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理財煩惱: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投資,只靠儲蓄勞保能善終嗎?
《換日線》經常收到來自 30 歲左右年紀的讀者,來信尋求理財建議。本文由在香港金融業工作的Double J 透過自身經驗,回答讀者常見問題。
文.Double J / Double J 漫談
▲投資理財沒有既定答案,不嫌早,更不嫌晚,最應該避免的是「跟風」而不自知。圖/Shutterstock
雖然我有特許財務分析師(CFA)的國際證照,但我沒有理專背景,也非「財富管理」專長,開始工作以來我就一直都在投資、交易的領域,但這也代表了我能夠用更純粹、客觀、沒有利益衝突的角度分享我這些年的所見所聞,並給予讀者一些建議。
問題一:只要有穩定工作和勞健保,好好儲蓄,不做任何理財投資、不買房、不租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子,是不是就能一直過上舒適的日子?
臺灣勞保基金的財務急速惡化,預估再 5 年將會破產,健保也有類似的困境,我們不該忽略這類警訊。或許你不用假設自己每個月繳的勞健保都「打水漂」,但必須理性地讓自己未來能減低對這些保險給付的依賴。
如果由政府做莊家的保險都可能破產(還有政府承諾的舊有軍公教福利其實也都打折了),那再怎麼穩定的工作、行業都可能遭逢巨變。
所以,「有穩定的工作和勞健保」這個假設,可能就需要保守一點,甚至無法推斷可以一直過上舒服的日子。我建議你好好算一下,如果收入不變、支出可以預期,那你每年可以存多少?何時退休?退休後的花費是怎麼計算?
鑒於我剛剛提到環境可能動盪的部分,收入部份我建議你打 6-8 折,並先暫時忽略未來潛在的收入增長,支出則每年加 5% 的通膨預算,如此推算 35 年(假設你 65 退休),看這樣能有多少。
接著,也先假設你身體健康,未來醫療進步,你退休後又活了 20 年到 85 歲,然後據此推算收入跟支出的情況。
退休生活精采的部分跟你有多少儲蓄是直接相關的,但平淡的部分就是食衣住行、醫療等,其中我認為最大的變數是醫療需求,如果你有完整的醫療保險,醫療這一塊我「建議」也預留個 5 萬美金,如果沒有的話,或許就請預備個 10 萬美金左右吧。
罕見疾病的支出通常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若你到了 85 歲還是很健康,這筆花不到的預備金一定能讓你的老年生活精采度翻倍。
另外如果不買房,未來幸運能繼承父母的房子,或許不需太擔心居住問題;但要注意的是,若為獨居老人,租屋真的非常困難,理由不用我多說,所以一個人在沒有自己房子、沒有家庭的情況下,如果要有穩定的住所,幾乎就剩下養老中心一途。臺灣很多醫院都有養老村,月費從 3 萬開始到國際飯店等級的都有,這還不包含看護等費用。所以若是沒有自宅,那退休後住房這塊,依照目前的物價水平可能都需要至少 1,000 萬左右。
上述我當然漏了許多細節,但應該看得出來,住房加醫療會決定你未來的退休生活穩定情況,絕對值得你好好花心思研究。
所以總歸一句,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假設過於樂觀的機率很大。如果你的未來真的是一人飽全家飽,那也代表了沒人能享受你的飛黃騰達,或支持你的窮困潦倒。我當然誠心希望讀者們都是前者,但既然要討論理財,我們就要思考如何避免後者的發生。
問題二:保險非買不可嗎?
誠如上一個問題提到的,「保險」絕對值得你花心思了解。
我建議你找幾家保險經紀人,而不是保險公司,討論一下自己可能需要哪些保險,尤其是健康的部分。找保險經紀人可以稍微降低利益衝突,雖然他們仍然是以賣你保險維生,但至少他有誘因提供你更多不同保險公司產品的信息。多找幾家保險經紀人,你應該可以分辨得出來誰只想做生意,誰會幫客戶多著想。
另外,我建議你先著重醫療保險就好,而且是重大疾病的醫療保險、要不回保費的那種。雖然我剛剛提到了臺灣健保的不可持續性,但這是在較為悲觀的假設之下,中性一點的假設,當然就還是政府會想辦法以拖待變,大家還是可以持續繳健保費、正常看醫生。
但重大、罕見疾病的部分或許就是在健保支持的範圍以外了,所以這部分才是真的先需要「保障」的部分。
至於什麼實支實付、長照等等,你若心有餘力、覺得交保費沒負擔了,可以再去考慮多了解那一塊,但我個人覺得那些產品太貴就是了。然後為什麼建議你去找那種每年繳保費,而且拿不回來的?這要回到「保險」的本質:既然要買保險,要的就是「不時之需」的時候,能有足夠的保障。能拿回保費的保險,通常在你真的出了意外時,保障特別低,很可能根本不夠給你的最低需求。所以,如果要買保險,就必須加入「槓桿」的概念,槓桿越大的保險,繳的金額越少,雖然沒事拿不回來,但有事了才真的有較高的保障。這是我建議你之後可以研究的方向。
問題三:「股市就是賭場」、「散戶就是韭菜」的觀念讓我對市場充滿恐懼,加上容易焦慮、生性懶惰,我是否不適合玩股票,以免釀成大錯?
如果問我股市是不是賭場,我認為是的,但每個人看待這個市場的「濾鏡」不一樣,就像賭場裡同一個牌桌上坐著娛樂消遣的土豪,也坐著賴此維生的職業選手。如果不能用概率、用機率的角度來看待市場行情,就會認為價格反應跟擲銅板一樣。市場行情是人性的匯集所,人性雖然多變,但並非完全不可預測、判斷。
我的經驗告訴我,用打發時間的態度做投資的人,就會有「打發時間」的成果,用嚴謹、自律、堅持態度做投資的人,當然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收穫。
打電動跟投資其實是很好的類比,現在打電動已經可以作為職業了,也不乏有人能打到家財萬貫、打出國際,但多數人還是打消遣、娛樂的;投資也是,特別是股票市場,越來越多散戶投資人能在目前的環境下取得更好的投資成果。
這是因為近幾年開始,專業機構跟散戶之間的資訊、科技差異非常小,內線交易抓得嚴,而且專業機構容易因法規而綁手綁腳,反倒是散戶買賣的彈性高,下單軟體又都超強,而且開戶免費,小額大額都可以投資。
但我認為這還是取決於個人心態,以及心態所延伸的行為。以前的高爾夫球桿昂貴,打球更是奢侈,但現在是一個每個人都能夠拿到免費球桿、便宜進入練習場的年代,只是世界上仍然只有一個老虎伍茲。
許多人會懷疑投資理財商品只是銀行、資本家的話術,因此感到卻步,這點我再贊同也不過了。不瞞你說,雖然我在金融業,但我個人基本上也是把市場裡的人都當成賊,遇到什麼推銷、什麼新產品、什麼投資機會,先懷疑再說!但懷疑之後,要能自己找資料求證比較,且理解自己的需求,並知道自己採取什麼行動後可能遇到什麼後果,做好最壞的打算,列出何時該放、何時該收的條件。
理財過程會感到焦慮完全正常,但「懶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值,你只要比昨天早 10 分鐘睡覺、多做一個伏地挺身,你就比昨天在健康上更勤勞了。日漸累積的背後,效果驚人,投資也是如此。只有累積,沒有奇蹟。
另外,或許用正面的一點的詞來形容,那就是「動力不足」,背後代表的是你對一件事情的渴望、需要程度有多強。一個能從美食獲得快感的人,就不會在找美食的工作上懶惰,所以你對一個東西的渴望程度,就決定了你的行為。
換句話說,或許你對於金錢、財富的累積沒有那麼渴望,這可能來自於你相對安穩、健全的家庭環境。但這份安穩的持續性能保持多久呢?說實話除非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從小就注定到死都不愁吃穿,否則我們都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生計問題,而且要先解決了這個短期的困擾後,才能有中長期的規劃、累積。
股市是一個對散戶投資人相對公平的管道,但不是唯一個管道。更上一層的問題,或許你是想問你到底該不該理財?理財無非就是把金錢的出入算清楚,首先避免入不敷出,再講究收支平衡,後來才有開源節流,以及更長遠的積沙成塔。
你可以找時間算一下我在第一題提到的幾個大數字,也就是你如果都是自己一個人,你在醫療、住房、生活花費等支出部分,是不是真能從你的工作收入完全不靠投資就達到目標?記得工作收入這一塊有很多變數,請保守再保守地估計。
不得不承認,我也見過不少富裕的人完全不投資理財的。一個我聽過的中部工廠老闆,就是從他的中小企業本業中,經年累月地賺進了近 10 億台幣的身家。他與銀行的往來,就只限於自己的活存、定存、員工薪資帳戶,至於其他企業貸款、貿易融資等,他說他完全不需要,連信用卡都不用!
但我們容易忽略,這老闆其實只是在「金融」中不投資,他必須大膽、進取、積極地投資自己的本業,把賺來的錢全部再投入研發、再投入建廠、再投入提升競爭力上,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否則不把規模做大,他不可能有今天的財富。
那麼回到你的問題上,他怕不怕釀成大錯?對再投資本業有沒有恐懼感?絕對有,而且從他的描述中,他對於這些問題的態度,其實跟良好的投資心態如出一轍。
他的心態就是:犯錯正常,一定要當成學習,當繳學費,但避免一直犯同樣的錯。而且對於產品研發更有嚴格的停損,搞了兩年無法技術突破或無法量產、賣不出去,這個產品就叫停。恐懼也是有的,但他說恐懼來自於未知,他只能盡量減低各項變數,其他的聽天命。而如果在本業上什麼都不做,那被淘汰幾乎是必然,對於這一塊他有更大的恐懼感。
所以如果你感到恐懼是有道理的,恐懼也是人性的一環,你沒有必要完全克服恐懼,而應該讓恐懼與經驗告訴你哪些地方可能有危險、要注意什麼。但也別讓心裡只剩恐懼,而什麼都不做。我們走在路上也對車禍抱有恐懼吧,但就是這份恐懼會提醒我們別低著頭滑手機過馬路,而是要注意左右來車,你不會因為這份恐懼就足不出戶。
認識自己,切忌人云亦云
最後綜合前述分享,以下為大家總結幾個觀念和原則:
一、保守與什麼都不做是兩回事:保守是以穩固、生存為根基;什麼都不做不是保守,反而是負面的積極。
二、惡化可以瞬間發生:市場可以如此,就業環境、人生遭遇也可以如此。所以應該做好準備,在量力而為的前提下,好的保險可以省去你很多麻煩。
三、崩落與崛起的速度加劇:我們所處的時代與以前不同,我認為所有週期都會加快,因為訊息流動都太快速了。也因為訊息流動速度快,獨立思考與判斷將會更重要,不人云亦云者將更有優勢能掌握先機。
四、理解自己:有一點錢的話,買張指數型 ETF吧,或是可以買 0050,買了你就放個 10 年別動吧。帳戶有了這個,你就不再能夠完全獨立客觀了。因為你手中有了股票,很難不多留意相關訊息。這時候你可以記錄自己心境的變化,對於賺錢賠錢時的感受如何、對於市場的判斷如何,以及持有 10 年後的結果等等。這個過程絕對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
這不僅是我給你的建議,我也打算以後這樣建議我兩個女兒,她們成年後,我想就送一張 0050 作為她們的成年禮,30 歲之前不能賣出,並告訴她們這是認識自己很好的一個媒介。
Double J/Double J 漫談
愛讀詩卻也享受與數字為伍的 CFA 持狀人。什麼都信的無神論者。喜歡古典樂與重金屬。愛吃薯片更愛生菜沙
拉。
座標香港中環,卻常望著維多利亞港神遊,回到緯度差不多的鄉下老家。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30 歲理財煩惱: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投資,只靠儲蓄勞保能善終嗎?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秋季號/2023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