來越有把握,自然就會有獲利!

本書會常常把圖形截一半,拿出數張圖形比較,就是希望投資人閱讀時,同時思考未來的走勢,並從後續的發展結構建立邏輯。

許多人在場內時時刻刻掛念著「支撐壓力」,因為看過書上這樣寫,讓已發生的過往綁住現在,如果「支撐壓力」的邏輯一直有效,那永遠沒有創新高或空頭的股票了。

所以不論心態上、操作上、技術面上都要選擇往未來走,過去就過去了吧。要樂觀積極進取,才能在這滿滿的寶山中分到一杯羹。想要在股海學會釣魚,就必然要先學會了解釣竿的結構,來先搞懂如何解讀讀走勢圖吧!

LESSON1. 了解走勢圖,讓你掌握市場的行情地圖


金融市場到底有沒有規律,每個人都想要找到答案,這也為什麼從日本江戶時代的米商本間宗久(K線創始者)到華爾街都有記錄交易的走勢圖,就是希望從這些紀錄中看到市場的脈動。

技術分析的誕生就是從「走勢圖」中,把市場的變化歸納成統計學,那學了之後為什麼還是不好用,問題出在哪裡?技術分析到底有沒有用呢?

有,本書會告訴正在讀這本書的你,最有效、有用的辦法。

所有技術分析存在的目的,都是針對投資人在市場內買進賣出的行為,反映在走勢圖上的事後統計,類似統計學,所以技術分析是盡可能把人性在走勢圖中科學化解讀,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利用技術分析從有跡可尋的過去,相信歷史是會在未來重演。

雖然歷史會在未來重演,但不會一成不變。許多利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在面對變化時,不知如何應變,於是自創了許多「心法」「紀律」,如虧損10%停損,獲利20%停利,乖離過大就賣出,規畫支撐壓力價位……看似正確,其實是以「自身觀點」(過於主觀)去看行情。會這樣思考,多半因為是看不懂走勢圖上的行情,不知道未來的漲跌,以及當下的轉折變化,投資人應該要以「行情觀點」(尊重客觀)來決定操作部位的去留。

簡單來說,技術分析就是在「趨勢未發生之前,先看到趨勢」。

不論主流產業如何變化,來到股票市場就相對簡單了,因為「漲」與「跌」都有一定的模型,只要該股票有「量」、有「價」、有「角度」即是主流,這就是硬道理。

不少人看到這裡,想必心中有一個疑惑:「既然趨勢還未發生,怎麼看得到趨勢?」

我們就來談談這一張「行情地圖」,在實際的操作上,行情發展都會是從一個起始點航向未知的未來。

從走勢圖的觀點來看,都是從「下一根K線」開始走出行情,本書要教你看到「明天」和「未來」,清楚了解到什麼是「符合預期」的變化,萬事起頭難,所以只要把起頭弄得清楚明瞭,就不困難。

大多數的投資人面對走勢圖,往往會茫然,因為有著多如繁星的K線,到底哪個是重要的?跟趨勢有什麼關係?買賣的時機點是什麼?

為了釐清上面的種種問題,我們先從零開始,由下往上,了解走勢圖內的元素。

所謂的由下往上的看到未來的發展,會從K線開始走出趨勢,過程發展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①K線→②波段→③角度→④型態→⑤趨勢。

技術分析就是直覺性的將圖形中的個體分門別類的排列組合,將走勢圖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加以分析。

什麼是K線?

K線是用來記錄限定時間內交易的「高開低收」,也就是每天股價的「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和「最低價」,這是趨勢行情的最基本元素,因為行情是永續行進,為了方便記錄,K線是以一段時間作為標準,可以是1分K、5分K、60分K、日K、周K等等的用時間分級方式,畫成K線。

不論什麼時間層級的K線,每根K線都會記錄四項數字,該時間內的「高開低收」,K線會隨交易呈現不同顏色,以實線或影線標示。

①K線的顏色,會因「開盤價」與「收盤價」的上漲和下跌,做視覺上的區隔。

• 開<收──紅K。
• 開>收──黑K。
• 開=收──一橫。



②實線/影線。開與收之間的距離稱之「實體」,影線就是盤中到達的最高、最低價與「實體」之間的距離。

「上影線」是K線最高價,與黑K開盤價/紅K收盤價的距離。

「下影線」是K線最低價,與黑K收盤價/紅K開盤價的距離。


以上是K線的基本知識,知道這些就夠用來操作了… 閱讀完整內容
飆股的思維

本文摘錄自‎

飆股的思維

2.0廖崧沂

由 今周刊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