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出遊保衛戰 先防曬後防蚊

善用防曬品與防蚊液保護皮膚健康

夏日是出遊的旺季!不論是上山或下海,都會受到陽光的照拂,當然,紫外線一定也會如影隨形。若是在山林間,更容易面對隨時伺機而動的蚊蟲。因此,出門前,務必幫寶寶做好防曬防蚊的措施,減少紫外線和蚊蟲對皮膚的親密接觸,維護寶寶的皮膚健康!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衛福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翁子玉

帶寶寶出遊放電,對於寶寶的成長有說不完的好處!特別是疫情肆虐的這幾年,大人小孩宅在家的時間太久了,更是想念外出遊玩的滋味!不過,出遊前,父母不要忘記幫寶寶做好防曬與防蚊的措施,畢竟紫外線和蚊蟲叮咬,也是可能讓寶寶受到傷害的!
防曬.寶寶肌膚更容易受紫外線傷害

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不只有曬黑、曬傷而已,其實更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衛福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翁子玉表示,「成人罹患皮膚癌,是長期累積紫外線傷害,漸進表現出的結果,而這種傷害是從幼年時期就開始累積,隨著接觸的時間、次數、強度的增加,讓傷害的程度也隨之提高」。

她指出,不只成人要防曬,從小幫寶寶做好防曬也是很重要的事,除了減少日後罹患皮膚癌的機會之外,也能減少曬傷對皮膚造成傷害。翁子玉醫師強調,「紫外線無所不在,不只豔陽高照有紫外線,即使陰天,也要做好防曬」。

翁子玉醫師解釋,紫外線(UV)依波長的長短,分為三種:UVA、UVB、UBC,其中,UVA與UVB這兩類的紫外線會穿越臭氧層進入地球,「UVA可以穿透雲層,對皮膚的影響比UVB來得更深層,能穿透皮膚的表皮層至淺真皮,造成曬黑、皮膚老化、黑色素沉澱、黑斑,長期下來,紫外線暴露的累積也可能誘發皮膚癌等狀況」。

想到寶寶的皮膚厚度比成人薄,自我保護的能力尚未完全建立,為日後的皮膚健康埋下隱憂,相信會讓父母更積極幫寶寶加強防曬。
不滿六個月採物理性防曬.六個月以上擦物理性防曬品

翁子玉醫師提醒,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是紫外線最強烈的時間,這段時間應儘量避免帶寶寶外出;外出時,可幫寶寶戴上帽沿較寬的帽子與太陽眼鏡、穿件薄長袖外衣,「若用揹帶背寶寶,可撐陽傘;如使用手推車,則使用遮陽罩」,儘可能幫寶寶擋住陽光。至於使用防曬乳,她建議,「寶寶滿六個月再用為宜;不滿六個月的寶寶以前述物理性方式防曬」。

她表示,以物理性配方的產品為主,「建議白天使用SPF 30以上的產品,且要具有能同時預防UVA與UVB的寬頻防曬品」。為了能確實發揮防曬效果,翁子玉醫師有以下提醒:

1.使用量要足夠才有防護效果,每平方公分的面積用量約2毫克,大約5元硬幣大小。

2.外出前30分鐘塗抹防曬產品。之後,每隔兩小時補擦一次。若有流汗,則將汗水拭乾後即補擦。

3.如從事戲水活動,應改用具有抗水效果的防曬產品,可減少接觸後造成防曬品脫落。

4.直接將噴霧式產品用於寶寶身上,易有噴灑不勻且可能造成眼睛刺激與口鼻吸入的問題,大人最好先將防曬品在手上塗開,再塗抹於寶寶的肌膚上,確保防曬效果。

寶寶曬傷怎麼辦?
若單一次接觸較強的陽光,可能出現急性晒傷,翁子玉醫師表示,可用冰敷或冷敷方式,或用含有鎮靜成分的產品,先幫寶寶降低不適感,她補充,「兩歲以下不宜用含樟腦、薄荷成分的涼感產品」。預防搔抓可塗抹保濕產品,或在搔抓處擦點止癢產品,避免寶寶因持續搔抓而造成發炎反應惡化、抓出傷口。如有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建議就醫治療。
防蚊.減少被叮咬機會

夏日氣溫飆高,也是蚊蟲活躍的季節!偏偏寶寶體溫高、散熱能力差且容易出汗,總是很容易招來蚊子搔擾,讓父母煩心不已!翁子玉醫師指出,「蚊子叮咬後,不只在皮膚出現腫包,發癢搔抓後,容易因抓破皮而有發炎反應,還要慎防盛行區可能有傳染疾病的風險,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國外有茲卡病毒感染的案例。雖然台灣的狀況還好,但平日仍應該要避免被蚊蟲叮咬」。

與成人相比,寶寶被蚊子叮咬後的反應較為嚴重,她表示,「因為寶寶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初期對於蚊子叮咬造成的發炎反應相對明顯」。隨著被叮咬的次數增加,會降低過敏反應的程度,「居住在山上的小朋友,對蚊子叮咬沒什麼反應,都會地區的孩子則相對容易有反應」。

翁子玉醫師提醒,值得父母注意的是,被蚊子叮咬後的皮膚,經常有顯著癢感,由於寶寶不像大人有克制力,「一旦癢感強烈時,很難不搔抓皮膚,不小心抓到破皮就會形成傷口、滲液,小心嚴重時,可能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因此,平日做好防蚊措施,確定置身大自然環境時,最好讓寶寶穿上長袖長褲,並穿上襪子,減少皮膚外露的面積,一能降低防蚊液的使用量,二可減少被叮咬的機會,也同步降低後續衍生的麻煩。
外出擦防蚊液.使用安全有效成分

外出時, 幫寶寶擦防蚊液已是不少父母的SOP,然而,哪一種成分對於防蚊液的效果較好,依然讓爸媽感到疑惑!翁子玉醫師指出,「防蚊液成分一般分為含化學性藥品與植物性成分。基於感受問題,多數父母覺得植物性成分較為安全。但化學合成物質敵避( D E E T ) 、派卡瑞丁(Picaridin)是經過認定確實具有防蚊效果的成分,因使用歷史悠久,也有足夠的安全性。不過,敵避的味道不好聞,加上受到汙名化,因此,父母普遍認為應避免使用含敵避成分的防蚊液」。

但天然植物性成分的防蚊液,一定安全嗎?她說,「即使自單一植物萃取,也並非單一成分,而是多種複合物,不免存在致敏的可能」。翁子玉醫師表示,防蚊產品是利用氣味影響蚊子的嗅覺,發揮驅趕的效果,「植物性成分容易揮發,讓效果受影響,持久度不如化學成分穩定,只要按規定將濃度控制在一定範圍,並不會有大家所擔心的毒性」。
正確使用防蚊液

事實上,敵避與派卡瑞丁已在世界各地累積大量的使用資料,請父母放心使用。

在台灣,根據衛福部規定,六個月以下嬰兒不宜使用含有敵避的產品,而Picaridin則經環保署認定,產品適用於兩歲以上孩童。

翁子玉醫師補充,「讓人討厭的小黑蚊,其實並非蚊子,正式名稱是『台灣鋏蠓』,防蚊液中含有敵避與派卡瑞丁的成分,也能有預防效果」。

她指出,正確使用防蚊液的要點如下:

1.使用噴霧式產品,噴灑時,與皮膚相距10~15公分,且務必避開眼唇等部位,以及開放式傷口。雖然噴霧式方便使用,但建議先噴在大人手上,再塗抹小孩皮膚。

2.先擦防曬品,隔十分鐘後,再抹防蚊液。

3.外出補擦時,若身上有汗水,可先簡單清潔再行補擦防蚊液。

4.防曬品與防蚊液的使用量不同,不要使用兼具防曬防蚊的二合一產品。

5.留意產品有效期限,開封後應放在陰涼處,以避免變質。若久未使用,基於安全性考量,建議更換新品使用。 閱讀完整內容
媽媽寶寶2023/6月 第 436期

本文摘錄自‎

夏日出遊保衛戰 先防曬後防蚊

媽媽寶寶

2023/6月 第 436期