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何豐富有餘?

人生如何豐富有餘?

只存錢不花錢的人生,很無趣,當一隻能享樂、也能過冬的螞蟻


整理.撰文|吳美欣 編輯|張玉琦

在《伊索寓言》中,有則蚱蜢與螞蟻的故事。

在夏天的時候,螞蟻勤奮搬運食物,準備過冬、一旁的蚱蜢,躺在樹下唱歌、拉小提琴,還叫螞蟻一起玩樂;結果到了冬天,螞蟻靠著夏天攢積的食物,順利過冬、蚱蜢卻因為沒有儲備糧食,只能找螞蟻求助,但螞蟻拒絕了,還告訴它:「既然你夏天唱歌,冬天就跳舞怎麼樣呢?」最終,求助無門的蚱蜢餓死了。

這則寓言的訊息簡單明瞭:如果像蚱蜢一樣,疏於為未來準備,將會陷入困苦的境地,要像螞蟻一樣,為未來打算,提前做好準備。

蚱蜢並非懶散不存糧,而是把握短暫生命

蚱蜢的人生真的毫無規畫,只注重及時行樂嗎?在《金錢智能》中,作者野口真人反思:蚱蜢的壽命平均只有2 ∼ 3個月,最多不到半年,換句話說,其實他們不需要為未來儲糧,而是要在當下盡可能吃,愈多愈好;至於螞蟻,壽命長,工蟻平均可活2年,所以得儲糧過冬,但可憐的是,他們到生命盡頭,都還在工作。

如果以人來譬喻,有些人為晚年生活,拚命工作、努力存錢,最終在財富增加中迎來死亡,就跟工蟻一樣。人如果不懂得選擇何時該儲糧、何時該享樂,人生將會多麼無趣?

假如我們可以記錄下人生各種帶來滿足的時候,《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點醒,一直囤積錢、不花,人生滿足感的曲線將是最小的,因為你無法體會錢帶來的效用,像是一場難忘的旅行、培養興趣等等。不過,如果你花光了自己的錢,就沒有錢給未來了。所謂的理想人生,就是要有儲蓄,也要玩耍,需要同時為生存和過得好做計畫。

所以野口真人主張,我們大可不必像「工蟻」,存糧到生命的盡頭,而是充分認識自己人生每個階段做什麼效用最高,然後最大限度的投資在上面。《快樂錢》作者、心理學家伊莉莎白.鄧恩(Elizabeth Dunn)提到,同樣是花錢,有些費用所帶來的性價比,例如開心、快樂的感受更高,即使只是5美元(約新台幣150元)的小錢,也會影響日常的快樂程度。

其中幾項值得花費的事情包括:花錢體驗、珍惜難得的事物,以及樂善好施等。因為你可以跟別人分享體驗的快樂,在老的時候也可以拿出來說嘴,這些事情愈早做愈好。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說,他在45歲時,舉辦了人生最盛大、最難忘的生日派對。那是在加勒比海上的聖巴特島國,他包下在海灣旁的飯店住宿以及機票錢,邀請家人、伴侶以及摯友,一起慶祝他45歲生日;在慶生晚宴上,他還邀請他與老婆年輕時最愛的歌手駐唱。在那幾天,他每天都跟自己所愛的人相處,「天堂應該就像這個樣子,」他說,這樣的美好回憶,在他的大腦停止運作之前,他永遠不會忘記。

儘管在規畫這趟旅程之前,他也掙扎過:在短短幾天內,就花掉一大部分的流動資產,真的是個好主意嗎?但他說,他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在他50歲時,父親已經去世、母親的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某些朋友因為同樣原因,無法參與聚會,因此這個決定很值得。


你的資產會比想像中更多,緩解退休後錢不夠的焦慮

柏金斯在書中引用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數據:即使是世界上公認非常會花錢、消費導向的美國人,在65 ∼ 74歲的家戶戶長中,資產淨值中位數是22萬4100美元(約新台幣702萬元),比55 ∼ 64歲家戶戶長中位數18萬7300美元(約新台幣587萬元)還高。即使淨值不到20萬美元的人,他們在退休後近20年的花費,也僅占資產的1/4。

這份數據代表,我們或許不用那麼擔憂,退休後錢會不夠用。因為根據美國調查顯示,直到去世後,大多美國人都還能留下數十到數百萬美元,原因在於,工作生涯後半段,財富變動主要源於投資,而不是存款累積,而台灣主計處在2022年統計,台灣家戶的儲蓄率約25%,是美國的6倍。所以,也許我們能試著放下「存款不夠」的焦慮,好好感受「把錢變成喜歡的樣子」的快樂。


富足人生不是靠數字決定,而是你對待金錢的態度

往更深一層想,花錢與快樂的關係,不僅在於消費,而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待金錢。譬如,在餐廳享用完美食,你是否覺得自己得到很好的服務與產品,所以覺得錢花得值得;還是覺得壓力沉重,不得不為了面子,打腫臉充胖子?

《快樂錢商》提到,如果每次付款時,都戰戰兢兢、害怕失去,那就是以匱乏心態在看待金錢,不論金額多小,你都不會覺得快樂,因為你無法活在當下;但如果能以「感謝」的心情對待金錢,相信金錢會帶來回報,光是這份心意,就會讓你更審慎選擇符合你的價值觀的消費。因為你相信,每筆支出都是自己做主、都能創造最大價值。現在,就讓自己帶著愉快的心情,看待金錢的流出與流入,當一隻既能享樂、又能過冬的螞蟻。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4/2月 第231期

本文摘錄自‎

【主題學習】只存錢不花錢的人生,很無趣,當一隻能享樂、也能過冬…

經理人月刊

2024/2月 第2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